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我想聽普希金的詩。

我想聽普希金的詩。

普希金(1799 ~ 1837)

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是俄羅斯民族意識和貴族革命運動的文學反映。普希金抒情詩的內容在俄羅斯詩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包括《致恰達耶夫》(1818)、《自由頌》(1817)、《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等政治抒情詩。普希金壹生寫了12首敘事詩,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加索的俘虜》(1822)和《青銅騎士》(1833)中的魯斯蘭和柳德米拉。普希金的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裏斯·戈杜諾夫》(1825)。此外,他還創作了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的關於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散文小說《貝爾金故事集》(1831)和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塑造了具有高度泛化意義的典型形象:“多余人”、“金錢騎士”、“無名之輩”和農民運動領袖。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文學形象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俄國社會思想的進步,有助於喚醒民眾,有助於俄國解放運動的發展。

普希金的優秀作品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壹。他的抒情詩內容豐富,感情深厚,形式靈活,結構精巧,節奏優美。他的散文和小說情節集中,結構工整,描寫生動簡練。普希金的創作對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被高爾基稱為“壹切開端的開端”。

葉聖陶(1894 ~ 1988)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邵構,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濤、聖陶、龜山等。江蘇蘇州人。1907進入蘇州市公立壹中,畢業後在19110擔任小學教師。1914年出版文言小說10余部;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參與成立文學研究會。20世紀20年代,短篇小說集《隔膜》、《火》、《線下》、《在城裏》、《百看不厭》和長篇小說《倪煥之》相繼出版。早期的小說大多描寫知識分子和普通市民的灰色生活,比如身陷困境的潘先生。後來轉而吸收與時代鬥爭有關的重大題材,如《夜》、《倪煥之》等,深刻反映了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他的小說呈現出壹種簡單而冷靜的藝術風格。“九壹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表了《濫打三十五仗》等著名短篇小說,技藝日臻純熟。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移居四川工作生活,以散文和文學評論為主。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活不累》、《西川集》、《十記》等。他的散文感情樸實,意義雋永,語言幹凈,大部分都有紮實的社會內容。《蓮藕與薺菜》、《五月三十日的壹場驟雨》、《牽牛花》、《春聯》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散文名篇。

葉聖陶也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先驅。《稻草人》這本童話集,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疾苦,但有時氣氛低沈悲傷。《古代英雄石像》是後來的童話集,集中展現了人民團結起來反抗暴力的集體力量。他的童話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寫實,現實內容豐富。魯迅說,葉聖陶的《稻草人》為中國的童話開辟了壹條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表譯者的話)。

葉聖陶從1921開始在上海、杭州、北京的中學和大學任教。從1923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任商務印書館、明凱書店主編,主編《文學周刊》、《小說月報》、《中學生》等多種重要刊物,發現、培養、推薦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還出版了許多詩歌、評論和作品,主編了幾十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文化教育的領導工作,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