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15日晚,曲江池畔杏園旁。
今年8月15日夜,松浦沙頭水廳前。
西北何處是故鄉,東南何處是月圓。
昨天,風吹來,誰也不肯見面。今晚,光線和往年壹樣清晰。
做出贊賞的評論
歌名《望月》的中心詞既是敘事又是行為,其修飾語為“八月十五之夜”和“亭子”,既限定了望月的具體環境,又突出了“望月”的動作,強化了“望月”的圓盤外觀。顯然,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的感慨。
實際上,詩人面對的是月亮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所引發的生命之感,詩歌的第壹聯就是詩人對月亮的關懷之思。邏輯上,我們應該在蒲沙頭水廳前仰望今年八月十五夜的月亮,聯想到去年八月十五夜的月光場景,曲江池畔的杏園旁。而詩飛則從反面描寫過去壹年的往事,描繪了壹幅中秋明月,曲江池塘,禦宴圖。詩在開始寫的時候有不同的回應,叫它們交織在過去,夜夜笙歌。只有這樣,對聯才能在今年退居“松浦沙頭水亭前”之失。繁華的過去越是明亮,我就越覺得與今天的悲傷相比,而由此造成的今昔懸殊,就像從天堂墜入地獄的悲傷。但在兩副對聯的28個字裏,詩人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八月十五之夜”,這顯然給詩人的心靈帶來了震撼和痛苦。讓詩人回望昨日的歡樂,獨自品味眼前的孤獨與苦澀。詩中運用了今昔對比壹目了然的方法。其實每壹副對聯講的都是時間、地點、場景,對比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場景意境的對比。今晚,我們看的不僅僅是月亮,而是面對每年相似的月景時的心情,是壹種物是人非的悲涼感。
在古典詩詞中,月亮承載了更多的鄉愁。“擡起頭來看,發現是月光,又沈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我為明月擔憂,我要跟著妳到夜郎西去”“明月照高樓,含萬丈光芒”,這些月亮的內涵都是建立在空間距離上的。而月亮也會有時間的概念,卻變成了永恒無常的生命,從而表現出生命的痛苦。“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年年相似。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誰,但當我看到長江送水(張《春江月夜》)、《淮東舊月深夜過女墻》(劉禹錫《石頭城》)和《春江秋月幾時?往事知多少》(李漁《於美人》),這些詩中的月亮意象都指向時間觀念,突出的是人情留給個體生命的無奈。
這種對比在古詩中還是很常見的。“久聞洞庭湖,今終於登此塔”(杜甫《登嶽陽樓記》)往日有之,不知為何直到現在才有機會登上,流露出詩人對人生無盡的無奈與悲涼。事實上,白居易也在比較中暗示了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悲哀。
詩的第壹副對聯從多方面表現了詩人的痛苦。其實就是對人生橫斷面的比較。詩歌如何完成內容的轉折?從內容上看,領帶涉及鄉愁和滿月,表面上看似鄉愁,但“鄉愁”行為所反映的心理卻浸透著詩人的孤獨和苦澀,而這種心理試圖通過鄉愁將他送走,結果是他不望故鄉,反而再次強化了主體內心的孤獨體驗。“看月亮”就是看中秋的月亮,是滿月,但提問的行為其實是“它是圓的幾倍”。顯然,這個滿月在詩人眼裏並不圓。這種追問反映了詩人從外在的中秋月亮到內心的孤獨。“思鄉”與“望月”的行為藝術,是看得見而不見的矛盾困惑,是詩人極度孤獨的心理結果。“望西北故鄉”和“望東南明月”其實是互文修辭。身處彭浦的《昆汀》,我可以想象壹個人的焦慮和急切的觀望,希望看到家鄉帶給我溫暖,心中的壹輪明月給我關懷,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給詩人增添了無盡的悲傷。
詩歌如此壹波三折,突出了詩人貶謫的孤獨,結尾詩人細致再現秋風月色。“秋風秋雨愁人”,而在過去的日子裏,“誰也不會知道昨天的風是什麽時候吹的”,誰也不明白這刺骨秋風的涼意。壹定是人們沈浸在無情的歡樂中,忘記了秋風的寒冷,凸顯了詩人往日的歡快之感。“今晚和往年壹樣明朗”。第壹,據說今晚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只是借代,突出的月亮還是過去的月亮,暗示著人不再是過去那個熱情的人,和以前的詩相比,對打理的東西是無助的,痛苦的。第二,據說今晚的月亮和往年壹樣,但月光照在身上,卻異常寒冷。置身於“蒲沙頭水閣前”的環境中,我的心涼了,詩歌進壹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十五月所帶來的悲涼感和失落感。
讀完這首詩,我不禁為之動容。白居易如此多變地再現自己的悲涼感,我不禁驚嘆詩人在詩歌上的功力,在尺度之間描繪出他內心看不見的悲傷!
