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好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廢寢忘食,忘記外面的世界。似乎我們也成了故事的壹部分,跟著主角,或悲或喜,或懼或勇。
好的故事總是讓我們欲罷不能,我們總是期待更多類似的故事讓我們更過癮。那麽,扣人心弦的故事是怎麽寫出來的,我們又該如何借鑒身邊的熱播劇和小說呢?這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故事是最原始也是最高級的藝術形式。人類從出現開始就壹直在生產故事。在古代,古人通過綁繩子來記錄故事。文字出現後,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文學體裁也在表達故事。
《長恨歌》、唐明皇與楊玉環曲折的愛情故事等詩歌。散文,如朱自清先生的《摩登時代的背影》,就是講述深沈父愛的典範。在《紅樓夢》等小說中,寶黛的前世今生糾葛感人至深。像《牡丹亭》這樣的戲劇展示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奇怪經歷。
可見故事是表達感情的載體。
故事的定義要回歸到“故事”這個詞本身。“所以”就是原因和因果邏輯。“事物”代表事件。故事是由因果邏輯序列組成的事件。
故事的本質就是兩個字——意外。
沒有人會喜歡平淡無奇的故事。壹旦出現意外和轉折,就有看點了。壹個好的故事是不會按照人的正常思維邏輯來的。郭德綱曾說:“妳的包袱和笑話是觀眾猜不到的。
不然他以後就不買票了。"
(1)壹種結構:三幕結構
開始,發展,結局,這種“三幕”結構是最經典的故事結構。
在故事的開始,主角通常會遇到麻煩。小說的前幾百字或者電影的前五分鐘,都是在介紹主角的難處。有人說,壹部小說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開頭的壹百個字,也就是小說的主要矛盾是否已經在開頭說明了。
隨著故事的發展,主角開始與困難或某些人鬥爭。這種掙紮、掙紮或者激烈會讓故事更有趣。解決了壹個矛盾,又出現了另壹個矛盾。這種矛盾的密度決定了故事情節是否緊湊。
故事的結局不是悲就是喜。很多人喜歡大團圓結局。因為代入感,人們更願意把自己當成故事的主角,喜劇的結局可以滿足人們的幻想。悲劇的結局更能觸動人心,更能打動人心。我們往往對悲劇的結局記得最清楚。
“三幕”結構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小到壹個人早上起床,晚上休息,大到壹個人的生老病死,都可以拆解成“三幕”結構。
(2)壹個系統:鎖系統
由美國暢銷書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貝爾提出,LOCK是指:L(主角)主角,O(目標)目標,C(沖突)沖突,K(擊倒)沖擊結局。
以宮的故事為例,L-主角:魏,O-目標:入宮尋找殺害姐姐的兇手,C-沖突:她想要復仇,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兇手余的對手,K-結局:設計閃電殺死余,卻被送進了情人庫,遭遇了更大的危機。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結局不是普通的結局,而是“影響”。如果《顏夕宮的故事》以魏和傅恒結束,那遠不如兩個相愛的人以不同方式結束的結局令人難忘!我們常說,寫小說,要有“鳳頭豬肚豹尾”,要有響亮有力的結尾。就是這個原因。
(1)劇情強,推陳出新。
還是以《顏夕宮的故事》為例:
該劇情節緊湊,女主角魏不斷遭遇危機。但在每壹次危機中,編劇都把自己成功復仇的情節保持在兩集之內,使得整個故事看起來緊湊飽滿,高潮叠起(通俗地說就是全程無“尿點”)。
相比之下,如意同時期的《宮中禦愛》在演員陣容和宣傳上比閻更勝壹籌,但故事情節相對拖沓,降低了觀眾的體驗感,所以口碑比閻弱。
在人員設計上,為女主角魏打造“黑蓮花”,壹改以往劇中“白蓮花”的形象,明明白白的復仇愛恨,顛覆了觀眾的固有認知,這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2)三維全數字弧
(本文原由瀟湘陳清老師以《甜蜜蜜重如霜》為例講解,但我沒看過該劇,即以《紅樓夢》為例。)
以《紅樓夢》中的劉姥姥為例。她很卑微,很尷尬。她在大觀園的舉手投足透露著無知,但她有自尊。她知道搞笑和逗樂都是無奈之舉。她也懂得報恩,最後甚至借錢把壹直對自己好的平兒從青樓贖回來。
她既有優點,也有獨特的缺點。我們看到的不是現實之上的空幻,而是活生生的人。立體而飽滿的人物塑造讓妳看完之後會想:“嗯,我身邊有人有他的影子。”
《紅樓夢》中有480多個有名有姓的人,四大家族的壹些筆墨介紹的人有幾百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如此巨大的人物關系,我們看完都能記住,作者高超的手法可見壹斑。
(3)劇情反轉
在《宮中皇後驗血》那場戲裏,有很多反轉,堅定地打破了觀眾的神經。
皇後想測試壹下劉大哥的血。大家都知道劉哥哥其實是的兒子,所以都很擔心。當我們聽說戚貴仁舉報她與文有染時,都松了壹口氣。但是當文和劉兄弟的血融合在壹起的時候,大家又開始緊張起來。
甄嬛懷疑水有問題,於是把蘇培盛的血滴進去,結果也是和諧的,於是他確認水被女王動了手腳。後來,余饒請來宮外目擊者,證實甄嬛是被陷害的;然後文大夫揮刀自宮,眉壯難產血崩...壹個接壹個,讓觀眾欲罷不能。
《宮中皇後》中有很多類似的情節,“反轉”呼應了故事“意外”的本質。前幾年壹些被大家詬病的諜戰劇、宮鬥劇,大多是流水線壹樣的編劇做出來的。粗制濫造的作品讓觀眾看到開頭就想到了結尾,沒有意外也沒有反轉。當然,觀眾並不買賬。
(4)為妳的角色設定壹個只屬於他的結局。
在電影《霸王別姬》的結尾,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程蝶衣在時隔22年後再次見到了他深愛的師弟段小樓,兩人最後壹次在舞臺上合作。最後,程蝶衣以他著名的妃子的獨特方式,把他的劍扔進了他的師兄的懷裏。是貫穿全片的壹句話,“不要瘋,不要活。”
但小說版《霸王別姬》中的人物最後的結局都比較平淡:程端和妻子化了妝,唱了壹首《霸王別姬》,從此再未謀面。顯然,這種處理方式使得人物缺乏影片中的張力,未能在結尾升華整部影片。
寫在最後:
正如瀟湘陳清老師所說,我們身邊有很多好的故事,比如電視,電影,小說。我們看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故事,但是背後的寫作手法都差不多,都離不開基本的結構和技巧。
看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解讀作者的手法,拆解故事的結構,模仿大師的文筆,不斷提煉總結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樣才能進步。不然再多刷劇也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