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貞觀君臣學士首先對唐代詩歌進行了修正和改進,倡導了中和雅正的文學,改變了六朝的文風,使詩歌創作走向了雅俗共賞的道路。
可惜上層貴族的創作,多是以服務和響應體制為前提,唱贊歌,在宴席上唱歌,享受自己的氣質。這次改革本質上只是宮廷文學的壹次內部調整,其意義在於為唐詩創作掃清道路。
以初唐四傑為代表的蘇晗詩人的崛起,確實給唐詩創作帶來了生機。
他們對唐詩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他們與反對上官儀等人的文風壹起,試圖突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客觀上形成了與“上官體”對立的局面,呈現出齊梁詩歌改良的新局面。
四大家的詩與擅長寫應作或入朝詩的官員的詩的區別,即文風是否纖巧,與其內容的根本差異有關。
上官式局限於描寫大臣生活的狹小圈子,只描寫寺廟園林的景色,用空洞的文字贊美皇帝和皇室。內容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這是它的毒所在。
但四大絕唱的題材範圍相當廣泛,表現深度和感情也比較親民。
雖然他們無法避免封建文人的命運,但他們還是忍不住拜倒在皇帝的膝下。但與壹般的宮廷文人不同,他們進入仕途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個人物質福利和享受。他們渴望建功立業,他們沒有依靠文人來仰慕別人,而是有著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這種復雜性也決定了他們詩歌內容的特殊狀態。
明代魯世勇《詩境通論》評論:“高華,楊炯豐富,趙近青棗,譚易,子安最出?轉到初唐,六朝時代輝煌。
所謂“六朝金彩”,是指他們的詩歌仍然具有六朝宮廷詩的絢麗色彩,但宮廷詩的風格畢竟不是他們詩歌的主導傾向,他們文化生命的價值在於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正如宮廷詩的風格在陸、羅手中壹樣,從五律到王、楊的時代,從臺閣到江山、”。
”(2)四傑重視抒發* * *胸襟和不平之氣,面向市場,寫出個人的人生感受,也寫出滄桑的情懷,思考人生的哲理。
在他們的仕途中,都有過坎坷,背井離鄉,拋下親人遠行,走遍各州州府,匯聚京都,結交天下豪傑,渴望當官顯貴,然後參加科舉,成為家眷,出仕,甚至參軍。
梁實秋有雲:“年少成名,命運多坎坷。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接觸到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生活視野,激發了廣泛的創作。
同時,也促使他們將詩歌從狹小的宮廷轉移到廣闊的市井,從狹窄的亭子轉移到廣闊的山川邊陲,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使詩歌擺脫了唱龍助興的虛假設定,面向廣闊的時代生活,以現實的生命情懷恢復了詩歌中清醒嚴肅的自我,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壹種新氣象的詩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