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用美麗的風景襯托悲傷。前兩句以春草開頭,《楚辭:招隱士》上說:“王孫遊而不歸,春草長而不絕。”春天是萬物發芽的季節,也是最適合人們互相思念的時候。所以,綠草色逐漸成為了離別思念的象征。繼楚辭之後,中國詩《長城石窟飲馬》也說“青青河畔、思遠路上的草”,唐代的“春草”成為詩人所熟悉的典型意象,如“茫茫草過平原,四季同來同去”...哦,朋友的王子,妳又走了,我聽見他們在妳身後嘆息。李後主的“離別情似春草,會越走越遠”等等。在這種詩歌語言的典型化過程中,致謝無疑是重要的壹環。第三至第六句描寫迷人的春光。“差池”指燕子可愛的尾翅,滑翔而過,“耀馬島”形容桃花枝頭舒展,葉片婀娜。這兩句話重在形式;“燒”指的是艷麗的色彩,“飛”用燕語寫,也是以聲調和聲音為基礎的。這四句話雖然只是普通的場景,但是因為講究遣詞造句,所以增色不少。都是以連冕為首字,其中“蓮池”、“鷂鳥”屬於雙音,“燒”和“飛飛”屬於疊音詞,相互對立,從而營造出壹種炫目活潑的聲音;而《窮池》和《焚經》都用了《詩經》這個成語。前者說《高嚴豐言》:“燕子飛,窮池有其羽。兒子回到了家,被送到了野外……”,後者又說《周南·姚濤》:“桃死,焚其榮。兒子回國,就應該待在家裏……”,這兩首《詩經》裏的詩本來是寫親人的感情的,用了它們的成語加強了下文的意思。在這四句話中,兩三句話緊密相連,壹四句話遙相呼應。這種“丫叉句法”(錢鐘書《管嘴編》)有避平板而曬染風景的效果。“檐上”“溪下”這幾個字,把筆觸移到了山上,景色由豐富變得美麗。“幽樹雖變,終始於生”這句話,以對景物在名稱和原理上的描述結束。“始”出自《莊子·盛達》:“妳遊於萬物終結之地。”“生”根據《莊子·天地》郭象註:“初者,未生也。”這意味著,雖然春天樹木的形態變化更加引人註目,但實際上,自然界的萬物都在潛移默化地煥發著新的生命。身體上的人情和新聞是相通的,從而從目睹的場景過渡到內心的感受。
以下十句轉為抒情寫意。這部分還是從比興開始。在《宋書》和《子歌》的句子中,用《詩經·瀟雅·齊克》和《周南·牧之》來形容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和依賴關系。這兩個比喻既對應了“幽樹”,又挑起了下壹句的“恐怖”。然而,它是精致而孤獨的,意味著遊子的獨立。春天越美,下遊越可憐,人與物的對比鮮明。鳥語花香,樹木得其所幸,遊子得不到所幸,郁郁寡歡,所以面對春天,他們不以為喜,反以為悲。“鼻感”和“眼傷”這兩句話,與陸機詩中的意思相同,即“眼感隨空草,耳哀唱約鳥”,“感”與“悲”“傷”同義。但後面兩句中的“衣衣”和“衣滿”是反義詞。【令人厭惡】指壹副沮喪的樣子。屈原《離騷》:“窮得我壹個人。”為了它自己;“曼曼”指享樂之心,《莊子·馬蹄》語:“曼曼即樂”。挫折的痛苦是刻骨銘心的,而幸福卻早已遠離妳的生活。“漂漂漫”和“壹漫”兩個字是復音押韻的,四個字都是復音的,從而傳達出憤懣的聲音。在詩的最後,也以壹句比較結束。後兩句源於前人,“風來了”這句源於陸機的同名詩:“但願風起,我以言榮。”這裏正好相反。《鳥去了》的句子與漢代的《別樣》略有相似:“若欲寄語,請賜彩箋。因為風附在輕翼上,是由心蒸的。鳥路漫漫,其翼不能勝。”古詩詞裏有句話叫送鳥送心到風裏,現在連得到都得不到,那郁悶的心情怎麽比得上!全詩在最激烈的情感高潮處完成了問題的意義。
大禹的這首詩,語言相當精致優美。詩中有七個連字,約有十個成語取自古籍,遠多於陸機原著。在文字的精細化上有很多優勢,比如《陶》《顏農聲》中的“越”“農”等字,《宋軼桓傳》《董流蕩》中的“桓”“辛”等字都使用了擬人動詞。不難看出,詩歌語言在形式技巧上,在晉宋之間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