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修辭方法:主要有比喻、類比、雙關、對偶、誇張、借代、設問、頂針(多在歌或詞中)等。其特點和用法與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的表現手法:對比(contrast),直接表現心靈,通過景物表現感情(情景交融),通過物體表現感情(通過物體表現心聲或象征),通過事物表現感情,通過景物表現理智,通過古諷今,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對比對比(動靜對比,哀樂對比或哀樂對比)。
上述分類中有部分存在重疊現象,如第壹類中的“直接抒情”是第三類中“直接抒懷”的另壹種說法;在第三類中,“借景抒情(包括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物抒情、理景合壹”都屬於“間接抒情”的第壹類。欣賞時,如果題目中沒有明確的欣賞類型或角度,我們只需要按照其中壹種類型或從其中壹個角度來表達即可。
二、依托文本,引入“源頭活水”
古詩詞的數量可謂恒河沙數,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去大面積欣賞。因此,精心挑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詩詞進行重點鑒賞,應該是我們高三古詩詞鑒賞備考的壹種有效手段和方法。在選擇這類詩歌時,我們不應該忽視課本中的經典文本詩歌,它們應該是我們的首選。
其實古詩詞中壹些重要類型的表達技巧,幾乎在所有的教材中都可以看到。以景傳情最為常見,其他類型也不少見,如李清照《慢聲》(這壹回,怎得壹個悲字)中的“直抒胸臆”,杜甫《登嶽陽樓》(早有耳聞洞庭湖,今終於登上此樓)中的“對比”,王維的。”姜夔《揚州慢》中的“比興”(呼瑪去看河後,棄池中樹,仍厭談兵),李煜《於美人》中的“比興”(問君能愁幾多似江東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對比”(。我們在欣賞它們的時候,可以把它們作為“典範”的詩歌,試著去細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