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白《夢登天目山》與杜甫《秋風破草堂》的創作思考(可分別比較或分析)

李白《夢登天目山》與杜甫《秋風破草堂》的創作思考(可分別比較或分析)

《夢登天目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壹。這是壹首夢幻詩,也是壹首浪漫的神仙詩。這首詩以浪漫的筆調描繪了夢中漫遊天目山的迷人境界。場面恢弘,奇幻,變幻莫測,充滿了激昂的激情和富有想象力的精神,顯示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也表達了詩人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封建權貴的蔑視,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和對個性解放的追求。瑰麗的意境,變幻莫測,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新穎的表現手法,壹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全詩熱情洋溢,盡情傾吐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縛,只有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才有如此恢弘的氣勢。

值得註意的是,這首寫在仙境裏的詩,不同於壹般的神仙詩。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激烈的抗議。它並不是真的依靠幻覺,在對仙界的虛幻描述中,仍然著眼於現實。我徜徉在天空的仙境中,但我覺得“這是人類快樂的壹貫方式”。

全詩分為三個層次。

第壹關(1-4行)詩開篇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覓;現實中的天目山隱藏在雲霧霓虹中,真的比仙境還要好。虛擬現實突出了天目山的景色,暗示了詩人對天目山的向往,充滿了神奇的色彩,令人神往。這就是夢遊的原因。大意是海外遊客說起瀛洲仙山的奇景,令人神往,但又難以追求。但有可能看到當時浙江人所講的天目山的黑雲和迷蒙。天目山高聳入雲,橫跨天際,氣勢簡直超越五嶽和蓋頂赤城山。與天目山相鄰的天臺山,海拔高達48000英尺,但與雄偉壯觀的天目山相比,也顯得渺小卑微,仿佛要倒在天目山的東南腳下。詩人的真正意圖是發揮他的想象力,以顯示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第二關(5線-17),對於天目山夢遊的全過程,展現了壹種瑰麗多變的奇景:天目山隱於雲霧霓虹之中,激起了詩人的探索欲望。它是全詩情節內容的主體。

第二級可以細分為三個子級。

在第壹層次(5-8行),詩人進入了做夢和夢遊的路線。仿佛在清朗月光的照射下,他飛過了如鏡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在鏡湖上,送他降落在謝靈運曾經停留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爬上了謝公曾爬過的石階青雲梯。再次描述了天目山的迷人境界。

第二關(第9行-11)寫妳在山裏的所見所聞。先寫壹下天目山的高度和奇特:半山腰,可以看到壹輪旭日破海而出,耳邊響起山雞美妙的啼叫。然後我寫到山深路遠:山路崎嶇險峻,絢爛的山花迷人得讓人流連忘返,倚石不知天已晚。暮色中,熊的吼聲、龍的鳴叫聲如驚雷般在巖泉的山谷中隆隆作響,震得密林顫栗,峰巒顫栗。不僅活著的熊和龍用歌聲和怒吼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就連靜止的層和深林也能顫抖和報警。煙、水、青雲充滿了陰郁,與詩人的情感融為壹體,形成統壹的氣氛。前面是對天目山的浪漫描寫,既高又怪。其次是浪漫抒情,既深且遠。

第三關(12-17線)進入神仙境界。前面描述的奇異境界已經足夠震撼了,但詩人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詩歌境界由奇異轉為荒誕,全詩進入高潮。“雲暗雨暗,水已(丹)Xi煙。沒有霹靂,山崗崩毀。洞裏全是石頭,中間開著。”是詩人夢見仙境時的氣氛:在讓人感到可怕的深沈暮色(sǒng)中,壹瞬間“山崩地滅”,壹個神仙世界“在天坑裏發泄”,仙宅的石門轟隆壹聲裂開了。“壹個無法穿透的陰影,但現在太陽和月亮照亮壹個金銀露臺。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所有雲的女王來了,壹個接壹個地下降。”意思是:藍天無垠,日月照耀著仙人居住的嵌有金銀的陽臺,雲神穿著霓虹衣坐著馬車從天而降。此時“魯安,虎鼓龍吟,歸車,鱗次櫛比,如麻之田,列神仙人物”,虎為雲神,鳳為雲神駕,眾多神仙列隊歡迎詩人的到來。這是多麽宏大而溫馨的壹幕啊。仙境如此重視詩人,與詩人被送走形成鮮明對比。天界越是看重人才,越是想到人才,就越是表現出現實中權貴小人的嫉妒心強,排斥異己,這就為詩末憤怒的表達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次(18-23行)講的是從夢中醒來後的感受。幻境夢在高潮時突然消失,夢旋也隨之破滅。詩人終於驚恐地回到了現實。夢破滅後,我沒有在夢裏輕盈地飛翔,而是重重地躺在了枕席上。壹切榮辱似乎都轉瞬即逝,李白對夢想的幻滅引發了《萬水千山》對人生如夢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人生的無奈和深情。

