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壹頭,
媽媽在那邊。
當我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壹頭,
新娘在那邊。
後來,
鄉愁是壹座低矮的墳墓,
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
現在,
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壹頭,
大陸在那邊。
作品欣賞:
余光中的壹生處於頻繁的逃亡和遷徙之中,他曾多次與親人失散。1971年,二十多年沒回大陸的余光中想家了,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寫下了《鄉愁》這首詩。
這首詩飽含深情,既有對祖國統壹的向往,也有對鄉愁的生動描寫。正如中國的許多河流都是黃河和長江的支流壹樣,雖然余光中生活在壹個孤島上,但作為壹個熱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心感受上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情感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和民族感。與此同時,臺灣省和大陸被人為地長期隔離,成千上萬漂泊到孤島上的千千人的思鄉之情。
作為壹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必然會打上深刻的時代烙印。《鄉愁》這首詩集中表現了在大陸的親身經歷,那段青春裏的壹枚郵票,那段青春裏的壹張船票,甚至未來的墳墓,都包含了詩人對千萬海外遊子的思念,而這壹切在詩末都升華到了壹個新的高度:“現在/鄉愁是壹條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如百川奔流東海,如千峰臨泰山,詩人個人的喜怒哀樂與對祖國和民族的大愛融為壹體。
而詩人的個人經歷,因為結尾的感情燃燒,更顯得撩人和憂郁。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向的歷史感,橫向的地域感。縱橫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的真實感。”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贊“中國,最美麗最母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