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要堅持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
我們知道,傳統文化是人類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精神現象。它包括社會理想、倫理道德、法律思想、文學藝術、語言、科技、風俗習慣、禮儀規則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作為壹種精神現象,受到歷史和階級的制約。在階級社會裏,深受階級影響,很多文化現象都要為某個階級服務。
周恩來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但他在成長過程中深受東西方文化,尤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把握和挖掘是獨壹無二的。
周恩來對民族與文化的關系提出了極其深刻的思想。他認為每個民族都是勤勞勇敢優秀的,他們創造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他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明確指出:“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們社會主義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場。說這個民族優越,那個民族低劣,這是絕對錯誤的。.....我們相信各民族都是優秀的、勤勞的、智慧的,只要給他們發展的機會;各民族都是勇敢而強大的,只要給他們鍛煉的機會。”我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我們的祖先勤勞、勇敢、智慧,我們的民族完全可以創造自己的優秀文化。所以有壹個傳統的國有化問題。周恩來說:“既然我們承認各民族的存在,而且我們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們就必須重視民族化的問題。.....例如,壹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應該得到尊重。.....既然承認民族,就應該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些都是國有化。”因此,壹個民族的存在和發展與文化的創造和繁榮密切相關。但由於歷史原因,漢族的文化相對發達,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相對緩慢。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特別強調要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幫助少數民族發展自己的文化。從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③
周恩來認為,對待傳統文化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他說,“壹切都是在矛盾鬥爭中辯證發展的。”(4)他考察了中國傳統文化縱橫交錯的發展過程,深知其存在和發展極其復雜。在這五千年的發展史中,有它輝煌的光芒,也有黯然失色的糟粕。它的存在和發展是蘿蔔和雜草並存,利弊參半。這兩種傳統文化思想都在滲透和灌輸著我們民族的人格。因此,我們必須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對待中國傳統,深入到傳統文化的更深層次進行科學分析,以辨別其精華和糟粕。既要反對包羅萬象、不拘壹格的復古主義,又要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全盤否定的歷史虛無主義。周恩來從兩個方面引導人們用正確的觀點和科學的方法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
周恩來認為,對待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分清好壞。早在解放前夕,他就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是反對舊的,另壹方面是發展新的。”這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文化,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⑤這是他提出的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和方向。同時,他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文化進行了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周恩來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積澱下來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和階級的制約,因而不可避免地是混雜的,這就要求我們用歷史觀點和階級分析來辨別其真偽。他要求人們“要有點辯證,不要壹聽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就生氣。那就是玄學和片面性。”⑥他說,“古今中外都有好東西。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而不是排斥他們。“⑦在封建社會,某些開明人士在壹定歷史時期做壹些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事情也是可能的。周恩來對清朝進行了歷史的、辯證的分析。他說:“清朝是中國最後壹個朝代。它做了很多壞事,所以它滅亡了。但也做了幾件好事:第壹,聯系了中國很多兄弟民族,確定了中國的版圖,900多萬平方公裏。第二,為了長期統治,清朝降低了土地稅,讓農民休養生息。第三,清朝同時采用滿語和漢語,使兩種文化逐漸融合,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⑧他又說:“康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數學,很有學問。”⑨從這裏我們可以明白,只有分清傳統文化的優劣,才能進行比較,選擇吸收和批判什麽,才能有的放矢。
