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壹蟬兩傷——讀余士南的《蟬》和羅的《壹個聽蟬的政治犯》

壹蟬兩傷——讀余士南的《蟬》和羅的《壹個聽蟬的政治犯》

[唐]余士南

蟬像帽子上的流蘇壹樣低垂,觸角吮吸著清澈的甘露,聲音從直直的舒朗樹的枝椏間傳播開來。

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

註意事項:

Rui:系在古人下巴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與蟬頭上伸出的觸角形狀有些相似。

露:純露。古人認為蟬是靠喝露水為生的,其實它們吸的是植物的汁液。

行雲流水聲:指連續不斷的蟬鳴。

疏:開疏。

憑借:憑借。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詞典》以余士南的《蟬》為藍本。

虞世南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余姚人,字蔔式。時任戶部尚書的楊迪、秘書監唐興、弘文館學士,被唐太宗譽為德、忠、博、文、體“五絕”。原詩散文三十卷,但不全。民國初年,張壽勇編《米語吉劍》四卷,編入《四明叢書》。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即位,於是南被任命為弘文博物館學士。雖然他只是壹個智囊團壹樣的皇家文官,但他壹直在國王身邊,備受推崇。余世南勤奮、踏實、謙恭,“低調、有內涵”。唐太宗很欣賞他。不僅經常帶他參加重大儀式,散步的時候也總會想起他。壹天,李世民百無聊賴,帶著弘文館的壹群單身漢去遊園,欣賞海池風光,暢談詩畫。唐太宗問諸人最近有什麽新的詩詞歌賦,於是南讀這首《蟬》。

蟬在古代不僅是害蟲,還被視為高貴的象征。古人以為其雅,謂之清遠,以飲純露為生,清靜蟄伏,動能高。簡直就是昆蟲中的貴族和紳士。

“垂下飲清露”形象地描繪了蟬的形狀,比喻峨眉山的官民。官“貴”,與學者所提倡的“清”相悖。“垂而飲清露”將兩者巧妙結合,實現了自古以來文人最珍視的願望。光是“飲清露”是不夠的,這只蟬只是停在梧桐樹上。梧桐是什麽樹?梧桐象征著高貴的品格、至高的智慧、忠貞的愛情和中國人特有的悲傷。那是鳳凰棲息的靈木,古琴制作的原料,能讓人“頗為挑剔”的文化符號,印證“生死與共”、“海枯石爛”誓言的愛情豐碑。這不是普通的梧桐,而是“疏梧桐”。空間的稀疏,立刻讓人想起時間的流逝,再想起“梧桐更瀟瀟,黃昏時,點點滴滴”的悲哀。啊!這是壹只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秋風,堅韌不屈的蟬!從視覺角度的蟬棲梧桐到聽覺角度的蟬鳴,立刻讓讀者腦海中的畫面流動起來。

作者真正想說的是“聲高不為秋風所動”——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很好地學習自然,才能得到尊重。"我不是靠攀附權貴和阿諛奉承而獲得地位和名聲的."這是藏在朝鮮的清流的聲音。君子以自強不息,德載物,慷慨濟世,窮則獨善其身。余世南很幸運。雖然他難免受到“酸葡萄”文人的質疑甚至詆毀,但為了保全文人的尊嚴,展示自己的政治野心,還是難免要做壹些哄王的詩。他和他壹樣“高貴”,名利雙收,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相比之下,王洛賓就可憐多了。

壹個政治犯在聽蟬鳴

蟬在西方的土地上歌唱,命令我在我的牢房裏下定決心。

然而,它需要那些黑色翅膀的歌聲,來打破壹個白發蒼蒼的囚犯的心。

他的飛行穿過重重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

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給…作註解

西地:指秋天。Guān:指犯人。

玄變:即蟬庵。古代女子鬢角薄如蟬翼,狀如蟬翼之影,故神秘鬢角指蟬。

高捷:提到蟬實際上是壹種自我隱喻。

公元前678年,剛剛被提升為朝廷大臣的羅賓國王,因為耿介不順從黃武而遭到誹謗,被抓進了監獄。與無憂無慮、遊手好閑的余士南不同,身陷生死未蔔的監獄的羅透過冰冷的鐵欄,看到蒼勁扭曲的古槐,聽到鐐銬的敲擊聲,聞到黴爛惡臭的惡臭,想到困難重重、人才不期而遇、生死未蔔的淒涼世界。很難想象,這個落魄的男人,是壹個唱大雁的七歲詩仙!明明是“玉壺中的壹塊冰”,是“為聖王朝除害之事”,卻落得如此下場!

秋風,蟬鳴,撥動我的心弦讓我失望。蟬體如墨,我鬢成雙,堪比歲月,斷不了。翅膀再華麗,也抵擋不了暴雨的沖擊,喊聲再大,也穿透不了颶風屏障。心如明月,誣雲;心如磐石,疑有洪水;心如玉蟬,秋風吉祥。百家爭鳴,恨不能斬心!壹片赤誠,君主不可惜!誰能理解我?恐怕只有秋蟬,它也陷入了困境,卻有著光明的未來!

