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時期的文學巨匠韓愈,善於作詩,善用前人之言,註重當代口語的精煉,能夠創造出許多新的句子,其中有許多已成為成語,如“落井下石”、“易怨”、“亂”。在思想上,他是中國“正統”觀念的創始人,是尊儒反佛的標誌性人物。
初春,水部張十八人贈唐代友人七言絕句兩首,後世廣為流傳,尤其是第壹首,筆法細致,感情安排得當,將摯友之誼融入初春長安的小雨中,表現出情意綿綿的境界。
晚春是唐代作家韓愈的壹首詩,是《遊城南十六首》之壹。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描寫了晚春落花的傷感,卻是壹幅色彩斑斕的人生畫卷。
《春雪》,這首詩是以元和十年為背景寫的。韓愈在朝鮮做過歷史學家,知道聖旨的地位。身在北方,他懷念春雪很早就到達的南方,所以他把對春天的渴望寫了出來。也許北方人春節無處尋花是很正常的,但是對於在嶺南春遊過的韓愈來說,真的是很可惜,感嘆北方的春天來得晚,草芽到二月才出來,非常遺憾。
韓愈散文
韓愈的散文內容復雜豐富,形式多樣。他的“雜文”或“雜文”起到了散文的戰鬥作用,他的許多作品達到了思想與藝術的完全統壹。
《原殤》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精辟分析,揭示了當時普通文人想醜化落後者的根本原因。他指責當時的社會人情是邪惡的,自我不公平的,發出了公平就業的呼籲。作品論點清晰,語言平實。雖然闡述了孔子、顏元、魯茲、孟子等人的觀點,但沒有引用,這是散文創作的壹種新形式。他不顧世俗的詆毀,大膽從師,寫出了《師說》,指出了教師的作用和向他們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無所貴,無所賤,無所長,無所少”可視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也不必優於弟子;有先後聽聞的故事,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這壹觀點打破了“師夷長技”的封建傳統觀念,對我們今天仍有參考價值。文章充滿感情,有說服力。他在《雜記四》中以“千裏馬常見,伯樂不常見”比喻有才之人難遇知音,“只在奴才手裏”,體現了他對自己經歷的深深委屈。
韓愈散文對社會弊病的分析極其深刻。也正因為如此,韓愈的思想才能影響唐宋壹代文人,被推崇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獨創道
中唐時期,韓愈在安史之亂後壹蹶不振,失去了往日的雄壯。壹向與世隔絕的佛教教義成為當時學術界的主體,而儒學則在衰落。韓愈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寫出了《原道》,通過強有力的辯證法和文字維護了儒家的立場。
在《原道》的開頭,韓愈給出了自己對仁義道德的看法。韓愈認為,崇“仁”即“義”,崇仁義即“道”。但是,老子看不上這些東西。韓愈認為老子不是詆毀仁義,而是心胸太狹隘,沒有井底之蛙的概念。因此,韓愈大膽地批判了道家放棄仁義道德的虛偽。但是,韓愈仍然對儒學的衰落深感憂慮。如果社會繼續輕視仁義,規則就會混亂。
原道最重要的是,韓愈總結出了壹套“道統”的思想體系。韓愈認為,儒家的道是由聖賢和賢人傳授給李玟的,以便人民能夠生存和繁衍。壹個聖人手中的“正統”傳給了下壹個聖人。就這樣,“正統”通過三皇五帝傳到孔子那裏,再從孔子傳到孟子那裏。但是孟子之後就沒有人繼承了,因為漢代黃老之說盛行,西晉之後的隋朝佛教盛行。“道統”思想受到後世宋儒的重視,他們認為正統王朝是“道統”的繼承,王是有道理的。
原道中也提到了君臣關系。韓愈指出,上面的皇帝發號施令,下面的臣子必須執行命令,維護“正統”其實這也影射了當時強大的藩鎮,對中央構成了威脅。藩鎮權力太大,不聽朝廷是對正統的蔑視,是對君臣關系的侵犯。但由於當時藩鎮勢力過大,韓愈只能用壹首歌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