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原名迦南,位於亞洲西部,領土包括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歷史上,巴勒斯坦壹直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公元前12年底,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部落遷至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紀,睿智、務實的猶太人在這裏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壹度強盛。公元70年,羅馬軍隊占領耶路撒冷,摧毀了猶太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從此開始了長達1800多年的流浪生涯。從被驅逐出故土的那壹天起,猶太人就從未忘記重返故土。
19年底,歐洲出現大規模反猶浪潮,猶太復國主義思潮和運動相應興起。1881年,俄國猶太醫生平斯克出版了《自我解放》壹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主張。這本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起源。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Hecl出版了《猶太國》,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隨處可見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寫道:“我現在想用最簡單的形式問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出去了嗎?去哪裏?”“地球某壹部分的主權應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壹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剩下的就靠我們自己了。”Hecl的作品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對於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哪裏,猶太人之間也壹直存在分歧。他們想象了南非和阿根廷,認真考慮了烏幹達,投了贊成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壹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才最終將其定義為猶太人眼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代表大會提出,猶太人要建立“壹個得到公眾認可、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移民到阿拉伯人生活了幾個世紀的巴勒斯坦,建立了猶太民族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本屆國會1897被認為是猶太人開始將家園夢想付諸實踐的壹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開始的壹年。
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國占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165438+10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猶太復國主義聯盟副主席羅斯柴爾德,聲稱“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推動其實現”。這封信後來被稱為《鮑爾弗宣言》。在此基礎上,猶太人開始大量移民巴勒斯坦。但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騷亂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壓,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動亂持續了三年。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沒有生計的猶太人繼續大量移民巴勒斯坦。到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增加到445000人。
1936-1939期間,英國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壹個猶太國家(面積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要小得多)和壹個阿拉伯國家,但阿拉伯人拒絕了。1939年5月,英國政府怕進壹步激起阿拉伯國家的反抗,於是主動向阿拉伯國家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未來5年,每年僅遷入1.5萬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土地,準備逐步將巴勒斯坦交給壹個阿拉伯人占多數的地方政府,在這個政府下猶太人可以行使高度自治權。阿拉伯動亂平息了,但在強烈反對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
《巴勒斯坦白皮書》發表之時,正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而苦苦尋找綠洲居住的日子。在納粹大屠殺中,全世界有1/3的猶太人被殺害,受害者總數達到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在英國對德宣戰之前,當地猶太人和托管當局因為堅持白皮書的立場,拒絕讓受迫害的德奧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處於戰爭邊緣。只有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仇恨,暴力才是有限的。但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破壞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
二戰後,數十萬從納粹集中營解放出來的波蘭猶太囚犯無家可歸。他們回不了老家,因為此時波蘭各地已經發生了殺害歸國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少數北歐國家,飽受戰亂的西歐國家無力容納他們;就連號稱移民國家的美國也不願意打開國門。這個時候,唯壹張開雙臂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猶太突擊隊與英國托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毀道路和橋梁,襲擊關押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來說,這將是壹場不受歡迎的戰爭。此時,希特勒屠殺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漸曝光,國際輿論對猶太人表示同情。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生活在集中營裏,實在不合理。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拒絕意大利的建議,不批準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通過意大利轉移到巴勒斯坦的決定也被公開,輿論將英國視為屠殺猶太人的幫兇。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 2月15日,英國宣布將巴勒斯坦這個燙手山芋交給聯合國。
