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余冠英論詩:曹操的兩首詩

余冠英論詩:曹操的兩首詩

曹操的兩首詩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反面典型,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陰謀家、野心家,有著種種醜惡的欲望(雖然有些記載是有根據的,但被大大誇大了),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那個階層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雖然在漢末起義農民軍與地主階級的公開對抗中參與了鎮壓黃巾的行動,但在統壹北方的過程中卻做了許多有益於民的事情,如反對士紳地主,抑制土地兼並,減輕對農民的剝削,恢復生產,消除北方外族的威脅,安定了黃河流域人民的生活,起到了推動歷史的作用。

作為壹個詩人,他在文學史上有很好的影響。他的詩只有二十幾首,其中有幾首應該列入當時壹流的作品。現在給下面兩首歌,看看他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麽。先看《郝李星》:

關東軍的戰士們起來反抗殘暴的人民。第壹次約會的第壹天,將軍丁夢,去攻打長安的董卓。董卓的大軍壹起來,各有打算,面面相覷,不肯出頭。權力使人爭鬥,繼承人也弄巧成拙。袁紹的堂兄袁術在淮南稱帝,皇帝袁紹謀在北方刻皇。由於戰亂,士兵們早已無法脫下戰衣,盔甲上布滿了戟虱,許多人也因連年戰亂而死去。白骨裸露在田野裏,它們中間沒有壹個人,也沒有啼叫聲。生百舍利,讀之斷人腸。

好李星是漢代樂府民歌中的壹個老話題,是壹首挽歌。曹操以前寫人民在戰爭中的損失,也是哀悼的性質。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關東將領將組成聯軍討伐董卓。當時曹操本人是爭取董最積極的人。從第三句開始,說我本來希望能和群雄聯合,像周武王在金夢會諸侯,也像劉邦項羽攻鹹陽,取洛陽,滅董卓。沒想到,起兵後,將軍們等啊等,後來卻爭權奪利,自相殘殺。袁紹的弟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袁紹還計劃在北方建立劉玉,並刻上印章。他們造成連年混戰,使士兵長期無法解除武裝,大量人員死亡,留下壹片千裏荒涼。全詩在敘述中間夾雜著議論和感慨。指出當時萬姓之死的原因是少數人爭權奪利。對那些給人民帶來災難的人的斥責是莊嚴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鴉”等句子描述了戰爭災難的恐怖,驚心動魄。作者的哀感也很深,使人聯想到當時其他詩人的類似詩句,如王燦的《出門不見,白骨蓋平原》(《七傷詩》)、《環顧四周不見人,卻見林山》(《參軍詩》)。蔡文姬的“城垛是山和森林,法庭充滿了艾敬。屍骨不知何人,縱橫遮不住(悲憤詩),曹植“壁立皆弓,荊棘高聳。".....中野何以蕭條,千裏無人”(《英英詩》),都是在為時代的災難拍照。建安時代的許多詩歌直接取材於社會現實,反映人民疾苦。這些詩歌直接繼承了漢代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也影響了後世的現實主義詩人。

郝文筆樸實,敘述直白,卻有壹定的感人力量。曹操在漫長的軍旅生活中,親眼看到了最生動的社會破敗和人民流離死亡的形象,感觸很深,所以他的文字寫得很真實,表現了對災民的同情,自然不同於壹般的觀念性作品。曹操對民間疾苦的同情,在其他作品中也有表現,不限於此篇。有人認為曹操的《好李星》是“旨在騙取人民信任的虛偽詩篇”,這是沒有根據的。壹些封建統治階級精英同情民生的現象並不少見。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範成大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都作了許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曹操寫出《好李星》這樣的作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曹操的《好李星》是通過古代樂府來寫當時的實際事物的壹個創舉。(阿清沈德潛曰:“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我們不要低估這項創舉的價值。明代詩人鐘惺這樣評價這首詩:“壹部真實的漢末實錄,也是壹部真實的詩史。”我們知道,唐代大詩人杜甫因擅長以詩言時事而被稱為“詩史”,鐘惺的評論自然備受推崇。當然,曹操的詩沒有杜甫的詩那樣豐富地反映現實,但也走了現實主義的道路。白居易提倡現實主義,口號是“為時代而做”、“為事業而做”,元稹也提倡“諷刺當時發生的事,以影響後世。”曹操的《好李星》就是這樣壹首詩。白元的理論是從歷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包括曹操等建安作家的創作經驗。

現在我們從四言詩《短歌行》來看曹操詩歌的另壹面。

對酒吟,人生幾何。比如朝露,去日本就難多了。

大度壹點,煩惱難忘。杜康是唯壹能解決問題的人。

青青是妳的衣領,YY是我的思念。但是為了妳,我已經深思熟慮了。

壹群鹿,喲,在那葉原吃了艾蒿。我有壹批好客人,彈琴,彈琴。

清如明月,何時能忘?煩惱由此而來,無法斷絕。

越奇怪越沒用。說說?我懷念以前的優雅。

月上星少,烏鶇南飛。繞著樹轉三圈,能靠什麽樹枝?

山永遠不會太高,海永遠不會太深。周公吐食,天下歸心。

“短歌”也是樂府題,此文大概是用於宴飲場合。全詩共分八章,每章四句。從酒和歌開始,喝酒聽歌是當前酒席中的現實。此時的歌是慷慨的,因為他表達的是擔憂。這種擔心很深,只好借酒消愁。第二章和第二章通過歌曲和酒來表達他們對時間流逝的感受。在第三章中,《青青》的兩句話使用了《詩經》中的成語。第壹句中的“子”字,第三句中的“君”字,指的是作者所仰慕的人才,包括在座的壹些“客人”。第四章使用了《詩經·鹿鳴》中的所有句子。《鹿鳴》原本是壹首宴席詩,所以被借用來表達對“客人”的歡迎。第五章談憂患的深度。第六章說客從遠方來,主客體相投。第七章除了寫景之外,還用武闕無奈的比喻表達了作者自己復雜的感情,這裏情與景交融。第八章闡述了求賢與創業的遠大誌向。

後兩章是全詩的重點。第八章是理解作者主觀思想的關鍵,這壹點很清楚,不用討論。第七章是全詩氛圍形成的關鍵,也是全詩藝術感染力最強的地方,讀者最難忘的詩句也在這裏(蘇東坡在赤壁上吊時想起“月明星稀,飛鳥南飛”)。

“黑喜鵲”等句子含有隱喻,讀者難免會對其含義產生不同的猜測。從上下文和全詩的氛圍來看,這裏可能不完全是作者的比較。老話說這是勸士人要善於擇師,不要南來吳蜀,也是很不合理的,因為“黑喜鵲南飛”是敘述的基調,而不是壹種思想。

由於漢末之亂,北方人口大量流動,大部分流民都去了南方,其中以荊州最多,還有壹部分去了江東和交廣。劉表死後,荊州成為三國戰爭的中心,居民不得不再次搬遷。在這首詩中,“黑喜鵲南飛”這句話...《有什麽枝可倚》可能包含了思鄉之情,如作者的另壹首樂府詩《走西口》所示,表明了作者對北遊不能安身的生活的厭倦,似乎也可能包含了悲嘆人民流離遷徙的情緒。正是因為有了這壹章,讀者才感受到詩中反復表達的憂患根源,才真正被它感動,仿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感受,還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氛圍。

文學知識,195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