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李商隱的愛情詩朦朧難懂?
晚唐李商隱的詩,最好說是李商隱,他獨特的文字與意象的結合,構造了獨特的美感。讓人煩惱的是,妳再怎麽讀,也無法理解它的意思。後人把這種美稱為“朦朧美”。有趣的是,詩歌的風格也與作者的名字有關。比如白居易的名字叫“易”,那麽他的詩風就是“易”(通俗);李商隱的名字叫“吟”,所以他的詩風是“吟”(朦朧)。白居易寫東西怕別人看不懂。他不僅想讓老太太明白,還在題目下寫了壹個小序言來解釋。但李商隱寫了壹首詩,別說小序,連題目都沒有,比如無題,明目張膽的告訴妳,我的詩沒有題目,所以我愛它!當然,在題目上做文章只是李商隱使詩雲裏霧裏的手段之壹,他還有壹個重要的方法——用典。借用讀者熟悉的歷史典故,本來可以起到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容的作用,但李義山的典故卻事與願違,起到了更迷惑人的作用,比如錦瑟。古人說“金琴難解人”。從這首詩開始,除了李義山本人,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原因是他用典故的方式不同。他好像用了“莊生夢蝶”的典故來表達自己早上做了壹個夢,“海中淚”的典故好像是表達自己哭了,其他意思難以理解。還好他最後說了壹句“這種情況我可以等”,隱約知道他可能是在說愛情,不然他根本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麽!不管怎麽說,上面提到的“莊生夢蝶”和“布谷鳥哭血”至少大家都很熟悉。李義山最“過分”的壹點是,他經常在自己的詩中放入狹隘的典故,這種典故他甚至從未見過。宋代詩人吳炯在《五通誌》中這樣描述李商隱的創作:唐代,李商隱寫了壹本書,多評書史,周圍鱗次櫛比,名為雷克斯祭魚。水獺的主要食物是魚。吃魚的時候,它會把魚整齊的排成壹排,然後壹條壹條的吃,就像吃之前有個祭祀壹樣。這就是所謂的“雷克斯祭祀魚”。李商隱在寫作的時候,經常把書搬出來整理,然後尋找有用的典故寫在詩裏,有點類似水獺吃魚的樣子,所以吳炯也稱之為“獺節”。這件事在《唐才子傳》中也有記載。先生們,妳們告訴我,李商隱這樣寫,怎麽理解?難怪元好問感慨:“詩人總愛昆西,恨不能有人寫簡媜”。大意是大家都覺得儒家五經是個好東西。雖然不好解讀,但是經學大師鄭玄做註解還是不錯的。大家壹致認為李商隱的詩不錯,解讀起來也不容易。讓元好問郁悶的是,沒有人對義山的詩做註釋。其實沒人看得懂,就算做了筆記,也未必是李商隱的本意。李商隱,妳想說什麽?恐怕李商隱天上有靈也會回答。不要胡亂猜測。如果妳知道我在說什麽,這首詩就不會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