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五六十年代的詩歌有現實主義敘事傾向?
在五六十年代的詩歌中,“現實主義”傾向壹方面表現為敘事詩的異常“繁榮”,另壹方面,抒情短詩大多具有人物、場景、事件的框架。敘事詩創作的“熱潮”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的“解放區”,並在50、60年代得到延續和發展。據粗略統計,這壹時期發表的長篇敘事詩有近百首。比如的《菊花石》、《生命之歌》、《高陽傳(***3)、《項昆侖》、《阮的《金海螺》和《白雲鄂博交響詩》、《戰地長詩三首》、《英雄戰歌》、《駕車傳(***7。郭小川的《雪頌》、《深谷》、《壹個和八個》、《嚴厲的愛》、《將軍三部曲》、艾青的《黑鰻》、《藏槍》、文傑的《復仇的火焰》、《東風催發黃河浪》、喬林的《馬蘭花》、王誌遠的《核桃坡》。雖然這近百首敘事長詩的思想藝術價值不能壹概而論,當年也有批評家對這種情況提出質疑,但他們把詩歌的文體作為小說、戲劇的“任務”,不從各種文學文體的形態特征考慮藝術方法。相比較而言,在整理少數民族民間詩歌的基礎上創作的敘事詩藝術水平較高。其中包括許家瑞、鞏留、徐遲、路寧的同名長詩,柏華的《孔雀》,魏麒麟的《百鳥服》。高平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敘事詩《丁香》和《雪》,取材於藏族民間傳說和民間詩歌,也表現出敘事詩創作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