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四年級語文第壹冊《河上秋夜》教案

四年級語文第壹冊《河上秋夜》教案

作為壹個給別人上課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教案來輔助教學。通過教案的編寫,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過程進行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麽應該怎麽寫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秋夜河上》的教案。歡迎大家借鑒,希望對妳有幫助。

四年級語文上冊《秋夜河上》教案1 1。認識本課“巢、葦、羅”等六個生詞;理解關鍵詞的含義。

2.帶著感情讀兩句詩,讀對節奏,背熟。

3.把握兩首詩的主要內容,明確詩歌的層次。

教學重點

1.記憶新單詞。

2.正確讀詩,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揭示話題。

1.老師展示自然美景的圖片,播放舒緩的音樂,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

導語:同學們,自然界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從落葉和鮮花到平原和山野。只要用心去感受,總能發現不壹樣的美。妳認真體驗過嗎?妳發現過什麽獨特的東西嗎?大家說說吧。

2.讓學生談論他們欣賞過的美麗風景,並介紹新課。

生1:我最愛的是家鄉背後的不毛之地,因為壹場春雨過後,那裏有拇指大小的細小綠頭。它們茁壯成長,不經意間長成郁郁蔥蔥的竹林,屹立不倒,傲視風雨。

生2:我最喜歡的是傍晚的夕陽,把山染成紅色,給綠色的森林披上金色。它壹步壹步往下走,把壹束束柔光從空中傾瀉下來,讓壹切看起來都特別壯麗。

老師:這是妳眼中的風景。多美啊!這節課,我們將學習兩首關於風景的現代詩,看看詩人眼中有哪些美麗的瞬間,從中感受自然風光的無窮魅力。

3.展示題目,理解題目。(板書:現代詩二首;秋天的河上;華·)

(1)秋夜河上:《秋夜》揭示時間,《河上》指出地點,詩名可見這首詩描寫的是秋夜河上的畫面。

(2)《花牛之歌》:“花牛”是詩歌描寫的核心,詩歌表現了花牛行動的情景。

二、初讀課文,檢驗預習。

介紹作者。

劉大白(1880—1932),浙江紹興人。原名金慶邦,後改姓劉,字大白,京族人,別號白家,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五四前開始用白話寫詩,是新詩運動的倡導者之壹,嘗試派的代表詩人之壹。代表作有《舊夢》、《賣布歌謠》等。

徐誌摩(1897—1931),浙江嘉興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代表作有《告別劍橋》、《寒玉夜》等。

2.聽音頻朗讀,準確讀出節奏和停頓,註意詩中描繪的風景。

3.讀課文,圈出新單詞。

4.測試單詞預覽。

(1)老師出示生詞卡片,並點名讓學生讀。註意變色的字。老師糾正發音,指導學生記憶生詞。

會認字:回巢(cháo)?蘆葦(wěi)?剪秋羅(luó)?睡眠(mián)?巴(bà)展(zhàn)?

第三,再讀課文,整體感受。

1.引導學生讀兩首詩,註意正確的節奏。

提示:《秋夜河上》讀起來語調緩慢,語速緩慢,可以體會到夕陽倒映江面的奇妙意境。《花》以歡快的語調朗讀,語速略快,表現了花牛調皮、無憂無慮的天性。

2.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同時畫出圈裏的關鍵詞。學生先分組交流,然後老師給出重點指示。

(1)歸巢的鳥,雖然(累了),卻在夕陽中把它背了回來。

默認:倦鳥攜夕陽。這是什麽樣的場景?詩歌的意義是豐富的,僅靠表面的文字是無法理解的。在教學中,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想象,把自己放在那種場景中,想象自己是鳥,進而體會到“累”“扛”這兩個字的表達效果。

晴:傍晚,疲憊的鳥兒想回自己的窩。這時,夕陽的余暉照在鳥兒的背上和翅膀上,好像鳥兒在把夕陽背回它們的巢裏。在詩人的筆下,黃昏的景色有壹種憂傷的美,這種美體現在“累”和“裝”兩個字上。小鳥累了嗎?未知,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詩人情感的折射。詩人厭倦了寫鳥,事實上,他是在表達他的疲憊感。“背馱”這個詞加深了詩人的想象,突出了鳥的疲勞程度,因為背馱是負重,背馱是太陽。在這裏,詩人描寫的不僅是倦鳥歸巢的景色,還有詩人自己對生命的獨特體驗。

(2)白頭蘆葦也成了壹時之美。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理解“化妝”的本義——“化妝”,然後找出“化妝”的本體和對象,進而體會這個詞的表達效果。

