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什麽屬於中唐詩派?

什麽屬於中唐詩派?

前面我們走馬觀花地講了盛唐的兩大詩派和詩人。從這篇文章開始,我開始說中唐文學。中唐時期是唐代文學的又壹個高潮。當然,這壹時期詩歌、散文、小說乃至文字開始全面繁榮。

這壹時期與盛唐不太壹樣,盛唐以詩歌為主,這壹時期詩歌依然繁榮。與此同時,散文、小說甚至文字都繁榮起來。可以說,中唐是唐代文學全面繁榮的時期。

先說中唐詩歌的發展。作為唐代宗大歷時期的壹個作家群體,初唐和中唐是大歷十才子。

首先說壹下中唐詩歌的概況。

要說中唐詩歌的情況,首先要說幾個中唐的社會概況。安史之亂後,開元天寶的繁華驟然沒落,可以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統治者仍然試圖鞏固自己的統治,恢復唐朝的繁榮。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德宗、唐順宗和唐憲宗等皇帝采取了壹些措施來改革社會狀況。

例如,在唐德宗,采納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了兩個稅法,取代了名存實亡的租稅法。這樣,在壹段時間內,國家的經濟狀況得到了改善,農民的負擔相對減輕了。

然而,在後來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弊端。比如唐順宗實行雍正革新,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但實施了很多好的政治措施,在社會上還是產生了壹定的好影響。

比如他去唐憲宗時,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取消了壹些重要的藩鎮,采取了壹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也取得了壹定的成效。

這樣,從唐德宗到唐憲宗,經過唐聖宗時期,國家大體穩定,沒有太大的動蕩,社會上也有壹些好的跡象。這在歷史上叫“小復興”時期,好像唐朝又要復興了。

然而,這只是社會的壹個方面。可以說這是表面現象,有些甚至是錯覺。在這個所謂的小中興背後,隱藏著非常尖銳的社會矛盾。安史之亂前就存在的壹些基本矛盾不但沒有解決,反而進壹步發展和激化。

比如,就階級矛盾而言,盡管實行了租地法,但由於大地主大官僚,甚至壹些僧侶寺院大量兼並土地,大量農民又失去了土地。

因為這些特權人物和這些封建僧侶隱藏了他們的土地,他們為十畝土地納稅。當然,像僧侶和道教書院的經濟,他們享有不納稅的特權,所以國家的很多開支就轉嫁到了少數普通人身上。

這大大增加了普通農民的負擔,加速了農民的貧困化和破產,激化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可以說階級矛盾在逐漸激化,從統治集團內部來說,也有很多矛盾。宦官專權的問題始於唐玄宗後期,壹些宦官如高力士開始獨攬大權。安史之亂後,朝廷中央集權削弱,宦官專權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中唐以後有14個皇帝,至少有10個皇帝被宦官挾持。史書上有說,宦官厲害到立王、廢王、殺王,簡直就是兒戲。想立誰就立誰,想廢誰就廢誰,想殺誰就殺誰。他們的權力淩駕於所有者之上,這成為壹個統治集團內部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太監專政。

二是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本身就是藩鎮勢力惡性膨脹的結果。安史之亂被鎮壓後,由於中央集權的削弱,朝廷失去了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於是許多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官員紛紛獨立,形成了較為嚴重的藩鎮格局的局面。

與此同時,這些藩鎮相互攻擊,掠奪對方的地盤,都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往往幾個藩鎮聯合起來抵抗朝廷。軍閥混戰,地方宦官與朝廷的戰爭年復壹年不斷,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大大削弱了朝廷的權威和實力。

三是朝臣、黨派之爭。

朝臣內部利益不同,甚至官員出身不同,為官方式不同,甚至地域不同,都可以成為階級門派產生的原因。由於利益不同,形成了壹些大大小小的幫派。

有革新的,也有保守的,比如“永貞革新”,還有壓制永貞革新的大宦官和官僚集團。這是革新與保守的鬥爭,但大部分純粹是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這種統治集團內部的宗派鬥爭,我們稱之為內鬥,也極大地削弱了統治集團的統治力量。

在這三個方面,宦官的專制權力、割據政權、臣子的黨爭以及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們矛盾鬥爭的結果就是統治集團的內耗,從整體上削弱了統治集團的統治權力。

這在當時的政權中也是壹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此外,由於唐代儒釋道三教同時發展,加上皇帝的鼓勵,中唐時期佛道泛濫,同時又不得不利用特權大量發展寺院經濟,使他們原本吞並農民的土地得以傳承,而且不交地租,而是轉嫁於民。

