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愛我,或者妳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妳跟著我,或者妳不跟著我,我的手在妳手裏,不要放棄;這是徐誌摩曾經說過的壹段話,徐誌摩是曾經活躍在中國文壇並頗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世界觀不占優勢,或者說他是壹個超越階級的“無黨派詩人”。他的思想、創作的面貌和發展趨勢都表明他是壹個資產階級詩人。其思想的發展變化和創作前後期的不同情況,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特點有關。
徐誌摩(1897.1.15 ~ 193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漢族,浙江海寧市石霞鎮人。徐誌摩是金庸的表哥。原名張壹,在美國留學時改名為誌摩。用過的筆名:南湖、施蟄存、、顧、、、仙鶴、刪我、信壽、荒溝、桓等。徐誌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畢業於杭州壹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1918去美國讀銀行。1921年赴英國留學,並作為特長生加入劍橋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在劍橋的兩年,我深受西方教育和歐美浪漫唯美詩人的影響。
徐石的詩歌清新、節奏和諧、比喻新穎、想象豐富、意境優美、思想高雅、富於變化,在藝術形式上追求整齊華麗,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是獨樹壹幟,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我解剖》《想飛》《我所知的劍橋》《玉山居聊》都是傳世佳作。
我小時候在家學習。十壹歲進入石霞開智學校,師從張樹森,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學基礎,成績壹直是班裏第壹。
1910年,徐誌摩十四歲的時候,離開家鄉,去了【1】杭州。經叔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附中(1913改名為浙江省第壹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同班。他熱愛文學,在校刊《朋友》第壹期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小說有益於社會,“應盡可能提倡”,這是他壹生中的第壹部作品。同時,他也對科學感興趣。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的歷史》等文章。
1915年夏,徐誌摩畢業於浙江壹中,後入上海浸會學院、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上海工業大學)。同年10月,他被家人安排與上海羅甸縣首富張潤之的女兒張幼儀結婚。生性好動的徐誌摩並沒有心安理得地走完浸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開上海,赴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攻讀法學。次年,北洋大學法律系並入北大,徐誌摩轉入北大。在北方讀大學的兩年,他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內容,思想註入了新的因素。在這所高等學府,他不僅學習了法律,還學習了日語、法語和政治學,涉獵了中外文學,點燃了他對文學的興趣。在這期間,他交了很多朋友,認識了很多名人。經張君勱、張公權介紹,拜梁啟超為師。他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梁啟超對徐誌摩的壹生影響很大,在徐誌摩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徐亮雖然是親密的師徒關系,但兩人還是有思想上的差異。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誌摩不顧壹切地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爭取婚姻愛情的自由。
他在北方讀大學時,親身經歷了軍閥混戰的場面,目睹了對無辜百姓的屠殺。他痛恨這個社會,“在西山塗抹了壹天黃昏的紫色,也塗抹了這個人變成野獸的恥辱”(徐誌摩:《人變成野獸》第二戰歌)。他決心出國留學,尋求改變中國現實的藥方,實施他的“理想革命”。
徐誌摩帶著“學以致用,以利報國”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4,2008年8月,徐誌摩《赴美記》),2008年6月,1914,離開上海赴美留學。留學第壹年,進入美國赫斯特克拉克大學。他進了歷史系,修了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就是為了將來做壹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後,我以學士學位和壹等榮譽獎畢業。然而,他對此並不滿意。那壹年,他轉學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進入經濟系。徐誌摩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知識。那壹年,五四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在愛國主義的驅使下,徐誌摩參加當地學生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與此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從政治轉向文學,於是他拿到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誌摩在美國待了兩年,卻厭倦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瘋狂、貪婪和物欲。他被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吸引,最終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誘惑,買了壹艘船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的個人生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使他沒能實現向羅素學習的夙願。