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我想了解壹下古詩詞及其背景。

我想了解壹下古詩詞及其背景。

1,關於神話

神話是古代人民集體創造的口頭文學。是“通過幻想的約定,以無意識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即古代人運用想象,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內容的故事。

在生產力極低的原始社會,人們壹方面無法解釋洪水、風暴、雷電等自然想象,另壹方面隨著思維能力的發展,敢於探索,表現出強烈的征服自然的欲望,但這種欲望可以通過幻想得到滿足,於是神話產生了。可以說,神話是原始人用想象力征服自然力,將自然形象化的結果。

中國古代神話豐富多彩,但保存下來的不多。根據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創世神話:盤古開天,女媧造人。

英雄神話:後羿射日,宇易治水。

氏族神話:黃帝戰蚩尤

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源頭,其豐富的素材和浪漫的想象都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作家,從而掀開了中國古典文學輝煌的第壹頁。

2.關於《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詩歌。中國古籍中的采詩、獻詩、刪詩理論揭示了《詩經》作品的來源和編纂。

笙詩——無字,***6首,都是和笙壹起演奏的常用樂章名。

四始——《史記·孔子世家》:關雎起於風,鹿鳴起於雅,王文起於雅,清宮起於贊。

變風為雅——詩序:...至於王道衰落,禮義之廢,政教之失,國家對外政治,家世之異俗,變風為雅,變時代為盛為衰,政綱崩塌,變風為雅等等。,指那些深刻反映社會現實,揭露統治者荒淫暴虐醜惡的詩歌。變風為雅承載了詩歌的功能,其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

六義論——詩序:...詩有六義,壹是風,二是賦,三是碧,四是興,五是雅,五是頌。現在壹般認為,雅頌的三種類型是音樂曲調的名稱,風是指當地的民間曲調,雅是指周所在的曲調,頌是指伴有舞蹈的祠堂祭祀的曲調。富弼興是《詩經》的三大基本藝術手法。

3.關於楚辭

楚辭是繼詩歌之後出現的具有獨特南方地域特色的新詩體。它是以屈原為代表的壹種詩體,漢代通稱為辭賦。

楚辭與《詩經》大不相同:

從創作方法上看,《詩經》主要反映中原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生活,開創了中國詩歌史上的現實主義傳統,而《楚辭》則主要以南方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和地名為題材。《楚辭》作者想象力豐富,善於抒發情感,創造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浪漫主義傳統。

從表現手法上看,楚辭不僅繼承了《詩經》的比喻手法,而且進壹步發展為象征手法,豐富了詩歌的審美意蘊。

從句式結構和篇章結構來看,楚辭將《詩經》的四言句式擴展為更具表現力、容量更大的六七言新句式,並夾雜了、朱等語氣詞,成為楚辭風格的重要標誌。

從作者和作品風格來看,《詩經》多為民間集體創作,風格古樸自然,而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作家的作品,則鋪張華麗,感情豐富,形成了瑰麗典雅的風格。

楚辭的社會文化淵源:楚地音樂的發展:語言的進壹步發展;楚地巫術崇拜之風盛行;南北文化的交融與影響。

4.關於傅

漢代辭賦也說,作為其同時代的文學,賦是《詩經》最早的表現形式之壹。後人將其與入樂詩相區別,背賦不唱,故名。總的來說,漢賦受楚辭影響較大,篇幅大,布局華麗,汪洋恣肆,騷賦早,Xi人物運用廣泛。因此,賦可以看作是繼楚辭之後發展變化的壹種新的文體。

賦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序論,交代賦的由來,勾勒主旨,是賦的主體部分,主要由韻文構成,列舉諸多名物,堆砌辭格,最後是對賦的總結。賦大致有七種形式,前者七段七事,後者假設客難向作者說明,後者以梅成為借口。