1947 165438+10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包括10個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投票贊成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英國將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在1948年8月1日前撤軍;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了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可以達到11203平方公裏,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為725,000名阿拉伯人和65,438+0,000名猶太人。猶太國的土地為14942平方公裏,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包括497,000名阿拉伯人和598,000名猶太人。該決議還規定,應由聯合國建立和管理耶路撒冷城的國際特別制度。蘇聯為了替以色列執政的工黨,改變了沙俄帝國時期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付出了巨大努力,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感人的演講,為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曾在《鮑爾弗宣言》中誓言支持猶太人復辟的英國,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有65438+20多萬阿拉伯人,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然而,分治決議中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只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讓阿拉伯人無法忍受的是,阿拉伯國家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的地區。猶太國家卻不是這樣。猶太人雖然只有60萬,占總人口不到1/3,但他們的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而且大部分位於土地肥沃的沿海地區。
5月1948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點,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裏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本·古裏安成為以色列首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無線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積極響應。17本-古裏安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宣言是美國人在知道這個新國家的名字之前起草的。當得知這個國家被命名為“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劃掉了文告上的“猶太國”二字,改為“以色列”。17年5月,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5月1948,15,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和約旦(1950年改名為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與此同時,阿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壹次中東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歷史被稱為“巴勒斯坦戰爭”。
與後來的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在阿拉伯人壹邊,是出於對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是蘇聯全力支持以色列建國。當時處於蘇聯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軍火,還為以色列提供了專用機場,建立了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了空軍和傘兵。戰爭時,美國駐歐洲空軍的幾名猶太士兵冒著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偷走了三架重型轟炸機。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被裝滿炸彈後,他們起飛去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猜忌和內部不和,約旦國王阿蔔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自打起了算盤,使得只有遊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在戰爭中占據了主動。7月中旬,在英美的敦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鬥壹直持續到1949。戰後巴勒斯坦被壹分為三: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了分治決議規定的5700多平方公裏的面積;約旦河西岸在約旦的管轄之下;加沙地帶受埃及管轄。將近100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壹次中東戰爭的失敗讓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汗顏,革命的氣氛無處不在。1949的三月、八月、二月,敘利亞發生了三次政變。1951 7月,約旦國王阿蔔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暗殺。阿蔔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侯賽因活了下來,因為壹顆子彈擊中了他祖父別在胸前的勛章。1953年,他繼承了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的王位。1952年7月,埃及士兵推翻了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就任總統。
按顏色顯示輪廓
國名:以色列國。
獨立日:5月14 (1948)。以色列於5月1948日宣布獨立。雖然在以色列的日常生活中采用公歷,但在國家節日中采用猶太歷。所以每年的獨立日不壹定是公歷的5月14。
國慶節:5月14 (1948)
國旗:長方形,長寬比約為3: 2。旗幟是白色的,上下各有壹條藍色的寬帶。藍色和白色來自猶太人祈禱時使用的披肩的顏色。白旗中間是壹顆藍色的六角星,是古代以色列大衛王的星,象征著國家的力量。
國徽:是長方形的盾形紋章。藍盾上有壹個七枝燭臺。據記載,這個燭臺曾被用來點亮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壇。燭臺兩側飾有橄欖枝,象征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臺下面用希伯來語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希望之歌》
國家政要:2000年就職的摩西·卡察夫總統;阿裏爾·沙龍(Ariel Sharon),總理,2006年3月就職5438+0,2003年2月再次擔任總理;外交部長西爾萬·沙洛姆;國防部長Shaul mofaz臨時議長西蒙·佩雷斯;參謀長摩西·亞阿隆;利庫德集團總書記馬克西姆·利維。
致力於中東和平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月光下的耶路撒冷老城
自然地理:根據1947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00平方公裏。位於亞洲西部,北與黎巴嫩接壤,東北與敘利亞接壤,東鄰約旦,西臨地中海,南臨亞喀巴灣,是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結合部。沿海地區是狹長的平原,東部有山脈和高原。它有地中海氣候。