這不僅侵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也侵害了中小地主階級的部分利益。即使是佛教寺廟,往往經濟實力也很強,也就是說寺廟經濟有惡性膨脹。

當時有人上書朝廷,說佛寺尤其擁有大量財富。說“世上十件寶物中有七件”是言過其實。當然,這是壹個極其誇張的說法,但足以意識到寺廟的經濟擴張給社會帶來的這種危害。

除了經濟,在政治界,佛道皆生,不關心國家大事,對社會世道人心有腐蝕作用。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也給當時的國家和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此外,民族矛盾也非常尖銳。開元天寶年間,唐朝憑借強大的國力對外侵略。安史之亂後,尤其是唐朝用回紇吐蕃之兵平息內亂後,由於中央集權的削弱,整體實力減弱。

不僅無法從國外入侵,而且周邊壹些民族政權不斷從中國入侵,甚至像西藏壹樣侵占了唐朝大片土地,使得唐朝在只能打仗的時候毫無反手之力,民族矛盾也非常強烈。

中唐雖然表面上有“小回潮”,但實際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都非常尖銳。這是壹個充滿矛盾和鬥爭的時代。

在這樣壹個時代,中唐前期的壹些文人經歷了安史之亂。他們甚至經歷了盛唐作為盛世、盛世、亂世。他們的心理落差很大,產生了迷茫的情緒,失落的情緒,對當時亂世的感嘆,以及壹些負面情緒。

自唐代宗大歷以來,隨著“小中興”局面的出現,當時的文人更加關註社會現實。壹方面,他們被“小中興”的處境所鼓舞和鼓舞。另壹方面,尤其是那些出身於中小地主的知識分子,他們出身於社會的中下層,對社會形勢了解得更清楚。他們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社會矛盾和社會弊端。

壹方面,他們活躍在政治上,希望實施政治改革來改變社會現狀。壹方面,他們也看到了社會的弊端,利用詩歌為他們的政治改革服務,反映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進而試圖達到改革現實的目的。

中唐這樣的社會狀況對中唐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要把握這壹時期的文學狀況,必須對這壹時期的社會狀況有壹個大致的了解。

盛唐出現了兩個詩歌流派,兩位詩人,開創了壹代詩風,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形成了唐詩的第壹次高潮。

至於中唐詩歌的總體特征,我們可以說,與盛唐相比,中唐詩歌是壹個高潮,但又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也就是說,就中唐詩壇而言,詩歌總的傾向是更現實的,即關註現實、反映現實、改造現實,即現實感更強,這種傾向更明顯。

與此同時,詩人數量增加,詩歌風格的多樣性更加明顯。這壹時期,許多作家不僅受到時局的鼓舞,也深切感受到社會問題的存在。他們都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參與感。

他們省時救世,對社會現實的清醒認識,冷靜的思考,殷切的期盼,成為中唐詩歌的壹個主流,他們的詩歌更具現實主義和批判性。

和盛唐時期的熱情頌詞、熱情贊詞明顯有點不同。也就是說,此時憂國傷國,憂患意識和參政意識成為整個詩壇的基調,取代了盛唐時期的壹種蓬勃進取的狀態。中唐詩歌的氣魄沒有盛唐詩歌的宏大、寬廣、氣勢,但其冷靜、深邃顯然是盛唐詩歌所不具備的。

這些特點可以說標誌著唐代詩歌從盛唐向中唐的轉變。而我們實事求是地說,這個轉變的關鍵人物或者說象征人物就是杜甫,因為杜甫正處於壹個跨界時期,從盛唐到中唐這樣壹個轉折時期。

杜甫詩歌無論從其他內容還是藝術創作,都是盛唐向中唐的壹個標誌性轉折。

中唐有兩大詩歌流派,盛唐有兩位詩人。在主流上,中唐時期也有兩大詩歌流派。壹個是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派,白居易是大詩人。

另壹派是大詩人韓萌,以韓愈、孟郊為代表。

唐朝不是三大詩人白,而是四大詩人。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風格和流派。比如以魏、劉長卿為代表,還有壹些詩人和這些詩人,在被稱為大歷十才子,加上柳宗元,他們的詩歌風格和內容都是不同的。