3.引導詞的分類。◆ABB風格:水滴狀,白色,芳香,金色,有光澤。

它是水狀的、深色的、厚重的、紅色的、易怒的。

4.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

(1)說出學生的名字,談談兩首詩的主要內容。

清:《秋夜河上》描寫了詩人在秋天黃昏時在河上看到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花牛之歌》巧妙地、生動地表現了花牛在草原上的動作,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改寫《秋夜的河》。

改成五言律詩:倦鳥攜夕陽,歸蒼穹。怎能在風中苦盡甘來,羽翼閃耀滿江。千層浪,涼到深秋。只是冷若冰霜,忽然倚紅妝。

晚上,在外面玩了壹天的鳥兒們就要回家了。它們疲倦地飛著,夕陽仿佛被背在背上。鳥兒拍打著翅膀,好像要把落日從河面上搖下來。河岸上的白色蘆葦瞬間被夕陽染紅。

第四,課堂復習,交流收獲。

1.老師總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轉場:同學,倦鳥歸巢,夕陽映河。漂亮嗎?花和牛睡得正香,走在草地上。漂亮嗎?這些都很美,是大自然描繪的最美的畫面。它們的美在哪裏?下節課,我們將通過深入探索繼續欣賞。

總結:這是壹門自讀課,講解不會像精讀那麽全面,但單詞的理解和課文的解讀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在這節課中,我們對作者有了壹個簡單的了解,學習了可識別的單詞並掌握了它們的寫作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了兩首詩的主要內容。學生們的表現很好,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例:學習新單詞時,可以聯系所學單詞,學習能力強;理解圈畫詞時,可以結合具體的詩詞,非常仔細;朗讀詩歌時,能很好地把握詩歌的停頓和節奏,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上課認真思考,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像這些學生壹樣,在課堂上開動腦筋,積極回答問題。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收獲很多,提高學習能力。)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和理解文字的方法。

(2)交流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1.背兩首詩。

2.完成本課中相應的培訓。

四年級語文第壹冊《秋夜河上》教案2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置身於詩歌語境中,分析詩歌的內涵。

2.通過詩歌分析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蘊,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思考和反思歷史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詞,深入分析詩詞含義。

教學難點:詩歌意象分析。

教學方法:

講授法、閱讀法和合作探究法

授課班級和時間:

14成本1課時:20xx年3月xx日(xx周)第xx節

教具:

多媒體教學

★班級安排

兩個課時

★教學過程

(第65438課+0)

秋夜的河上

劉大白

壹、新課導入:

引入壹幅圖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夕陽西下,河水是紅色的,晚歸的鳥兒在河面上低飛。

總結學生發言,引出“秋夜河上”的話題

第二,詩歌的初讀

1.教師示範朗讀(註意語速、語氣和語調)

強調發音的瞬間(shùn)

2.學生壹起大聲朗讀

第壹次,正確讀出發音。

第二遍,感受詩歌的內涵。

在腦海中想象壹個畫面,畫面上會出現什麽?

歸來的鳥,日落,蘆葦

有哪些季節、時間、地點、風景?

秋夜,河上,有歸鳥,有夕陽,有蘆葦。

第三,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劉大白(1880 ~ 1932),中國詩人,原名金慶邦,後改姓劉,名荊,名大白。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道好友,現代著名詩人和文學史家。曾遊歷日本,南下印度尼西亞接受先進思想。他曾在諸暨中學、浙江第壹師範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任教數十年。1919他被敬恒毅聘請到浙江第壹師範學院,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壹起改革普通話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後歷任教育部部長、常務副部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在20世紀20年代,他訪問了我們的學校並做了演講。代表作品:舊夢,賣布歌謠等。從1931開始,劉大白閉門造車。1932二月13,劉大白在錢塘路9號靜靜躺在床上,與世長辭,享年53歲。

第四,欣賞詩歌

1.這只鳥想要什麽?有什麽不好?

鳥兒回到它們的巢穴,

累了。

2.“托”字突出了什麽?

突出鳥類疲勞程度;另壹方面也是對景色的進壹步渲染和美好的想象。

3.“鳥兒拍動翅膀,抖落夕陽”是什麽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麽好處?

誇張。它體現了鳥類擺脫沈重負擔,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妝」和「美」有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麽好處?

擬人化,“妝”和“美”將蘆葦擬人化,為詩歌增添了壹抹趣味和活力。

5.理解詩歌的含義,找到與情境相適應的詞語。

厭倦了鳥兒,背著它們,拍打著翅膀,掉下來,又補上。

6.妳從風景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我非常高興。

五、深入探索

1.20世紀初的中國是壹個怎樣的社會?

軍閥混戰,人民苦不堪言,人民沒有自由和幸福。

2.這種情況下作者是什麽心情?

徜徉在風景周圍,忘記了風景,詩人瞬間的快樂就顯露出來了。

3.壹起讀詩,了解詩人當時的感受,盡量加到閱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