人口:625.9萬(2000年統計,包括約旦河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的猶太居民),其中猶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和其他人占23.3%。希伯來語為國語,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猶太教為國教,約85%的居民信奉猶太教,13%信奉伊斯蘭教。
猶太新年哭墻祈禱
首都:建國時在特拉維夫,1950遷至耶路撒冷,不被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恒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其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壹直與以色列存在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自1967以來占領的所有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大多數與以色列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然在特拉維夫設有大使館】。耶路撒冷的人口約為634,000人(2000年)。安慰物
“造船”,港口城市海法的標誌性建築。
簡史: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的遠祖是希伯來人,是古代閃米特人的壹個分支。公元前13年底,從埃及遷至巴勒斯坦,先後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和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這兩個王國分別被亞述人征服,被巴比倫人摧毀。公元前63年,羅馬人入侵,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國家。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占領,阿拉伯人成為那裏的絕大多數居民。巴勒斯坦在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吞並。19年底,歐洲猶太資產階級發起“猶太復國運動”,1897年成立“世紀猶太復國主義組織”。1917英國占領巴勒斯坦,165438+10月2日發表《鮑爾弗宣言》。
阿克,第壹個世界文化遺產,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壹。
他認為“應該為巴勒斯坦的猶太民族建立壹個由公法保障的猶太家園”。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後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 165438+10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壹個阿拉伯國家和壹個猶太國家。以色列國正式成立。
加沙地帶和猶太人定居點:以色列核局勢
政治: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候選人由政黨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基本法,如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總統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他的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罷免總統。內閣對議會負責。以色列的選舉制度>:& gt& gt利庫德集團
耶路撒冷老城的聖墓大教堂
經濟: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使經濟迅速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6萬美元。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舉世矚目,尤其是在電子、通信、計算機軟件、醫療設備、生物技術工程、農業和航空等領域。以色列位於沙漠地帶的邊緣,水資源短缺。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上形成了獨特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占總人口不到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人民,還出口了大量優質的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
外交:開展全方位外交。與西方國家保持傳統友好關系;保持與美國的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國家和東歐國家的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努力實現與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擴大與非洲和亞洲國家的關系。
與中國的關系:1950 65438+10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 65438+10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3年6月5日至2月,以色列總統卡察夫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以色列人口約650萬,其中猶太人500萬,其余主要是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大多是移民,他們是不同種族背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融合體。大約91%的居民生活在城市,大約5%的人是獨特的農村合作社——基布茲和莫沙夫的成員。自約3000年前大衛王建都以來,首都耶路撒冷就是猶太歷史、精神和民族的中心。主要城市有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和內坦亞,而埃拉特特拉維夫是全國工業、商業、金融和文化中心。官方語言是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英語和俄語也廣泛使用。
以色列位於中東,西臨地中海,與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埃及接壤,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匯處。以色列國土狹長,面積約22000平方公裏。以色列面積不大,但地貌特征豐富,從青翠的高原到肥沃的綠色山谷,從丘陵沙漠到沿海平原,從亞熱帶氣候的約旦河谷到地球最低點的死海。以色列的氣候特點是日照充足,雨季為165438+10月至次年4月。以色列動植物的多樣性反映了其地理位置、各種地形和氣候。
以色列是壹個議會制民主國家,有三權:立法、行政和司法。國家元首是總統,是國家統壹和主權的象征。目前,這壹職位由摩西·卡察夫擔任。以色列議會是以色列的立法機構,由120名議員組成,每四年由全國直接普選產生,議會多數黨領袖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以總理為首的政府負責行政、內政和外交。
作為壹神教的搖籃,以色列以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巴哈伊教的眾多聖地和禮拜場所而聞名於世,(高達1999)猶太教為78.5%,伊斯蘭教為15.0%,基督教為2.1%,德魯茲為1.6%,其他為2.7%。
2001年國民生產總值110623萬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7180美元,失業率9.3%,通貨膨脹指數1.4%,凈外債42.79億美元。貨幣:新以色列謝克爾(NIS)。
以色列的歷史與中以關系的起源
對以色列有兩種對立的看法:1,美國的走狗,中東人民的死敵,對中國三心二意,尤其是在惠康事件中,與美國人合謀拖延中國空軍預警機的入列計劃。2.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感謝中國人民。唐山大地震時,他們馬上宣布用65438億美元幫助中國人民,還有其他或明或暗的軍事支持。縱觀以色列歷史,我總覺得兩種觀點都不合適。
1.以色列什麽時候成了美國的走狗了?