結果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混了半年”,正覺得無聊想換個方式。由於狄金森的介紹和推薦,徐誌摩以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誌摩也在英國住過兩年。他在英國的生活,尤其是在劍橋的生活,對他壹生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劍橋,他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寧靜,和諧在這星光與海浪的默契中意外地淹沒了妳的靈魂”(徐誌摩:我所知道的劍橋)。徐誌摩迷戀康橋,沈迷自然,是因為他認為現實社會是醜惡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自然是純潔美好的。治愈這個社會和人,以及目前生活的尷尬,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墮落的文明,回歸自然的質樸。只有走近自然,才能恢復人類的童心,緩解社會癥狀才有希望。
他在劍橋接受了資產階級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文化”。他非常崇拜英國,非常喜歡牛津和劍橋。他喜歡和英國名人交往。他廣泛涉獵了世界各種名著,也接觸了各種流派。在這壹時期,他的政治理念和社會理想得到了培育,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誕生了。他自己也會成為壹個“不可復制的個人主義者”。劍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引發了他的創作想法。他開始翻譯文學作品。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斯菲爾德的幾部短篇小說,德國佛古的長篇小說《漩渦小子》,中世紀法國吳加讓和倪阿蘭的故事,意大利作家達農·武雪的《死城》,伏爾泰的作品《甘地德》。同時,他充滿詩意,寫了許多詩。他的“精神革命的熱潮在妳迷人的河流兩岸沖刷而下”(徐誌摩:《再見康橋》)。他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改變了方式,進入了詩人的行列。
1915年與張幼儀結婚,1922年3月在柏林離婚。
與林的戀情無果而終,後來我遇到了陸小曼。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牛郎織女相遇的那壹天,壹場討論已久的婚禮在1926北京北海公園舉行。嫁給陸小曼,胡適做介紹人,梁啟超做見證人。
1915年,政治人物張俊立向姐姐張幼儀求婚,徐誌摩娶了壹位素未謀面的新娘。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女性美德。她尊重丈夫,尊重公婆,賢惠穩重,擅長家務。婚後生了兩個兒子,可以互相教。
林周遊了歐洲。在英國期間,她認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誌摩。那時,徐誌摩已經是壹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徐誌摩被林出眾的才華和美貌所吸引,苦苦追求林,即使與第壹任妻子張幼儀離婚。但經過理性的思考,林隨父親提前回國,沒有和誌摩告別就走了...徐誌摩寫給林的著名詩句《偶然》中寫道:“我是天上的壹朵雲/偶爾投射在妳的波上/妳不需要驚訝/不需要快樂/轉瞬間就消失了/妳我在漆黑的海裏相遇/妳有妳的/我有我的。這是徐誌摩對林感情的最好告白。壹見鐘情,理智的走自己的路。這是壹種世俗難以理解的純情。
徐誌摩留學回國後,經常和朋友王賡聚在壹起。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誌摩影響很大。徐誌摩和陸小曼在北京傳播界相識相戀。徐誌摩和陸小曼在他們剛結婚的那段日子裏過得浪漫而舒適,盡管徐的父親和母親仍然對陸小曼不滿。只是到了後期,由於陸小曼的病,徐神如的拒絕接受,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來越粗心,懶惰,貪玩,失去了戀愛時的激情。似乎她不再是壹個有靈性的女人了。她每天中午過後起床,在衛生間摸索壹個小時,然後吃飯。下午畫畫,寫信,會客。晚上大部分時間是跳舞和打牌,去看歌劇。徐誌摩為了討好妻子,壹味地遷就她。陸小曼雖然經常被口頭委婉警告,但收效甚微。後來,徐誌摩的父親徐神如對陸小曼極為不滿,在經濟上與夫妻倆壹刀兩斷。徐誌摩從父親那裏拿錢是不現實的。所以他要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講學,還在課余寫詩掙錢。即便如此,還是不夠陸小曼揮霍的。1929起,徐誌摩從東吳大學、大夏大學辭職,繼續在光華大學任教。從1930還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並擔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英文化基金會理事。上海和南京來回奔波。1930年秋天,陸小曼29歲的時候,徐誌摩幹脆辭去了在上海和南京的職務。在胡適之的邀請下,他成為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教授以謀生。1931前半年,徐誌摩在上海和北京之間往返了八次。當時人均年薪五塊錢,而徐誌摩壹年能掙幾百塊錢,但即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陸小曼在狂歡中的奢侈開銷。
作為新月派的主要詩人,徐誌摩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有壹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做了各種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和壹定的藝術技巧。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徐誌摩做了壹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壹切。他在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國家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和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和陸小曼的婚姻摻雜了太多的物質功利,而他和林之間淡淡的情愫是最尷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