這首詩還有壹個小序,堪稱蟬的好頌:

禁墻西是事法堂,有幾棵古槐樹。生意雖知,與尹忠文古樹同;而聽案,也就是周的甘棠,每天傍晚太陽低照的時候,都要抽壹口氣,做壹個深呼吸,嘗壹嘗,是不是說明人心不同時,也會憂傷地聽蟲鳴呢?呵呵,聲聲動人,德行如聖人。因此,清潔他的身體也是紳士的高尚行為;蛻其皮,有仙都之氣。到時候跟著陰陽數走;要換個節日,利用機會回顧西藏。睜開眼睛,不要被道迷惑;有翼薄,易真而不俗。唱樹的清風,韻縱;飲高秋之露,清朗可畏。仆人不易迷失方向,時間回報他。不要難過卻又自怨自艾,先婉拒再抖落。當我聽到流動的聲音時,我意識到我已經被平反了;看到螳螂的影子,我害怕危機。詩歌是由感情組成的,感情交朋友。平常心應物隨,哀其羽弱;遣人知,憐玉笙寂寞。不是筆墨,而是擔心和擔憂。

這篇序言大概是說:我在監獄裏候審。監獄外面有幾棵老槐樹。每到黃昏,蟬鳴間作,斷斷續續,隱隱約約。聽著這只虛弱而悲傷的蟬,我不禁想到,即使是草蟲,在生活失意時也會發出悲傷的聲音。這蟬是動人的,但想想蟬的人品,如聖賢君子。它像君子壹樣高貴自持,自給自足;蛻殼時,似仙羽,姿態輕盈神秘。它隨緣,韜光養晦,韜光養晦,準備充分。它不會對這個世界視而不見,也不會因為自己弱小而叛逃媚俗。它永遠保持壹顆赤子之心。它像壹個仙女,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高大的樹枝間,喝著清澈的露珠,沐浴在微風中,讓人心馳神往,肅然起敬。啊!在這個艱難和沮喪的時刻,我有很多想法。我知道翻身難,平反難,又覺得不幸將至,所以在未老之前就抑郁衰老。我的焦慮,我的悲傷,我的孤獨,也許只有這瑟瑟秋風中的蟬才能體會到。它是我的知己!我願意向它傾吐心聲,鼓勵妳,克服困難。

羅(約638-684),梧州義烏人,初唐著名詩人。他與、楊炯、陸並稱為“初唐四傑”,是創作詩歌最多的詩人。他的名字和表意來自於《易經》中的占蔔:“望國之光,以客為王。”他出身貧寒,七歲成為詩人,被譽為神童。早年,他窮困潦倒,在賭博中四處遊蕩,後來成為李家族的壹員。他曾在西域參軍,遊歷四川。他當過皇家官員,因偷竊罪入獄。在他的詩中,他訴說了自己的委屈。出獄後不滿在臨海當縣長。宗瑞統治時期(684年),徐敬業著手拉攏武則天,武則天是其家族成員,在軍中著書立說。當他獻身失敗時,羅賓不知去向,或被殺,或絕望,甚至在靈隱寺出家。他的生活相當離奇,接近戰略家的生活。

他尤其擅長七言律詩,《帝京篇》是初唐不可多得的小說,在當時被引為絕唱。他文武雙全,長期鎮守邊城,留下了許多邊塞詩,如“鳳凰暮迷新月,新瓜照秋色。”竈火穿軍墻,煙在樓上。“他壹生忠於李唐,所以強烈反對武侯登基。徐敬業養兵時,寫下了著名的《壹代徐敬業傳天下》。這篇短文是嚴肅的,起帶頭作用的。把武則天推上被告席,列舉她的罪行。向全世界宣告,* * *帶著他,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據《新唐書》記載,武則天初讀此文時,還在談笑風生。當她讀到“壹把土未幹,六尺孤托”這句話時,驚訝地問是誰寫的,感嘆道:“連宰相都沒有這種才能!“可以看出,這場運動是強大的。唐中宗復辟後,他發函收集羅的詩,得到數百首。羅賓國王終於可以名揚天下了。

如果蟬是虞世南的化身,是虞世南的代言人,那麽蟬就是羅賓國王的心腹。王洛賓和秋蟬“我們都不快樂——直到天荒地老”。余士南把自己想象成壹只高貴的蟬,發出的是清脆的蟬鳴。羅賓國王與蟬交談,並把它視為唯壹的聽眾,就像後世的廣大讀者壹樣。排除境遇與時空的差距,《蟬》代表了兩位詩人高尚自足、堅韌不拔、豐富不屈的積極心態,被永遠印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遙相呼應的兩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