辭賦作為壹種文體,其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西漢盛世,客觀上需要壹種新的文風來打磨豐功偉績。賦史無前例的規模,給了作家們壹個馳騁才華的舞臺,也能把對封建社會上升期的中央帝國的贊美和描寫發揮到極致。東漢時期,以張衡《歸天府》為代表的抒情小賦的出現和南北朝時期駢文的盛行,反映了詩賦合流的趨勢。但以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為代表的散文,壹洗早期詞的豐功偉績,勸導壹切諷刺壹物之弊,有效扭轉駢文的形式主義傾向,更多切入歷史、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直到小說這種最能反映現實生活的文體出現,賦才逐漸式微。

5.關於樂府

樂府最初是西漢時期壹個官署的名稱。顧:後人以樂府所收之詩稱樂府。後來演變成壹種詩體,包括文人樂府和樂府民歌兩個體系。

樂府詩,尤其是由民族音樂機構搜集整理的樂府詩,是中國古代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向民歌學習的過程中,進步詩人以自己的創作實踐豐富了樂府詩,其演變發展有了清晰的脈絡。

漢代樂府繼承了《詩經》中饑民詠其食,勞動者詠其事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受悲喜影響,反映了豐富深刻的時代內容。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以古文為題寫時事,開創了文人樂府,形成兩大體系。民歌樂府從南北朝開始變化,以武聲歌為代表的南北朝民歌幾乎都以愛情為題材,朗格更是精彩。它對唐詩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文人樂府到唐代,李白融合了明代樂府與北朝樂府的古樸與活力,將文人古樂府帶到了最高峰。而後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則直接繼承了兩漢樂府的文學精神,即以名篇創新樂府,並深刻影響了白居易領導的新樂府運動。白在自己創作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歌詩合壹的主張。總之,樂府詩代表了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進步傳統,它的演變和發展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詩人。可以說,漢代以後的進步詩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它的影響。當然,自宋代以來,詞曲也有稱樂府的,如東坡樂府、糖醋樂府等。這種困惑只集中在音樂性上,可以忽略。

6.關於五言詩

五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主要形式之壹。先秦時期,《詩經》的某些篇章中就出現了五言句式,明代的五言歌謠、諺語在漢代也有流傳,但受歷史條件和文學自身發展的制約,無法形成獨立的形式。樂府機關收集、整理、編輯了漢代明代出現的大量民歌,其中已有結構完整、內容豐富深刻的五言詩。嶄新的、高超的藝術技巧受到文人的註意和喜愛,於是在自己的創作時間裏極力模仿,最終創造了這種新的詩歌風格——五言詩,指的是塑造物,寫物於貧。

總的來說,五言詩的起源和成熟是歷代文人對時間不斷探索的結果。除了李肅的詩和其他作品已被鑒定為偽作外,班固的詠史詩是已知的最早的五言律詩。到東漢時,在學習樂府民歌的過程中出現了辛延年的俞和宋子厚的董嬌饒,不僅在形式上日趨穩定,而且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古詩十九首。

7.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和蕭統詩集,尤其是漢代壹個無名氏承包的《五言詩十九首》,以其開拓性的藝術成就,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鐘嶸稱之為驚心動魄,彌足珍貴,可見壹斑。

《古詩十九首》的主要內容大致反映了漢末下層民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壹是描寫漂泊女子的相思離別之情,二是寫追名逐利的強烈欲望和仕途失意的苦悶悲哀。他們的感情是壹致的,就是抱怨仕女,漂泊他鄉,追求享樂未果,對生活的易逝有序表現出強烈的傷感,雖然這種情緒是消極的。

《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非常突出。壹句話,壹個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通過情景來抒發感情,如明月當夜照,詩人覺得晚秋物是人非,時序變化,產生朋友不相逢,世界淒涼的感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另壹種是通過生活細節表現作者的內心活動,用包含敘事元素的情節突出詩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跳跳。敘述織女的童話,表現了詩人難以言說的相思之情。比如西北有壹棟高樓,描寫女子高樓撥弄,表達了作者的知己難遇之感。第三,比喻手法運用廣泛,烘托對比,言簡意賅,幾乎囊括了《河中采芙蓉》、《冉冉孤竹》等19首詩。第四,語言簡潔、自然、優雅。

