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
中國是壹個富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這讓我們感到自豪!語言文字的創造和發展,讓世界贊嘆,讓中國人驕傲!此外,詩歌、書畫、戲曲等藝術形式的形成和出現,大大增強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它使中國文化更加燦爛,使中國文明更加古老和深厚。是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世界上最美好、最美麗、最獨特、最善良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山川壯美,風光旖旎,人傑地靈,祖國日益繁榮,可以說處處閃耀著文化的光輝。在傳統文化的園地裏,詩歌尤其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接受,在陶冶情操、贊美精神、批判時弊、揭示真理、歌頌善行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其情可誦可訴,其誌可可觀,其意可思可留,其聲可聞可拋。
古人的愛,今天依舊;祖先的冤屈,後人猶存;前人的夢想,我們繼續做;詩人的情懷可以隨處留下!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東西都進入了文人的審美視野,使他們充滿了思想和希望,通過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給學習增添信心,給生活增添情趣,給工作增添力量。妳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領略到生命的真諦,常常在精神的家園裏感受到愛的尊嚴,在中國的土地上欣賞到中國無處不在的奇觀。我們的詩人用鮮花挖掘人心,喚起人類的情感,畫出迷人的眉毛,裝點明亮的眼睛,把人性的真善美變成文明和諧的社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健康!
在文學的大觀園中,詩歌是文學的精華。它的音韻、節奏、意境,無不觸動和激動著我們的美,以高昂的鬥誌喚醒了我們沈睡的愛和親情。它的形式,無論是古詩還是近體詩,都說明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不愧為“誌中之聲”、“情中之聲”、“意中之情”、“形中之靈”、“悟中之情”,是對智慧、美麗、善良、親情的透徹表達。它是人的精神領域裏最真誠、最優雅、最感性、最合理的東西。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生活,離不開思考,離不開思想。它用語言把人的情感和感受承載到歷史和交往的生活中,同時把美好的祝願投入到勞動和奮鬥中。這是文學形式的體裁所覆蓋和擁有的,誰也改變不了。至今,它在傳統的基礎上以更深刻、更多樣的方式表現出來,仍然以其獨特的對仗、工整、韻律表現出詩歌的形、情、音、意之美。
有人曾問:為什麽古代詩歌的形式和現代詩歌的形式如此不同?眾所周知,詩歌充滿了音樂,用節奏和簡潔的語言反映生活,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它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傳統的、外來的、有用的、不押韻的。差異主要源於生活與時代、倫理與信仰、方塊字與字母字的差異;勞動和生活習慣、物質和精神需求來自不同的歷史。他們的不同,就像古裝劇和現代劇,古代人和現代人,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現代詩和現代人壹樣,是自由開放的,約束性的東西很少,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連外國詩歌都是借鑒和抄襲的,所以現代詩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分支和段落,句子的長短也有些不同。古詩詞和古人壹樣,循規蹈矩,具有約束力,講究與人與事的規則,遵守壹定的格式和調性,字數也有規定,由此形成了“法”“詞牌”等模式,人們根據“法”在《Xi誌》中使用。再加上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就更少不了叫韻了。韻相當於現代的標點符號,停頓和流行語都是押韻的。它以漢字的形、音、義為基礎,總結出造字的六大法則,即指法、象形、音韻、會意、音譯、借用。所以味、韻、意更容易接受,更能享受。這也造就了中國傳統詩詞歌賦對聯的獨特文化特征。如今,我們在繼承優良傳統,弘揚詩詞文化的同時,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今天的酒裝在古瓶裏,把今天的人穿在古裝裏。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之美。
我們知道:違法、嚴謹、創新。不是說說而已,得有個過程,要靠大家齊心協力。我們繼承了詩歌的形式,這是壹個明確的方面,但很多不明確的東西都是因為“方言”,使得人們今天的寫作受到了平澤的束縛。希望這個因素不會阻礙詩歌的發展。我覺得這裏應該解讀壹下。但是美好的東西總是難以割舍,難以離開,難以忘記,沒有愛就不可能忘記。想必我們的詩歌文化和其他藝術門類壹樣,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瑰寶,也是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中華文化能夠在全世界傳播、交流、發展,提升影響力,激活活力,我們國家的強大才真正具有持久的力量。所以文化需要積累和傳播,需要振興和創新。這壹舉措將對中國詩歌的繁榮和復興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山不高,水也不深。只要我們對我們的事業和美好生活感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文化建設,變化和發展總是迅速和巨大的。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為我們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文明發展程度,靠的是中國* * *產黨和老壹輩革命家為人民謀幸福的奮鬥精神。經歷了從窮到富、從弱到強的艱難曲折,成就了今天偉大的新時代、新世界。我們最有理由多做事,多行善事,白幹活,白活。獻身於愛,做盡可能了不起的事情,讓自己和後代驕傲,是我們的喜事,也是我們的樂趣。
立足於中國國學的傳承和發展,繁榮和復興傳統詩歌,弘揚民族文化,為詩歌撐起壹片天地,為熱愛生活的人們構築壹個思想家園。我們編輯了這個承載著情感、回憶,具有收藏和紀念意義的“大觀”。從策劃到組稿、組稿、推薦、組稿、印刷、編輯,歷時兩年,得到了詩社、詩刊、詩人、著名詩人的熱情鼓勵和支持,給大觀送去了題詞、賀聯、詩詞,特別是《中國詩歌通訊》、《明星詩刊》、《中國詩歌學會》刊登了該書的組稿通知。
由於工作量大,對本書的貢獻大部分在現在的詩壇,包括推薦稿裏的壹些前人的作品。除了書刊和少量印刷稿外,大部分都是手寫稿,繁體字相對較多。此外,潦草的字跡也給作品帶來了壹些不便和困難,樣張的退回也耽誤了作品交付印刷。雖然我們壹次又壹次地校對和努力,但錯誤和遺漏是不可避免的。希望讀者和詩圈同仁理解!並請詩友和同誌們不吝賜教,以便今後做得更好!
最後,對中國社會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蘇紅同誌的不懈幫助和中國文聯出版社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輯:葉
2006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