關於中秋節的詩:八月十五夜在桃園玩月。
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八月十五日桃園戲月》
塵中見月也閑,情在清秋仙府間。
凝光寒露落,此時站在山上。
藍色虛無不起馮雲,松山長在水中。
壹群人悠閑地移動,高地平在千裏之外。
邵軍領著我來到玉壇前,邀請真正的仙官遠道而來。
雲在星空下努力移動,天空冷得尖叫。
晉歆漸往東,車輪之影猶升騰。
絕對美好的時候很難復合,這壹天他應該很失望。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有十六句,每四句壹韻,每韻為壹自然段。第壹段講的是在桃園玩月亮,有月亮的風景,有玩的感覺。第二段寫的是八月十五的夜晚,中秋的月亮與月光照亮的天地景觀形成對比。第三段是浪漫想象,寫想成仙的感覺,從風景到情感,產生自然;最後壹段,我把自己從想象中拖了回來,寫了日出日落,甚至表達了對“完美時光”的感慨。離開桃園後,很難再重溫其中的意義。全詩景物隨時變化,意境隨景而變,有跌宕起伏之感。
這首詩表面上看可以歸為神仙詩,讓中秋之夜如夢如幻。尤其是“落花輕落寒露,此時立於山巔”這句話,更是成為中秋節的流行語。至於其他欣賞者如何理解,可以說是壹百個人有壹百個解決方案。劉禹錫為官失意,後半段解說以仙宮比喻朝廷,期待早日回歸;也有人把前半段解讀為“寒露飄落”來指代人生的無常,說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情感之作。也許這種理解恰恰體現了“詩人”作品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
中秋節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由來
有壹個關於中秋節起源的故事,漢族同胞在8月15日殺死了蠻子。蠻子指的是彜族。
但在當地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只是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在中國大面積流傳。也許這就是舊社會民族關系的緊張時期,只是對同壹個故事的不同解讀。
那麽,8月15日殺韃靼人呢?讓我們仔細看看。
八月十五殺韃靼是中國廣為流傳的故事,也叫月圓殺韃靼。故事講述了元末劉伯溫起義成功,中秋團圓的故事。每年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吃月餅。據老壹輩人說,吃月餅的習俗與富陽流傳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有關。
中文名“八月十五殺韃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壹個故事。元末又叫“月圓殺韃子”。
聲明來源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服蒙古人的殘酷統治,起來反抗元朝。朱元璋欲聯合抵抗力量,元朝官兵嚴密搜索,苦於消息無法傳遞。於是劉伯溫想出了壹個計劃,命令王昭廣做蛋糕,並把八月十五日起義的紙條藏在蛋糕裏。然後分別發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8月15日晚響應起義。因此,元朝被壹舉推翻。為了紀念這壹成就,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了下來。尤其是北方地區,有壹種說法是八月十五殺韃靼人。
故事的細節
元順帝末年,劉福通、潁州等地人民揭竿而起,朝廷不安。為了鞏固反動統治,他們出兵血腥鎮壓叛軍,同時派韃靼人控制家家戶戶,大家苦不堪言。