但風格上有相似之處,主要特點是清麗質樸,也算壹種風格,尤其是魏和柳宗元,常與王蒙相提並論,並稱王蒙者。

其他的,像中唐邊塞詩人李益,像以豪氣著稱的劉禹錫,都有壹點盛唐詩歌的遺風。此外,比如李賀,也可以把它歸入韓萌詩派。其實李賀是獨壹無二的。

這壹時期的作家風格流派眾多,而這位前輩對中唐詩壇的情況也有不少評論,充分體現了中唐詩風的多樣性,都在求新求變。

對於其中的壹些基本特征,我們也應該知道,創新和變革,這樣壹個基本趨勢,應該有壹個大概的認識

先說大歷時期的壹批作家。首先,有兩個詩人,壹個是魏,另壹個是劉長卿。

魏吳穎,長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後人稱其為“魏江州”或“魏蘇州”。

他的思想經歷應該說是比較復雜的,他的詩的內容壹般比他的思想經歷要復雜。他的詩歌內容廣泛,尤以山水詩和以山水為題材的抒情詩為佳。總的來說,魏的思想前期是積極的,中期是沈郁的,後期是有點自然自足的。

他的壹些詩歌關註現實,關註民間疾苦,如《睢陽》、《韓晶顧關》等,對安史之亂有壹定的反映,如《關田家》、《蔡羽歌》等,對民生疾苦也有壹定的反映。

就像他的《長安街》和《妳的遊行》壹樣,它觸及並諷刺了有錢有勢者的腐敗生活,就像他的《致我的朋友李丹和袁熙》壹樣,它表現了壹個盡職盡責的地方官員。我感到內疚,因為我不能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這應該說是非常可貴的。

然而,在魏的詩歌中,他的山水詩和壹些以山水為題材的抒情詩是最好的。如著名的西溪楚州名作:

獨自壹人,小草長在溪邊,樹上有黃鸝鳴唱。

春潮帶來的雨來得晚,來得急,野渡裏的船上沒人。

前兩句充滿活力,壹點點充滿活力。最後兩句寫的是雨後的野景。壹場大雨過後,春潮帶雨姍姍來遲,來去匆匆,無人渡野舟。

他在乎的是這些小風景,黃鸝草,小船。從那些美麗的自然風光中,他表現出壹種相對平靜而散亂的感覺,壹種無奈的心境。

不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有點自然和野性。這首小詩語言活潑,形象生動,壹直被人們傳誦。

像寫給壹個道士隱士川角山的詩,也是他的名篇之壹。他以山水為題材的山水詩和抒情詩,特點是輕美,印象非常鮮明,表達了作者從容、閑適、孤獨的情懷。

詩歌的節奏柔和緩慢,看似悠閑。這幾首詩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清淡優美的山水意象,表達了作者寧靜悠然的心境。風格清麗和諧,飄逸灑脫,與陶淵明、王、孟頗為接近。

這種詩風有些類似陶淵明的壹些田園詩和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魏的和的孟歷來被拿來比較和放在壹起,因為他們的風格相似。

第二個是劉長卿。

他是洛陽人,生卒年不清楚。有人認為他可能年齡大了,早年考砸了。後來入朝後做官,被人汙蔑。後赴隨州作史,人稱劉隨州。

他的詩和他的遭遇有關。早年科舉失意,步入官場。在他的詩歌中,有許多悲涼低沈的聲音,反映了盛唐到中唐的唐詩風格的變化。

當然,劉長卿也有壹些關心現實的作品,比如他的《穆棱傳北》、《人人歸漁陽》等,都在壹定程度上譴責了安史之亂,對人民的苦難表示了壹定的同情。

但劉長卿最擅長的還是鄉愁、放逐、隱逸、閑適的作品,如《雪樓芙蓉山主》:

夕陽蒼山遠,天冷屋窮。

柴門聞犬吠,雪夜歸家。

前兩句寫的是他在壹個寒冷的日子呆在芙蓉山,看到的和當時的情形顯得冷清而孤獨。

最後兩句,更熱鬧的壹幕,主人冒著暴風雨回來了,家裏的狗也叫了起來,家裏人肯定也起床了,壹派熱鬧的景象,壹派天倫之樂造成的溫馨氣氛。這自然會引起壹個人在異鄉漂泊的感嘆。

這四首詩每壹首都是壹幅畫,語言也很精煉。畫面很美,表達的內容很微妙,表達的內容和感情都很微妙。壹直被人們所欣賞,也確實富有詩意。

詩歌題材方面,劉長卿最擅長五言詩,也很自負,自詡“五言長城”。

他的七言律詩也很有成就,風格與魏相近,以清雅為主,韻味十足。他善於寫景抒情,詩畫結合,仍以簡畫為主,用典較少,善於錘煉文字。

但文字並不晦澀,他的壹些詩,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格調都很高,語言也很親切。有很多傳世名句,他的詩也可以說形成了自己的壹些特點,自己的壹些風格。

這是大歷時期的兩位著名詩人。除了他們兩個,還有所謂的大理十才子。

先說說吧。大理十才子是什麽意思?