周恩來認為,對待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堅持揚棄的辯證方法。他指出:“歷史的發展總是比古代好,但古代總有壹些好的東西值得繼承。所以毛主席要我們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壹切有益的東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⑩在這裏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勇於批判傳統文化中的封建資本主義糟粕,否則就會毒害人民。他在很多場合提醒我們,中國是壹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人們。他說:“在這個社會裏,舊封建資本主義的習慣勢力很容易影響妳,汙染妳,腐蝕妳。”11因此,要勇於剔除封建資本主義文化糟粕;第二,要善於傳承。周恩來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非壹切都是好的,也並非壹切都是壞的。好是要繼承的,因為“任何思想的發展都不是無根的。”12“毛澤東思想是從馬列主義發展而來的,馬列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13這給了我們壹個寶貴的啟示: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要是優秀的,對人民有益的,就應該大膽繼承。可以說,沒有正確的繼承,就沒有創造,也就沒有發展。
周恩來還認為,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目的是古為今用。他說:“現在當然要先研究現實問題,反映新情況,但也要研究過去,新事物是在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過去,許多有用的史料保存在地方政府記錄和縣誌中。收集舊社會的典型事跡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百年來的代表人物、家族、家族的情況,都值得研究,看看他們是如何產生、發展、衰落的。”14他還說:“人們贊美我們古老的文化,包括豐富的歷史記載,不僅有正史,還有野史和筆記。漢語在這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必須貢獻我們的歷史遺產。”周恩來的沖鋒15給我們這壹代人提出了壹個歷史的責任。不僅不能忘記祖國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遺產,比如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壹部包羅萬象的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的“百科全書”,而且他們追求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和貧者不可移、富者不可淫、權者不可屈的高尚。此外,我們應該重新開發這個豐富的文化寶庫,讓後代永遠效仿。
當然,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上,而應該挖掘其精髓,並將其融入現實土壤中,以發展成為時代中嶄新的東西;我們應該批判傳統文化中消極的東西,吸收其有益的因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古為今用。這是周恩來的重要觀點,即“創造”是發掘傳統文化的必要條件。
第二,全面準確地發掘傳統文化。
周恩來不僅闡述了要堅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而且指出要全面準確地發掘它,使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發揚。
首先,周恩來呼籲對傳統文化進行分類。也就是說,在挖掘傳統文化時,要分清主次,在批判繼承的大原則下,有所側重。在闡述這壹問題時,周恩來把傳統文化分為三類,或者說三個層次,並分析了它們在歷史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壹個是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積累的文化。周恩來認為這種是最富有、最受歡迎和最有價值的,我們應該關註它。建國之初,周恩來在京津兩地大學教師學習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歷史上有壹些寶貴的傳統,其中最基本的是革命傳統。比如奴隸反對奴隸主,農民反對封建主,我們民族反抗外來侵略。這些革命傳統都是非常寶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方面的優良傳統。”16除此之外,勞動人民在實踐中養成的許多美德也很重要,值得我們挖掘和繼承。例如,周恩來指出,“我們的民族歷史悠久,不僅有近百年的歷史,而且有歷史記載以來的幾千年,勞動人民壹直在不斷地鬥爭,形成了艱苦奮鬥和不怕犧牲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繼承這個傳統,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揚光大。”特別是最近壹百年來,勞動人民英勇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統治,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文化,可以激勵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和勇氣。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它發揚光大。
另壹種是歷代思想家系統化、理論化的文化理論。周恩來認為我們應該對這種文化給予足夠的重視,並批判地吸收它。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孕育並成熟的。當時百家爭鳴,形成了各種思想,包括宇宙觀、行為、價值觀、思維方式、人的情感態度等。這些都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儒家思想,影響更廣更深,流傳至今。周恩來強調,對這種文化應該批判地吸收,而不是全盤否定或與歷史隔絕。1957年,他在杭州群眾大會上發言時說:“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是完全應該的,孔家店是要被打倒的。但現在應該全面評價孔子,應該肯定他身上的壹些好的東西。”18這是壹個很有見地的想法。孔子有好東西是真的。比如,雖然他的人生觀是唯心主義的,但他提出“仁”也有合理的因素。他的教育思想和中庸思想包含著許多積極的東西。這些積極的東西怎麽能輕易否定呢?