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故鄉,但羅馬帝國占領耶路撒冷後,開始迫害猶太人。猶太人不得不背井離鄉,但聰明的猶太人卻在歐美的金融、文化、思想、科學領域大放異彩,以至於以色列人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往往只提兩點:如果沒有猶太人,就沒有原子彈,就沒有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了,因為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都是猶太人。不幸的是,猶太人的突出並不為當地人所喜歡。他們把腐敗、失業、貧窮歸咎於猶太人,這和印尼華人有些相似。從莎士比亞時代或更早,歐洲的反猶太主義就開始了。《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個猶太人。到19世紀,歐洲沒有壹個國家歡迎猶太人。這時,以色列歷史上的壹個重要人物出現了。法國猶太人西奧多·赫茨爾領導了猶太復國主義的創建。自20世紀初以來,大量東歐猶太人返回壹直由英國人統治的巴勒斯坦。納粹迫害猶太人,巴勒斯坦成為猶太人的希望,而英國人和阿拉伯人並不歡迎猶太人的大規模移民,矛盾由此開始。猶太人開始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並與英國人和阿拉伯人發生沖突。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立即緩和了猶太人與英國人的矛盾,但當戰局明朗,德國戰敗已成定局,對猶太人的迫害達到頂峰時,英國人仍采取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政策,這激怒了猶太人。猶太準軍事組織Elogon的首領貝京在1944年下令對英軍開戰,隨後在1945,10,1,本古立昂(以色列第壹任總理)也下令猶太武裝部隊騷擾英軍。很難說誰對誰錯。英國人必須對當地的阿拉伯人負責。巴勒斯坦不是壹個適合很多人居住的地方。隔壁的埃及、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都抱怨猶太人的到來。英國的做法無可厚非,但在猶太人看來,歐洲的猶太人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英國的限制政策是猶太人最大的敵人,也要對英國開戰。
到了1947,著急的英國人只好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給聯合國。這是壹種兩面派的做法,受到了猶太人的歡迎,而阿拉伯人並不在乎。猶太人主張分治,並成功說服了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相反,阿拉伯人拒絕與特別委員會合作。最終在10月29日,1947+165438,聯合國通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請關註投票結果。美國和蘇聯投了贊成票,他們的大部分盟友也投了贊成票。美國和蘇聯很少在壹個問題上達成壹致。阿拉伯國家投了反對票,英中(國民黨)棄權。猶太人得到了聯合國頒發的建國證書。從這個角度來看,以色列的存在是有法律依據的。
1948年5月14日,英國托管結束,猶太人以色列根據聯合國決議正式建國。當時尚在西柏坡表示支持時,華北解放區的《冀中先驅報》社論歡呼雀躍,稱14宣布成立名為以色列的新猶太國,兩千年來遊離於祖國之外、飽受屈辱和屠殺的猶太民族開始實現建立猶太國的願望。但是阿拉伯國家拒絕承認。以色列建國後的第二天,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埃及、伊拉克五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盟軍,向以色列宣戰,欲將這個新興國家從地圖上抹去。但最後以色列贏了,占領了大片阿拉伯土地,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這是第壹次中東戰爭,是以巴沖突的開始,也是巴勒斯坦難民的起源。
第壹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之為獨立戰爭)歷史上寫得不多,但實際上是以色列打得最危險的壹場戰爭,也是阿拉伯人進入以色列腹地最深的壹場戰爭。後來,以色列再也沒有給阿拉伯人這個機會。剛剛獨立的以色列沒有空軍、海軍甚至坦克,只有幾門大炮和少量機槍。這個時候有人說美國人會給予支持,現在我想告訴他們。美國人除了支持以色列建國,沒有給以色列1分錢用於軍事合作。真正從道義和軍事上支持以色列贏得獨立戰爭的是社會主義蘇聯!