大理是唐代宗的稱號,也就是在腸子裏的大理時期,有壹批作家和十位詩人壹時成名。

大家把十個詩人放在壹起,稱他為大理十才子,分別是李端、陸侖、紀仲甫、韓寒、錢起、司空舒、苗發、崔東(代表作)、耿昆、夏侯深。

這是最早的說法,在姚合的《極度神秘集錦》裏。後世大理十才子名單有所變動,仍稱十才子。但是,在不同的書中,人員是不同的。

哪十個人才是正宗的?比如我們是第十紀。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不用太在意。其實,我們不妨把所謂的大歷十才子看成是文學史上的壹批作家,或者看成是中唐初的壹批詩人,這是壹個不確定的概念。

聞壹多先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比較通俗,我們不妨關註壹下他的看法。他認為大歷十才子作為壹種詩歌活動,應該是大歷時期詩人的壹個特殊群體,不應該局限於十個人的數量,也不應該爭論到底是哪十個人。

其中錢起、戴樹倫、魯倫三人成就斐然。

與王維、菲迪等人合唱的錢起,詩四百三十首。在藝術上更為精致,風格略接近王維。其主要特點是“鮮體質,輕管理”。

戴樹倫,古體近體詩有佳作,尤其是古體。他的很多詩都是感傷的,比如他的《除了睡在石崗》。《女人耕田》是壹部直接反映社會動蕩和人民苦難的作品。其反映現實的深刻性不亞於杜甫和白居易的同類作品。

除了在石頭崗過夜。

在這個寂寞的旅館裏,前來吊唁的人,只有壹個孤獨寂寞的光孤獨的相親對象。

今晚是壹年的最後壹夜,我在萬裏之外流浪。

回首往事,是壹件無足輕重的事,傷心難過;孤獨的我只有苦笑和酸。

憂愁使我容顏老去,白發滿發,在壹聲嘆息中,又迎來了新的壹年。

女耕天行

小燕子入巢,竹筍成竹,兩個姑娘種新谷。誰也比不上犁頭,用刀化成泥。他說窮媽媽老了,大哥沒娶嫂子就參軍了。

去年災中囤牛,城裏剪絲買刀。頭巾遮臉,畏人識。誰跟刀壹樣而不是牛?姐妹之間互訴苦水,不見路人卻見土。

疏通邊界防止秧苗受擾,整治溝渠等待雨水。天剛崗廈南,窮民驚擾。鄰居家的花都沒了,衣服上的淚滿是憐惜。

滿腹怨念的陸侖也是滿篇詩,比如他的《塞下六首》。在盛唐邊塞詩中頗為豪邁,構思奇特,意象獨特,新意十足。他在旅途中和服役時寫的詩也是陰郁蒼涼的。

他和張福在塞下拍了六首歌。

穿雕羽毛制成的金婆婆箭,旗桿rtsa成燕尾毛弧。

壹個人站了起來,發出了新的命令,壹千個營在喊。

黑暗的樹林裏,草突然被風吹動,風聲颯颯,將軍以為野獸來了,立刻拔箭。

天明去找箭,已經深入到石頭邊緣。

當夜的黑雁飛得很高,單於趁夜悄悄逃走了。

正要帶領輕騎兵追上去,雪落滿弓刀。

中庭盛宴下的野帳下,邊疆兄弟姐妹都來祝賀我們的勝利。

壹醉方休,金甲起舞,歡騰的雷聲震撼著周圍的山川。

調箭喚鷹,人皆聞其能生。

奔跑的狐貍會燃起火焰,卷走古老的山丘。

亭臺七葉貴,蕩氣回腸。

他明天將談論格林,但他應該是壹個人。

總的來說,這些詩人的詩內容貧乏,充滿悲傷。在藝術表現上,以美、空靈、古樸、細膩為特征,視野狹窄,境界小,重在神韻,整體成就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