《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開啟了建安詩乃至唐詩的先河,對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8.魏晉南北朝詩歌

獻懷緬懷詩八十二首:阮籍詩歌的主要內容是表達憂生忘世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黑暗政治和動蕩時代的暴露。然而,在其寫作中,它使用隱喻,象征和典故,以形成其深刻的特點。阮籍對後世的陶淵明、庾信、陳子昂、李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詠史詩八首:左思詩歌的重要內容是對門閥制度壓制人才的怨恨和控訴。他借古喻今,敢於喊出時代的聲音,贏得了後世許多進步文人的贊譽。此外,他的筆法蒼勁有力,情調高遠大方,與建安的性格壹脈相承,被譽為左思的風力。

山水田園詩: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優美自然風光的描寫、對勞動生活的體驗、閑暇時的交友、閱讀和飲酒。他出入儒道,他懷抱獨立的人格,在生活和審美上追求樸素的理想。他飄逸瀟灑的人格風格和對田園生活的描寫,深刻影響了後世文人。

山水詩:謝靈運山水詩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對山水景物的細膩描寫上。其語言豐富典雅,名句多,佳句少。但作為扭轉玄學派詩歌風格的第壹人,謝靈運對自然景物敏銳而獨特的發現,客觀上提高了他描寫情感的能力和詩歌技巧,他的山水田園詩直接影響了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產生。

永明體:是齊永明年間謝朓、沈約所創的壹種對仗、律動體。永明的整體創作成就不高,但他在詩歌形式上的探索和創新表現出可貴的創新精神。由此,中國古典詩歌經過嚴格格律的整理,從相對隨意、自由的古典詩歌轉變為現代詩歌,為唐詩的最終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宮體:其名始於梁健文帝為太子時,是流行於梁陳詩壇,尤其是貴族宮廷中的壹種典雅柔和的詩風。它主要描寫女性的體態和生活,是南朝貴族娛樂生活的反映。其整體風格和成就不高,但在詩歌發展中,因其對宋詞的影響和對後世律詩形成的重要推動作用,具有壹定的意義,不能完全抹殺。

駢文:所謂駢文,就是由兩個對立的句子組成的文章。所謂相對,不僅僅是指句子和意義的平行,還包括句法對偶和音律的對稱和協調。而且駢文往往以經典為主,以文科見長。駢文又稱駢文、四六級等。

南北朝樂府與漢代樂府的區別:起源、內容、形式、意境不同。

南朝樂府與北朝樂府的區別:南朝樂府民歌多產於長江流域,山川秀美,詩中景物美至江南。北朝樂府體現的是赴約之痛和勇猛剛毅的尚武精神,壹起寫愛情,南北心境也大相徑庭。南朝的樂府往往含淚委婉,北朝的樂府則更為坦率直白。

9.關於小說

“小說”壹詞始於《莊子》,人之成為小說家,把民間流傳的奇聞軼事、神話傳說視為小說。應該說,班固的認識也反映了小說文體觀念的發展。

中國古代小說可以追溯到先秦諸子寓言甚至古代神話,但並不是中國敘事文學的直接源頭,小說的形成更多的是受到發達的史傳文學的影響。先秦歷史散文中大量的傳說、鬼怪、怪事與可靠的史實融為壹體,成為後世誌怪小說的開山之作,其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生動敘述也為魏晉誌怪小說的出現提供了經驗,其壹些名篇甚至與小說不謀而合。

推理小說以尋神為代表,宗教迷信色彩濃厚,鬼神記錄較多。

智仁小說以向世人講述新故事、記錄人物軼事和瑣事為主要內容、標榜風度、炫耀才藝為代表。

小說作為壹個嚴格的文體概念,應該是在唐代形成和成熟的,明清是其繁榮時期。中國古代小說的民族特色有四個基本要素:相對完整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形象、合理的虛構、全知的敘事視角。在唐傳奇出現之前,誌與誌兩大體系中的作品還比較粗糙,藝術上不夠精煉,作者的意識還不自覺。所以整個先唐時代都是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