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到這篇文章
蘇軾(1037—1101),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親蘇洵和哥哥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翰林學士,聖旨,禮史。王安石寫了壹封信,論證新法的弊端。後來,他因用詩歌刺傷新法而被送進時宇監獄,並被降職。死後追文忠。北宋中期文學領袖,文學大師,唐宋八大家之壹。他的散文隨心所欲,詩歌題材廣闊,清新剛健,善用誇張和比喻,別具壹格。詞豪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包括《東坡全集》、《東坡樂府》。911cha.com
“石(1037 ~ 1101)”壹詞是對蘇軾的簡要介紹,名東坡,居眉山,著有《東坡集》、《後集》、《續》。他壹直被認為是宋代最偉大的文人,在散文、詩歌、詞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批評吳道子的畫,曾說“創意在法度,精妙在豪放之外”。從散見於其作品中的詩歌評論來看,這兩句話或許可以隨手套用在自己身上,用來概括他的詩歌理論與實踐。後壹句說的“豪放”應該是發人深省,而不是酒後橫沖直撞。前壹句可以算是“不羈”的定義了。用蘇軾能聽懂的話來說,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嗎?余頷首”;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自由是建立在對規律性的認識上的,創造性在藝術規律的允許下有充分的自由活動。這正是蘇軾壹再申明的。作文要像“行雲流水”或“流水清泉”壹樣自由活潑,但同時又要非常謹慎,“該做的做,停不下來的停”。李白之後,古代沒有人能趕上蘇軾的“氣魄”。
他的風格的主要特點是隱喻的豐富、新鮮和恰當,在他的詩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宋代註重散文的人所謂的“於波”或西方人稱贊的莎士比亞隱喻,以及壹系列各種各樣的意象表達壹個事物的壹個方面或壹種狀態。這種描寫和烘托的方法,似乎采用了舊小說中提到的“車輪戰”,壹波未平壹波又起,原形畢露,臣服於詩人之筆。中國散文家中,蘇軾喜歡的莊周、韓愈,都是用這種手法。比如莊周的《田蕓》篇就用了六個比喻來說明這壹點,如“狗老了”,“船在陸地上航行,車在水上行駛”,“猿在刺探衣服”,“橘生橘”,“醜學西學”,韓愈的《送石序》用了“河水肯定是臟的。在中國的詩歌中,《詩經》往往是這樣寫的。比如《國風》的“白州”用鏡、石、席三個意象來指代意境,《瀟雅》的“四幹”甚至說“建築的線條整齊如翅、如棘、如鳥、如蠅”。這種比喻在唐代韓愈的詩中最為常見。比如有“送別老師無師自通”等八個比喻來形容詩歌的豪放,有“壹蜂蟬破壹錦”等四個比喻來說明詩歌的才情,又或者是《山居圖》中的“拳鬥而倒”,但是,我們來看看蘇軾《百步洪水》第壹首詩中的壹段話:“就像兔子走鷹,獵鷹落, 良馬賭陡坡,斷弦離柱箭脫,飛珠翻擔”。 四句中的七個意象錯綜工整,使《詩經》和韓愈的例子顯得平淡無奇。其他的例子,如《石鼓歌》中用六個意象來形容“當得壹二”,“讀孟郊詩”第壹首中的“當得壹二”,就是四個意象。像賀鑄的《玉案》中的名句,把“煙草”、“風柳絮”、“黃梅雨”比作“閑愁”,就是很好的比喻例子。最突出的是謝懿出嫁的《花心閨戀》,用“風中花”等九物比喻好事(《宋詞》652頁)。古代理論家長期註重詩歌語言的形象化,非常重視隱喻;在這壹點上,蘇軾完全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蘇軾的主要過錯是詩詞中古典成語的編排,所以評論界認為他“博學多聞”、“見所學而似無能”、“阻撓”、“扼殺、積累、浪費”、“犧牲”,而他的辯護者則稱贊他“講真話”、“講大街”。他批評孟浩然的詩“高韻短才,如釀無料酒”,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偏頗和弱點。同時,這種批評,就像李清照對秦觀詞的批評壹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古典成語在那種創作氛圍中所占的比重,比如蘇軾的簡牘,比如《貧寒之家的美》,美極了,富極了,但終究是缺乏財富的。
不用說,註釋者已經吸引了這種詩。早在北宋時期,趙次公註蘇詩就有五首,從南宋到清代陸續加註十余首。清中葉,王文沖的誇張而少見的《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做了壹些總結工作;其他如沈欽翰的《蘇氏茶註補》和張導的《蘇石婷話》,都是比較大型的補。可惜陸遊不願註釋蘇軾的詩,這是文學史上的壹大遺憾,只是賦和李白的《九九精稿》沒有記載。
-錢鐘書911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