至此,詩人並未就此罷手,接著又掀起了更為驚心動魄的情感波瀾,“但讓我,在我的綠坡上,養壹只白鹿,在我有需要妳的時候,騎向妳,偉大的山”,預示著他將放棄黑暗的事業,回歸自然。仰望山山水水,尋找心靈的慰藉。遊走山川的快感是最快的。

本來,詩歌似乎已經用盡,但在最後,兩個英雄的名句“哦,我如何嚴重地鞠躬和打躬作揖的人和高職位的人,他們永遠不會遭受顯示壹個誠實的臉!”憤怒地補充道。我吐槽了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是極度壓抑後胸中憤懣巖漿的總噴發。從天而降的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名山仙境的向往,表現了李白對封建強權永不言敗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他對當時上流社會汙穢(w ū hu)、庸俗(yūng sú)和醜惡現象的鄙視和排斥。它唱出了封建社會許多人才的心聲。

欣賞二:

天寶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開始了壹段不安定的靈魂流浪之路。如何重新定義生命的意義?什麽樣的走姿更適合妳高貴的性格?什麽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政治的失敗使他不羈的精神開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俠”傳統文化思想的深刻影響下,李白寫下了壹首《夢裏登天目山》,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的審美示範。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夢》的審美價值。

壹,詩歌的意象美

中國的詩歌早於繪畫,古典詩歌的藝術成就為中國的繪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國畫都是從詩中取意,或者簡單的註解詩歌,描繪詩意的場景。宋代宋滌提出了八大自然景物題材:平沙落雁、蒲元歸海、青山澄碧、江中暮雪、洞庭秋月、猇亭雨夜、古寺晚鐘、漁村日落。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情況。但是,詩歌本身就是對生活的形象的概括,它來源於生活,詩歌展現的是壹幅生動的生活畫卷。因此,在詩歌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去體驗詩歌所展示的美麗風景。

美總是以生動可感的形象出現,這是美的第壹特征。美更正式,更直觀。所以馬克思說,眼睛是追求美的最堅定的。李白非常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用他的巨筆描繪出來。《黃鶴樓去揚州途中的送別孟浩然》中“孤帆遠天,唯長江流於天”這壹句話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塑造了壹幅意境廣闊、情意深厚的送別畫卷。在這裏,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失望的身影,他還在期待著看到自己的朋友在畫面中漸行漸遠。《夢》詩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句子:“在壹條通往天堂的直線上,其峰頂入天,頂上五聖峰,投下壹條穿過中國的影子。屋頂有18000英尺高,就在這壹點上,開始轉向東南方向。”

通過對比和誇張,詩人寫出了天目山巍峨高聳,在天面前,讓人不敢逼視。最後壹句把巍峨的天臺山和擬人做了對比。如果壹個孩子在跪拜,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微笑著贊美天目山。這種筆法不遜於任何壹幅山石圖。賞析詩歌中相似的美麗畫面“不僅賞心悅目,而且能豐富人的感情,促進人的性格的全面發展,開拓人的思維。”.....從而凈化人們的心靈。”(《美育叢刊》陸壹凡)這是欣賞《夢》詩的審美價值之壹。

二,詩歌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外化的,也是依靠人的主觀感受,內化為某種審美情感。審美不僅要欣賞形象之美,還要融入自身的感受,形成審美感受和判斷。這就需要美學家通過直觀的和外在的形象來探索內心的感受。《夢裏行》中有這樣壹句話:“我穿謝最早用的釘鞋,登上青雲梯。陽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聖的公雞在太空中啼叫。”除了悠遠空靈的意境之美,還有壹種豪情,壯誌淩雲的情懷蘊含其中。結合作者的經歷,他初到長安,躊躇滿誌,最後得到了皇帝的賞識。是不是英雄氣概,意氣風發?後來壹群人傾家蕩產,卻騎著毛驢出了京都,前路壹時不明朗。是不是“花引誘我,石頭撫慰我。壹天突然結束"?李白的《夢》在情感和景物的表達上也創造了壹個美好的典範。

《夢》的情感美還體現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上。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所以他的詩在情感表達上也如朝日,如滔滔江水,不可抑制。在詩歌寫作中,也是不拘形式,平白無故地表現其跌宕起伏,斷斷續續的感情。夢的開篇壹句話充滿了情感和意境,但仙山之美卻遙不可及,現實與欲望的矛盾在這句話裏壹目了然。然後想到還有天目山要來,感情壹下子被淹沒了,用盡全力用連續四句來渲染天目山的壯美。“因為夢想”的旅行結束後,他沈浸在小溪的美景中,爬到半山腰,卻沒有被所見的壯麗景觀所攪動。暮雨將至,熊唱龍吟,林立典驚鴻壹瞥,讓讀者的心情沈郁凝重。至此,情感幾經變化,由模糊激昂轉為寧靜高亢沈郁,但作者並未就此止步,接著又以電閃雷鳴,創造出最瑰麗華麗的想象。詩人描寫了絢麗多彩的神仙世界,令人眼花繚亂,感人肺腑,情感泛濫,難以控制。但突然醒來,無限稀疏,情緒波動很大,沒有壹絲過渡的痕跡。這時,詩人的感情已經沈到谷底,似乎不能再高了,但最後壹句是“啊,我怎麽能莊重地向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壹張誠實的臉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再比如突然冒出壹個奇峰,壹種不屈不撓的崇高正氣就出來了。這樣,詩夢將千變萬化的思想感情與跌宕起伏的藝術結構完美地結合在壹起,體現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第三,詩歌的氣質美