這是事實。其實在1948年,中東和現在有著本質的不同。當時埃及是法魯克王朝統治,英國人支持,伊拉克是費薩爾王朝統治,約旦也是國王統治。敘利亞剛獨立,政治上投靠英美。黎巴嫩壹直是親西方的。可以說,美國當時和阿拉伯國家關系不錯,英國是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宗主國。所以,美英在第壹次中東戰爭中保持中立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剛剛獨立的以色列,政治上是工人黨領導,經濟上以集體農場為主體。合作經濟、生產工具公有制、勞動成果平等分配,都是和社會主義壹脈相承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被認為是臟話。比起那些頹廢的阿拉伯王國,這裏更像是壹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下令捷克和南斯拉夫為向以色列走私武器提供軍用機場(因為蘇聯不會公開得罪阿拉伯國家和美英),把那些繳獲的德軍裝備無償提供給急需武器的以色列,接收以色列飛行員進行訓練。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允許猶太人離境,緩解了以色列人的短缺。由於這些原因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勇敢精神,以色列贏得了第壹次中東戰爭。
戰爭結束了,朋友變成了敵人。
首先是以色列和蘇聯的決裂。蘇聯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大國。然而,以色列是壹個小國,它必須學會在夾縫中生存。作為國家領導人,本古立昂應該考慮國家安全。作為民選政府的首腦,他也應該考慮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以色列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西方。戰後不久,以色列接受了美國進出口銀行1億美元的貸款。但斯大林不這麽認為。很快,東歐猶太人的處境開始惡化。但是,以色列的解決辦法是兩個大國都不得罪,好好說話。甚至在1949年10月22日聯合國討論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移民人權和自由問題時,以色列代表團也被命令保持沈默。
然而,以色列的財政狀況越來越差。沒有美國的援助,以色列的經濟將會破產。朝鮮戰爭爆發,以色列坐壁上觀的態度走到了盡頭,不得不違心地譴責朝鮮。雖然沙利特外長多次向蘇聯解釋和承諾,但蘇聯人早已看出,以色列和南斯拉夫壹樣,還是要和西方壹起跑。東歐和蘇聯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猶主義:在布拉格,受審的14名高級官員中有11名是猶太人,猶太人被指控謀殺了世界聞名的蘇聯醫生。當時,以色列駐布拉格和華沙的大使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最後,1953,16年2月,蘇聯關閉了駐以色列大使館。雖然斯大林去世後兩國關系有所緩和,7月20日,在蘇聯的提議下,兩國恢復了外交關系,但雙方關系受損。從1954年春天開始,蘇聯在聯合國帶頭攻擊以色列。蘇聯外交經歷了急劇的傾斜。
這壹切都與阿拉伯國家的劇變有關。
阿拉伯人輸掉了第壹次中東戰爭。壹些下級軍官認為戰爭的失敗不是因為猶太人的力量和勇氣,而是因為國王們的無能和腐敗。1953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團推翻了法魯克王朝的統治,建立了埃及* * *共和國,反英反蘇,1955年得到了3.2億美元的價值。
14年7月,以阿蔔杜勒·卡裏姆·卡西姆為首的伊拉克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國,卡西姆任總理。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退出親美巴格達條約組織和英鎊區。中東政治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正是在這個時候,新中國的中東外交政策也進行了調整。埃及等改制國家與中國建交,我們轉而支持阿拉伯國家,在中東與蔣介石集團展開外交戰。
當阿拉伯國家得到蘇聯的軍事支持時,以色列卻得不到同樣質量的武器。現在,埃及武器的質量和數量都超過了以色列。按照常規計算,埃及軍隊學習和掌握蘇制武器的性能需要6到8個月的時間。埃及很可能在1956春夏進攻以色列。然而,以色列不能購買武器。英美加不靠譜(主要是對以色列評價不高)。這時候救世主出來了,法國新政府對以色列有好感。年輕的西蒙·佩雷斯成功說服了法國人,法國同意從65438到0956秘密(註:秘密)向以色列出售72架幻影戰鬥機、200輛AMX坦克和大量彈藥。雖然法國在二戰中壹敗塗地,但是合法武器還是很有特色的。以色列人松了壹口氣,但來自埃及的威脅並沒有消除。
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宣布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切斷了兩個沒落帝國的財源,直接影響了他們在亞洲的利益。老牌殖民主義者立刻露出猙獰面目他們找到了以色列,而以色列從獨立戰爭壹開始就意識到,自己的領土太小,等不到敵人進來,對自己的國家會很不利。最有利的事情是出去。首先,戰爭按照預期發展,以色列占領了西奈半島。但人算不如天算,美國率先在西方打擊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