當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很復雜的,我們是肯定的,不是全部。因為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利用,用來宣揚對君主的忠誠,用來傳播“天命”,用來捧孔子否定的東西為寶,這部分應該否定。正如周恩來所指出的,我們應該肯定孔子的壹些優點。但值得註意的是,今天的新儒家並不“壹分為二”孔子的思想,他們還視之為精華,甚至說儒家思想是21世紀的指導思想;21世紀的「盛世儒學」世紀是什麽?這是不對的。不管這些新儒家的主觀意圖是什麽,至少他們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背離了“壹分為二”的辯證法。
另壹類是特定歷史時期壹些開明的封建統治者留下的文化。周恩來認為,我們不應該全盤否定這種文化,還應該吸收壹些有益的因素。周恩來說:“在壹定的歷史時期,例如在封建時代,起進步作用的,對廣大人民有利的東西,也要肯定。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有壹些進步的東西,也有壹些皇帝做了推動歷史發展的事情。我們不能采取非歷史的觀點,把它們全部抹去。”19比如改良主義也要分析。要看是什麽時候的改良主義,在革命高潮的時候提倡,是為了調和階級矛盾,阻撓革命,必須反對;“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但對當時的中國和當時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是有益的,我們不能否認。
其次,周恩來提出了挖掘傳統文化的具體原則。就思想道德而言,中國是壹個古老而勇敢的民族。中華民族有兩大優勢:勇敢和努力。“這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在文藝方面,提出“要有人民性,要和廣大人民群眾站在壹起同情。“我們搬出歷史的東西是不是背離了現實?要看作品內容“21;在史學上,提出“揭露舊事,讓後人知道舊根,不會割斷歷史。”.....我們應該貢獻我們的歷史遺產。”他還指出,“新中國成立前的史料值得收集。“在科學技術方面,提出“在知識方面,反對的是那些有害的東西;“對人民有益的科技,對人民有益的知識,我們還是歡迎的,還是要學的。”他斷言“知識就是力量”
周恩來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做出了創造性的努力。他不僅要求各業務部門重視這項工作,而且親自領導和指導對古代文化精髓的發掘,做到創新、內容與形式統壹、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在他自己的哲學、倫理學、文藝學、歷史學等科學思想中,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傳統也有清晰的體現。
第三,努力培養繼承傳統文化和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人才。
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第壹,需要人才;第二,我們需要創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全新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周恩來傳統文化現代化思想的核心。他不止壹次提出挖掘古代文化精華為今天的社會主義服務的觀點。
對於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周恩來強調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因為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使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是壹項嚴肅的科學研究。搞科研,要有人才,沒有強大的科研團隊是不可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的。
1950年6月8日,周恩來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指出:“我國存在了幾千年,人口發展到4.75億,說明我們民族在過去掌握了壹些客觀事物的規律,所以是科學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探索和研究它。”現在,學習和探索這壹理論,就像壹切社會主義建設壹樣,是人才的需要。周恩來指出,“我們的國家這麽大,我們的建設發展得這麽快,將來還會發展得更快。因此,我們必須更快地擴大知識分子隊伍,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隊伍,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迫切需要。”當然,他的觀點還包括培養專門的技術人員去發掘傳統文化。
同時,周恩來還就培養發掘傳統文化的人才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措施。第壹,要尊重和充分發揮老專家的意見和作用。周恩來認為老專家“都有壹定的知識和經驗。過去這方面的工作組織得不好,沒能發揮他們的力量。”因此,他指出,要在各方面照顧老專家,做好組織工作,發揮各路“諸侯”的力量,“把知識和經驗留給後人”。第二,指出要培養年輕壹代。因為老專家“以後的日子總會比中青年少。”為了讓中青年盡快脫穎而出,他建議老專家“不會寫,可以帶徒弟寫點東西。”周恩來在1959中說了這些話。在他的號召下,“帶徒弟”在文化科學界蔚然成風,“師從老師”成為培養新生力量的新鮮經驗。壹批年輕的專業人士迅速成長,包括探索傳統文化的新壹代。
周恩來還強調,發掘傳統文化的人才應該具有創造性。他說:“在科學研究中,要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鼓勵學術自由討論,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1顯然,發掘傳統文化的人才要有很高的素質,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熱情和創造力。挖掘傳統文化是壹項非常嚴肅的科學研究。如果為了研究而研究,不能古為今用,那麽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周恩來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把書本上的知識同實踐結合起來,這些知識就是死的,無用的。”他認為學古代的東西沒有意義,不能為現實服務,發掘傳統文化“都是為了今天的創作。”33是使傳統文化現代化,為社會主義服務。芭蕾舞劇《刀會》是中國的壹個歷史題材,用芭蕾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創作。“弓舞”沒有“女踩男”的芭蕾動作,也符合國情。他特別強調,在發掘傳統文化的時候,可以把外國的好東西融進去,但主要發掘自己的東西。他說:“我主張先了解我們民族的東西。“在挖掘的過程中”要註意把古今中外的東西融於創作的時代背景。“不能無視歷史和國情,否則就不是創作,而是粗制濫造。這是壹個重要的創作原則。
第三,周恩來對探索傳統文化寄予厚望。他說:“我們要根據我們民族文化的特點,以我們民族的形式,進壹步創造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他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壹個偉大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我們應該探索和繼承它。“讓它發揚光大,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更發揚光大。”他自信地預言,“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在未來的* * *大家庭中會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語重心長地說:“中國人幾乎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壹。如果這麽大的國家不能在文化上為世界做貢獻,……那我們對不起世界人民,對不起我們的祖先。因此,我們必須創造和發展。”38
周恩來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理論非常豐富和深刻。認真學習和把握他的理論和創作實踐,對於繼承和弘揚祖國燦爛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