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壹些故事,比如孟子被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講述了壹個故事: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他們的家人,孟母教授做事都應該有最基本的禮儀;還有壹些斷章取義的故事和典故,主要講的是壹個人要堅持學習,不能半途而廢的故事。這個破爛的比喻故事,對孟子日後成為儒學大師有著重要的影響。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推廣者,被後人稱為“亞洲聖人”。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自己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共同編撰的。成書於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150年,與孟子、大學、中庸並稱“四書”。據說《論語》是孟子最大的,有三萬五千多字,二百八十六章。據四書五經記載,《孟子》原本有十壹卷,現在只有七卷和十四卷。孟子主要是受孔子孫子的教育。他成功之後,和孔子壹樣,遊說當時的其他國家。他主要去了梁、齊、宋、魯等國。在遊說過程中,他試圖宣傳儒家政治思想,實現自己的“仁政”政治理論。他長期在齊國擔任大臣,但他的政治意圖沒有被采納。孟子回到家鄉,聚在壹起講學,寫了壹本書。
起初,孟子並沒有被收入“經典”。到了五代,《孟子》是石刻十壹部楷書經典之壹,這是孟子第壹次被收入經典。到了宋代,宋太宗重新刻上了韓曙文藝的史冊。到了南宋孝宗時,當時的大學者朱正式將孟子收入“四書”。從此,孟子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十壹經是科舉考試的必考部分,相當於現在的教科書。壹個腦筋急轉彎說:孔孟有什麽區別?答案是孔子的兒子在左邊,孟子的兒子在上邊。當然,我是開玩笑的。
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們都推崇“仁政”的理念,但本質完全不同。首先是兩個人的性格。孔子小時候很窮,天賦主要靠自學。當他向長輩征求意見時,他非常有禮貌,這塑造了他誠實的性格。他總是試圖教育他的學生。就連脾氣暴躁的魯茲也受他影響,願意拜他為師。另壹方面,孟子意誌堅強,憤世嫉俗。也有可能孟子和孔子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孔子還在春秋時期,周朝的禮樂還沒有完全崩潰。戰國時期的孟子,各諸侯互相攻訐,禮樂忘乎所以。孟子認為自己是壹個可以救國救民的人。他看到到處都是諸侯爭鬥和饑民,他的憤怒無法用語言表達。才有“當今世界誰比我強”這句話。其次,他們對“仁義”的看法不同。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以周代為基礎的,他的“仁”只是壹個模糊的概念。到了孟子,他對“仁”的定義更加形象,“仁”的概念更加清晰。第三,從行政角度看,孔子更傾向於“復古”。他主張恢復周朝的禮樂,他對禮的樂觀是不可逾越的,所以他說“君君,臣父子”。另壹方面,孟子更激進。在他看來,“民為第壹,國為第二,君為第壹”總是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暴君的義。
孟子和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可以說是老鄉。另外,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學生,所以孔子是孟子的祖先。有了這樣的特殊背景,孟子自然崇拜孔子。他曾評價孔子是古今大師,是真正的大聖,是古今聖賢的典範。孟子認為孔子是他心目中聖人的代表,是壹個完美的古代聖人。孟子認為聖賢不如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後悔自己晚出生幾十年,不能向孔子求教,不能親自了解孔子的智慧。孟子效仿孔子,去了其他國家。當然,他的名聲不如孔子,帶不了多少弟子。但他經常不厭其煩地單獨與各國君主、大臣辯論,大力宣傳儒家的理論和思想。雖然最後像孔子壹樣失敗了,但他並不快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然而,孟子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勤於學習和思考。他不僅繼承了孔子的學說,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大和發揚了儒學,使儒學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提升了儒學的境界,把儒學提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受到了後人的高度贊揚。後人常把他與孔子相提並論,稱他為“亞聖”,在儒家思想中僅次於孔子,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