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是意大利的sonetto,英語十四行詩和法語十四行詩的音譯。它是歐洲壹首格律嚴謹的抒情詩。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工整,音韻優美,主要內容是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他的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當代意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壹些詩人都把彼得拉克的詩視為十四行詩的典範,並試圖效仿。每首歌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由兩首四行詩組成,第二部分由兩首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排列。因此,人們也稱之為彼得拉克的詩風。每行有11個音節,通常是抑揚格。
莎士比亞的詩,改變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壹對對句組成,即以四、四、四、二排列,每行有65,438+00個抑揚格音節。其特點是形象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易於聯系。它常常在最後壹對對話中總結內容,指出主題,表達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感情。
普希金創立的“奧涅金詩歌節”:每首詩節包含十四行,每行包含四個輕重音步,每個音步兩個音節;這十四行中有的以輕聲結尾,稱為“陰韻”,有九個音節(最後壹個輕聲音節不構成音步);有些每行末尾有重音的人稱之為“楊雲”,有8個音節;陰陽轉韻規律與詩詞行間的押韻規律有著嚴格的協調性。
詩歌的節奏必須符合語言的民族特色。
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元音長度差異明顯,所以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詩歌都形成元音長度有規律交替的節奏,包括短長格、短長格、長短格、長短格等。古梵文詩主要依靠長短體形成節奏;德語、英語、俄語在發音上有明顯的差異,所以詩歌形成了輕重音有規律交替的節奏,如輕重格。
西方詩歌本來就沒有韻,韻是從東方學來的。為什麽單韻傳到西方,發展成復韻?大概是因為印歐語的單詞有長有短,音節結構不如漢語整齊,重音位置多變,導致詩末長短不壹,為復調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有些線以重音結尾,有些線以非重音結尾。它們之間如何押韻?-那妳得用兩套押韻。
音節由音素組成,音素是語音中最小的不可分解單位,是字母組合後的發音標記。音素靠聽覺識別,字母靠視覺識別,音素屬於發音系統,字母屬於拼寫系統。
音步又稱音步,由音節組成,即英語(適用於整個印歐語系)詩歌中的音步通常被定義為節奏的長度,是詩歌節奏的基本單位。表現詩歌節奏的音組。亦稱韻或韻。詩歌其實有兩個系統。壹個是音系,用節奏表達,節奏用節奏的形式表達,就是韻步;二是拼讀系統,用音節組合和韻步數來表示。這兩個系統交織在壹起,不可分割。只有兩者結合起來,詩歌才有自己的存在形式,才有韻美和形式美。
不同風格的西方十四行詩之間的差異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押韻位置和方式(即押韻形式)的不同。人們提到它時,往往會先註意哪壹行與哪壹行押韻,但很容易忽略它的結構。其實,韻與結構密切相關:韻可以把幾行詩連成小節,韻變可以把不同的小節分開。押韻的功能,在壹定程度上是為詩歌的結構服務的。
因此,對於十四行詩,我們應該首先研究它的內部結構,然後我們才能研究押韻及其在翻譯中的傳播。就結構而言,彼特拉克是兩個四行加兩個三行,莎士比亞是三個四行加壹個兩行。我們首先需要確定這個框架。至於怎麽實現幾行的押韻,那就是下壹步的事情了。
說到西韻,可以重點說壹下四言詩。因為在西方詩節中,絕句是最常見的典型詩節。四行詩有四個韻腳:
交韻方案又叫“交韻”、“斷行韻”——壹三行、兩行、四行(abab);
圍韻方案,又稱“尾韻”、“抱韻”——壹四行、二三行(ABBA);
行韻方案,又稱“連韻”——壹兩行、三四行(AABB);
Ovrlap押韻方案,又稱“疊韻”——兩行押韻(AA)。
因為音樂和聲的需要,十四行詩的格律也相當嚴格,有些地方的苛刻(如押韻要求)甚至超過了中國的古詩詞。
自歐洲進入文藝復興以來,這種詩風被廣泛使用。意大利詩人彼得拉克成為使用十四行詩的最重要的代表。他壹生寫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詩,被收入《歌詞集》,獻給他的愛人勞拉。在他的十四行詩中,每首詩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由兩首十四行詩組成,第二部分由兩首十四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排列。其押韻格式有阿巴、阿巴、CDE、CDE或阿巴、阿巴、CDC、DCD和阿巴、阿巴、CDC、CDC等格式。每行有十壹章,通常是抑揚格。
十四行詩的起源可能源於13世紀西西裏宮廷詩人中吟遊詩人愛情詩的影響。然後它傳播到托斯卡納,在那裏,它在他的“canzonieri”中達到了最高的表達,這是壹系列寫給“勞拉”的愛情詩,他理想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