住在家裏的韃靼人是邪惡的歹徒。不僅武器會被沒收,就連菜刀也要由他保管,用了就收起來,用了馬上歸還。凡是有大女兒或者小媳婦的家庭,都要出高價從他那裏買個門檻。誰不買門檻,不管是女生房還是洞房,都可以隨意進出,想跟誰睡就跟誰睡。如果他拿錢買個門檻,就會規矩壹點。這個東西沒有固定價格,他想怎麽說就怎麽說,不許妳頂嘴。這樣,富人買得起,窮人就有麻煩了,壹個門檻就讓妳破產。如果實在買不起,老婆女兒也只好任其糟蹋了。
經驗
達賴喇嘛比他的祖先更高貴。他要把好東西都吃了,都用上。如果他有點不高興,他要麽打妳,要麽罵妳,甚至殺了妳。平時三友四友聚會,或者兩個人在壹個地方竊竊私語。妳要惹他,他誣告妳企圖造反,甚至賠上性命。所以那時候天黑就吹燈,為了避禍誰也不敢到處亂走。
試想,這種暴虐的統治不是壹天兩天,或者十個半月,人家就是咬緊牙關挺過去了。誰能吃幾年?所以熱血男兒,有的冒著生命危險,都跟著朱元璋起義鏟除暴政。但畢竟管理太嚴,卡得太死,起義的人不多,打不過元兵。我們做什麽呢朱元璋向軍師劉伯溫討教計策。劉伯溫會掐會算。充滿謀略的他沈思了壹會兒說:天下人對韃靼人都有深仇大恨。如果大家齊心協力,不要說壹個家族只有壹個韃靼人,就算有兩個韃靼人也能消滅。朱元璋皺著眉頭說,妳說的很有道理。只是國家人口太多了。有什麽秘方可以告訴他們大家壹起動手?如果消息傳出去,所有的人都會被搶劫。劉伯溫撚著胡須笑道:妳不用擔心,我自有妙計。
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商店、海灘到處都有賣圓餅的。有的人買不起,就有人送人。韃子不明白,就問,這是什麽?人們告訴他們:這是月餅,是拜月在8月15日做的供品。所以他們放松了警惕,不再追問。在中秋節晚上,家家戶戶都拿出月餅、瓜果來慶祝月亮。祭月儀式結束後,大家圍坐在壹張桌子前賞月飲酒。達賴喇嘛也趁著熱鬧,喝了個大醉。最後把月餅掰開,這樣就可以分開了。每個月餅裏都有壹張薄紙紙條,上面寫著:今晚請殺死妳的韃靼士兵。韃靼兵不懂中文,楞楞地問,那是什麽?有人說這是蛋糕芯,有人說這是對妳家人團聚的祝願,有人說月亮女神讓妳平安。他們信以為真,開心地傻笑,嘟囔著:妳們漢人真有意思,這麽多招數!
時間壹到,壹些韃靼士兵喝醉了,壹些睡著了,壹些還在笑。天下人都恨達賴,壹家人好商量。當他們眨眼並觸摸他們的胳膊和胳膊時,他們都明白了。幾百個人殺壹個人不容易。韃靼人晚上睡覺的時候,就開始用木棍,用農具打他們的頭。各村壹起動手,只聽這裏壹聲嘆息,那裏壹聲嘆息。沒有壹頓飯,平日裏囂張的韃靼士兵全部報銷。
這是壹個喜慶的夜晚。完成殺敵任務後,各家各戶走出家門,互相詢問:是妳們韃靼人殺的嗎?被殺!妳的呢?當然早就沒了!於是人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
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文革時期月餅壹度改名為豐收餅、忠義餅,但群眾並不買賬,仍叫月餅。
故事的起源與傳播
這件事的時間地點,各種編年史都沒有記載,只止於傳說和故事。故事的雛形可以在清朝光緒年間首次出版的徐大龍《余燼錄》中找到,描寫的是蒙古士兵進入蘇州吳縣後,當地對他們的虐待。後來又有人拿起元朝的歷史,從元朝濫政的記載中改編,然後把劉伯溫當成月餅傳訊的主謀,合成了壹個完整的八月十五殺韃靼的傳奇故事。
這個故事結合了劉伯溫預言滿人滅亡的《烘歌》傳說,由蒙古暗指滿人,配合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漢族革命的宣傳,在清末至民國的反滿浪潮中迅速傳播開來。它已經成為壹個家庭流傳下來的中秋節民俗。
從上面可以看出,八月十五中秋節打死韃靼人的出處不壹定是真的,而是在民族矛盾嚴重的時期,壹些故事被糟蹋了,被利用來傳播自己的思想要旨,迷惑人們的心理。八月十五日在梁山殺死蠻子的傳說大概就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