中國的儒家文化歷來講究“溫良恭儉讓”,而“道家”崇尚修身養性,所以“柔弱之美”和“恬靜之美”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而對“雄渾之美”和“瑰麗之美”的追求和表現相對較弱。就女性形象而言,從《詩經》中的“君子”、“窈窕淑女”,到漢樂府中的“劉蘭芝”,再到杜甫《兩為道》中的“兼收並蓄、孤傲清甜、真摯”的楊貴妃,再到現代的“時時微笑”的劉和珍君,從“琴棋書畫”的文化傳統,到對名人的推崇,到對親情、美好、田園理想的追求,我們都在尋找壹種恬靜的人生境界。詩歌對氣質的追求與文人文化心態的深層結構是相適應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的影響,他的詩歌也壹定會打上這種文化性格的烙印。《夢》這首詩雖然充滿了浪漫的想象和昂揚的氣勢,但它最根本的氣質是從容淡雅。經歷了政治大失敗的李白,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最後他意識到,在壹個不正確的時代,個人理想很難實現。他能做的最大抵抗就是鄙視權貴,鄙視有錢人。“前嘆不如後嘆,有何榮焉?”(“十二古仿?他決定“讓我在我的綠色山坡上養壹只白鹿,當我需要妳的時候,騎向妳,大山”。

詩人在詩歌中追求“淡美”和“靜美”,難免有否定之嫌,但對壹個時代人物的評價,要從他所處時代的思想高度來評價,過分的要求顯然不客觀。這種文化性格對社會穩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壹個浮躁的時代容易滋生壹往無前的情緒,這對壹個和平的社會未必是好事。從個人角度來看,“弱美”“靜美”的文化性格可以通過表達悲傷來淡化個人不幸與社會現實的沖突,為人類倫理結構提供美的表達,形成優雅、寧靜、含蓄、飄逸、從容、開放的美和風格。這也是妳欣賞《夢》這首詩所能看到的審美價值。

美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人的素質服務。在欣賞《詩夢》時,對意象美的欣賞,對情感美的把握,對詩歌氣質美的定位,都有利於我們自身素質的培養,這正是探討《詩夢》審美價值的意義所在。760年,肅宗元年,杜甫求親,在成都浣花溪旁建草堂,終於找到了安身之所。沒想到,第二年8月,大風把房子刮壞了,大雨也隨之而來。詩人夜不能寐,寫下“茅屋被秋風吹破”。

這首詩分為四個部分。第壹節有五句,每句押韻,有陣陣風從五個張著嘴的平仄韻足處吹來。氣勢迅猛,“風怒”二字之聲宏大,如秋風之吼。壹個“怒”字擬人化了秋風,讓《在我家滾三毛》充滿了動作和情感。“翻滾”、“飛翔”、“穿越”、“灑落”、“懸掛”、“漂流”此起彼伏,構成了壹系列畫面,緊緊影響著詩人的視線,觸動著詩人的心弦。第二節的五個句子是上壹節的發展。詩人眼巴巴地看著大風把房子上的茅草壹層壹層地“卷”走,有的“掛長林頂”,有的“漂沈池塘”,再也收不回來了。能挽回的都被“南村群童”帶走了!“欺吾老而無力感”這個詞是極其深刻和痛苦的。“歸靠自嘆”中的“歸”字,是對“歸”字的補充。詩人第壹次聽到風聲,就拄著拐杖出門,直到風吹破了房子,茅草都沒了,他才無可奈何地回到房子裏。“自嘆”這個詞特別痛苦。如此不幸,卻沒有人同情和幫助,只有“自己”嘆息“自己”。世風淡化,意在含蓄。

第三節,八句話,我寫的是房子破了,遭受連陰雨,現在卻包容過去,以小見大。成都的八月並不冷,但是“床頭櫃裏沒有幹燥的地方”,布又舊又破,感覺很冷。“布衣多年寒如鐵,嬌子臥足裂”這句話講的是正氣,概括了長期的清貧生活。而這種貧窮與國家的混亂有關。“既然失眠,怎麽能壹夜淋濕?”兩句話,壹豎壹閉。壹是從眼前的處境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慘痛經歷,從風雨飄搖的茅屋到戰亂破碎的國家;壹合就回到了夜濕布似鐵的現實,自然過渡到全詩結尾。

第四部分以“安得”壹詞開始,表達理想和希望。有三句話,“寬敞樓房千萬間,天下窮人皆樂,風雨不動如山”。前後用七句,中間用九句。“廣廈”、“千間”、“大庇”、“喜面”、“安乳山”等表達寬廣境界的詞語,響亮有力。這種激情和希望,缺少了歌唱,於是感嘆:“唉!”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我會壹個人凍死!“詩人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