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上的福建
唐·白居易
河花已經枯萎,江草已經停止。
遠方的客人歸何處?孤舟今日送。
布谷鳥聲如泣,竹斑如血。
多麽感人的* * *啊,我還是和它說再見吧!
2.“長安送劉大東回家”
唐·白居易
白社會交友,青門遠。
浮名引路,歸途不同。
3.《從臨江看夏戰》
唐·白居易
傷心老先生不要我摸毛巾,七十無家萬裏。
我擔心船再漲,白頭人在浪。
4.《寄元八桂鳳翔》
唐·白居易
莫道奇三天的日程就像壹場暴風雪。
離開妳已經很多年了,去了壹段時間的城市然後又離開了這個城市。
5.“別走柳條道再見”
唐·白居易
南無悲,東風滿春。
別欺負楊柳,勸酒不如勸別人。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河南新鄭人,祖籍太原,樂天、象山居士、醉陰人。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元稹* * *倡導新樂府運動,與劉禹錫並稱世界“白元”、“白柳”。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樸實通俗,被譽為“詩人魔術”、“詩人之王”。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香山。流傳至今的有白的《長慶集》,代表作有《長恨歌》、《炭人》、《琵琶行》等。
主要成就
文學
居易是中唐時期壹位影響很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思想和創作,突出強調通俗性和現實主義,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九書·同元》中,他明確地說:“仆從旨在助二者,其為獨立。永遠服務的是道,發明的是詩。稱之為諷刺詩,也是誌在助人;叫閑適詩,也不錯。”由此可見,在白居易的諷諭、閑適、感傷、雜法四種詩中,前兩種體現了他的“服而常善”,是最受重視的。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要寫得合時,歌詩要寫得物。”他的詩歌思想主要建立在早期諷刺詩的基礎上。
早在元初,白居易就表現出壹種強調現實主義、通俗性和諷喻性的傾向:“今褒今貶若無考證,懲勸之道有所欠缺;如果《美人刺》這首詩不考政治,那補考的意義就廢了。.....給辭賦以勸誡的諷喻者,雖性野,必有所賞。“詩歌的作用是懲惡勸善,彌補時政。詩歌的手段是贊揚和批判,是訓誡諷刺。所以他主張:“立集詩之官,開諷之道,察其得失,通其情懷。”(《詩六十九》)他反對單純追求“高宮律動”和沒有內容的“奇筆”,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弄花”的華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寫詩的標準是:“其言之質與徑,欲見者易辨;“他的話直截了當,對想聽的人深加訓誡;它的事是有核的、真實的,所以采用它的人可以傳信;它的身體很光滑,可以在音樂歌曲中播放。”這裏的“質與徑”、“直與切”、“芯與實”、“順與順”分別強調語言要樸實通俗,論述要直白外露,文筆要絕對虛假純粹,形式要流暢通順,具有歌謠的色彩。換句話說,詩歌必須真實可信,通俗易懂,易於傳唱,才能被認為是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的上述要求只有壹個目的,那就是彌補時政。於是他接著說:“總之,為君、為臣、為民、為事、為物,而不是為文。”(《新樂府序》)在《九書同元》中,他回憶自己早期的創作情況說:“自來朝以來,年紀漸長,所讀之事也多了,每次與人交談,多問時事;每讀史,多求真與道,方知文章寫在時,歌詩寫在物。”做給時間看,第壹件事就是做給國王看。他還說:“惟傷民病,不知何時避”(關於唐曲的兩首痛詩之二),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刺詩,但總的方向是“惟歌使人病,望帝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在天庭聽到了民情,皇帝開門,達到了民情,政治才會趨於平靜。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加強。與之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部作品雖然也是用敘事和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不能再把事件簡單化,只用壹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架構整篇文章,比如作者即將接手的戲劇性的馬嵬事件,但在最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氛圍的渲染上,卻潑墨如雨,以求自得其樂,盡管《琵琶行》就是這樣的故事。此外,這兩部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營造恰當的氛圍,用精選的意象烘托詩歌的意境。如《長恨歌》中的“他從臨時的宮殿裏凝視著荒涼的月亮,他聽到了晚雨中的鐘聲,在他的胸前切割”;琵琶中的“楓葉和成熟的燈心草在秋天沙沙作響”和“當河流神秘地向圓月擴展時”;或將慘淡的月光,夜雨的淅瀝聲和心碎的鐘聲結合成壹個迷人的場景;或用沙沙的楓葉,鮮花和無邊的河流和月亮構成壹幅悲傷和孤獨的畫面,透露出悲傷,悲傷和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