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
原文:
著名總理的廟宇在哪裏,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深深的松樹林裏。
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
第三個召喚加重了他的國家事務,他給了兩代人他的真心。(經常煩人:經常)
但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從那以後英雄們就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
2.翻譯和註釋
武侯諸葛亮祠堂在哪裏找?在成都郊外茂密的柏樹林裏。綠草倒映在臺階上,應露出春色,樹上的黃鸝透過枝頭婉轉歌唱。認定天下先人三訪茅廬,輔佐兩朝開國,忠義從業。可惜魏還沒開始攻魏就死在了軍中,經常讓歷代英雄淚流滿面!
3.筆記
⑴蜀相:三國時蜀漢的宰相,指諸葛亮(孔明)。題目下面有壹段註釋:諸葛亮廟在昭烈廟的西邊。
⑵丞相祠:即諸葛武侯祠,最早建於成、晉、。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稱。柏樹(bǐ i)森森:柏樹茂盛茂密。
(4)以春草染臺階,黃鸝空好(H m 40):這兩句描寫寺內景色。杜甫非常看重諸葛亮。他不是來這裏欣賞美景的,但“自我”和“空虛”這兩個字是深情的。意思是綠草映階,卻是春色;黃鸝離了葉,只是空空的發出好聽的聲音。他沒有享受和聆聽的意圖。因為他崇拜的人已經看不到了。空:白色。
5.勤顧天下:指劉備顧茅廬統壹天下,向諸葛亮求教。這是對對策中表現出的天才遠見的壹種褒獎。頻繁的煩還是“頻繁”,很多次。
[6]兩朝開篇: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創帝業,後輔佐劉禪。朝代:劉備、劉禪父子。打開:創建。經濟:救命。
(7)但還沒等他征服,他就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衣上哭泣(j: n):他還沒得到最後的勝利就死了,這常常讓後世的英雄們落淚。指的是諸葛亮多次遠征攻打魏國,都沒有取得勝利。蜀建興十二年(234)卒於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開始:出兵。
欣賞
這首七律《書香》表達了人們對諸葛亮智德的崇敬和功業未成的心情。全詩集情、景、議於壹爐,既評論歷史,又蘊含現實。是歷代歌頌諸葛亮的詩詞中的絕唱。
古典詩詞中,常以問答開句,突出感情的跌宕起伏。這首詩的第壹句對聯也是如此。“著名總理的廟在哪裏?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松樹林裏。”壹問壹答,從壹開始就形成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涵蓋了整篇文章。最後壹句“丞相祠堂”切中要害,有親切恭敬之意。“從哪裏找”,問而不疑,強化語言潛能,而不是從哪裏找。歷史上諸葛亮深受人民喜愛,特別是在四川成都,那裏供奉他的寺廟很容易找到。“洵”字之美,在於它刻畫了詩人執著追求聖賢的情懷和虔誠創作的長思。下壹句“在絲城附近的壹片深松林裏”,指出詩人是向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致敬的。這裏的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壹種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壽命很長,壹年四季永不枯萎,高大挺拔,具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寺廟的觀賞樹。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壹幕,表現出柏樹雄偉、蔥郁、蒼勁、古樸的形象特征,使人想起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下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艾草春草,蔓延在石階下,映出壹片綠色;只有黃鸝在森林的樹葉間穿行,發出清晰的叫聲。
第二副對聯“春草染階,鳥鳴葉下”色彩鮮明,音韻清晰,幽靜自然,將武侯祠的春景表現得無限美好。然而,大自然的春天來了,但振興祖國的希望卻很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可避免地有壹種悲涼的感覺,所以據說是“春色”和“空而好音”“自我”和“空虛”的互文性描繪了壹種靜而不動的環境。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感情滲透到客觀景物中,在景物中做買賣,從景物的描寫中傳達自己內心的悲傷,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通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更加光輝。
"第三次召喚使他肩負國家大事,他把真心交給了兩代人."第三部分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壹生。最後壹句寫之前,劉備參觀了草堂,諸葛亮采取對策,指出諸葛亮能夠預見到當時魏蜀吳的政局,為劉備統壹全國制定了壹套政策,可見劉備是濟世的大才。後壹句寫的是山,諸葛亮協助劉備創造了蜀漢,幫助了劉禪,贊揚了他對國家的奉獻。兩句話,十四個字,把人們帶到了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了壹個忠君愛國、濟世濟危的聖人形象。對今天的懷念。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這讓詩人憂心忡忡。他渴望有忠臣聖賢輔佐國家,整頓幹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壹。正是這種對國家的關懷,凝結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在這個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了他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壹對“還沒來得及征服就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衣上哭泣”,哀嘆諸葛亮病逝時在軍隊中失敗的歷史不幸。諸葛亮欲死之誌的悲劇結局,無疑是壹首生命的贊歌。他用行動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進壹步升華了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產生了讓人奮發向上的力量。
這首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向丞相祠堂致敬,從景物描寫中反映現實,流露出詩人的憂國憂民;後四句贊美總理的才華,緬懷來自歷史追憶的先賢,包含著對祖國命運的諸多期許和憧憬。全詩寓意深刻,寄托深刻,產生了深沈悲涼的意境。總之,這個七定律話語很簡單,但是容量很大,概括程度很高。短短56個字,講述了諸葛亮的壹生,向讀者展示了壹個不朽的諸葛亮。後人的愛國者和普通讀者在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當我讀到“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衣上哭泣”這句話時,我忍不住哭了。
在藝術表現上,問題自答,事實白描,情景交融,敘述與討論相結合,結構渾然壹體,層次激蕩,有壹種煉字切句、聲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令人吟嘆,回味無窮。杜甫的詩被稱為“沈郁頓挫”,書香就是典型代表。
這首詩通過參觀歷史遺跡,表達了對諸葛亮傑出才能和對國家忠誠的贊美,以及對他在開門紅之前就去世的遺憾。
4.《書香》據邱註,作於公元760年春(上元元年),杜甫初抵成都。759年(唐肅宗甘源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在周琴、銅鼓(今甘肅成縣)四年的漂泊生活,在友人的支持下,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成都曾是蜀漢都城,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公元760年春(唐肅宗上元元年),他遊覽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詩。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的宰相,這首名為“蜀相”的詩是寫諸葛亮的。杜甫雖然懷揣著“為君子,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書香》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眼看國家危在旦夕,百姓滿目瘡痍,他們沒有辦法報效國家。所以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是無限敬仰和尊敬的。
5.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美輪美奐,人稱少陵夜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和李白壹起被稱為“杜麗”,為了區別於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即“小杜麗”,杜甫和李白也被稱為“大杜麗”。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詩約65,438+0,400首被保存下來,詩歌技巧精湛,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德高望重,影響深遠。759-766年居成都,後人以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