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米倫都講過。
——周訓初先生學術研究述評
莫礪鋒
壹個
現代學術的壹大特點是分工越來越細。學者的隊伍越來越大,學術成果的積累越來越豐富,以至於學者只能在壹個狹窄的領域集中精耕細作,取得更好的成果。不說別的,光是閱讀妳所在領域每年發表的所有研究論文,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種情況下,就算想也很難實施。但從本質上來說,學術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史研究,需要寬廣的知識結構和寬廣的學術視野。否則,即使在狹窄的領域,也很難做到真正的專業化。這些道理大家都懂,都希望達到既廣博又專精的境界。但是,其實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學者是相當少的,周訓初先生就是其中之壹。
2000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訓初文集》七卷,包括以下16部作品:《九歌新考》、《韓非子、韓非劄記》、《張芝文人傳》、《文心雕龍解析》、《中國文學批評史略》、《文學史》。後來,周先生還出版了《李白傳》、《余震集》等書。此外,周先生在文獻整理和工具書編纂方面也頗有建樹,限於篇幅,未能收入《文選》。其中有周先生組織學術同仁集體編纂的《唐詩大辭典》、《唐人軼事集》等受到學術界廣泛贊譽的大型工具書,以及1600萬字的大型古籍整理《元規》的校訂工作。雖然這幾本書已經膾炙人口,但整本書從開頭到整個稿的審定,都滲透了周先生的心血。至於周先生獨編的其他書籍,都是學術價值較高的研究專著,如《唐玉麟校勘證》,被譽為當之無愧的好書(用趙守彥先生的話說)。看以上標題,可以看出周先生的學術範圍非常廣泛。從時間上看,從先秦、魏晉南北朝、隋唐到近代;從學科來看,涉及文字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如果再細分,則包括楚辭、齋藤優子、譜諜、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學術史等分支。卞先生稱贊周先生“專業與溝通的結合,獨樹壹幟,難能可貴”,並非空談。
那麽,周訓初先生是如何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的呢?他是不是得到了特別優越的學習條件?不完全是。和當代大多數學者壹樣,周先生的學術之路頗為坎坷。1954畢業於南京大學,分配到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工作。1956年底回母校讀副博士,畢業前留校任教。從此政治運動越來越高,大學校園和整個社會壹樣嘈雜動蕩。等到80年代教育界和學術界基本恢復正常的時候,周先生已經50多歲了。周先生在《無為集》序中回憶說:“前半生任人擺布,壹生耗在各種‘革命’行動中。”可以說是慷慨了。即使進入新時期,周先生也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學術研究。歷任南京大學古典文學研究所所長、南大研究生院副院長等多項社會兼職。他不僅忙於教書育人,還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科建設和社會工作上。可以說,周先生沒有得到命運的特別眷顧,所以成為專家、專家學者,完全是他不懈努力的結果。
周訓初先生性格沈穩安靜,做事方式細致透徹。在南京大學讀書時,師從胡小石、羅根澤、陳忠範、王必江、方光燾、張士祿等著名學者,在考據訓詁學(包括甲骨文、碑文)、目錄學、文學史、文藝學等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學術基礎。周先生後期的學術研究,由於客觀條件的變化,常常是斷斷續續的,常常是被動地改變研究方向。但早期打下的紮實基礎,使他能夠達到兩端,從而不斷寫出高水平的作品。比如他在大學的時候,曾經聽過楚辭著名詩人胡小石先生的壹次講座,又給研究生聽了壹遍這壹課,對楚辭中涉及的先秦神話有了壹些想法。但是研究生還沒畢業,系裏卻讓他退學,馬上承擔文學批評史的課程。當時大學裏的老師和學生都不敢碰“白路”的邊緣,回避學術寫作。但考慮到自己即將轉向威權主義批評史,周先生還是抽空寫了《九歌新考》這本書。這本書是周先生的第壹部學術專著,寫了二十多年後才出版。但它不僅夷平了亭子,考察了鏡的起源,而且在論證《九歌》中提到的神靈方面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說明周先生的著述從壹開始就有很高的起點。又如,文革期間,許多學者被迫參加對所謂“法家著作”的註釋和批判。當時出版了很多書,但時過境遷,沒有多少書成為有學術價值的作品。當時,周先生參與了南京大學承擔的《韓非子新註》的編撰工作。然而,他把這個好玩的政治任務變成了壹個嚴肅的學術活動。他不僅借機熟悉《韓非子》,而且廣泛涉獵先秦諸子,深入思考《韓非子》中的壹些問題,從而撰寫了《韓非子註》。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奉獻精神,使周先生在與常人相同的境遇下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從而脫穎而出,成為古代文史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
二
紮實的基本功和勤奮的學術精神是壹個優秀學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在古代文史領域,名師之下出身、勤奮好學的學者並不少見,但像周訓初先生這樣能在各個研究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者卻少之又少。原因是什麽?我想其中的奧妙,只能從周先生的學術研究本身去尋找。
周先生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對清代甘家學派以來的學術淵源有著深入的了解,深知各學派的異同與不足。宋代黃庭堅稱贊“讀書如於治水,知天下之絡”(《答書》),周先生對學術淵源的掌握也有此特點。周先生曾經給南京大學的研究生教過壹門叫《現代學者研究方法研究》的課。他從現代學者中選取了王國維、陳的幾部代表性著作作為教材,詳細深入地分析了他們的方法論特點,為學生指明了學習之路。他還撰寫文章,總結分析黃侃、、陳寅恪、、羅根澤、程等人的學術特點。周先生後來將這些講座和文章整理成《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壹書,在1993出版,受到熱烈歡迎,被許多兄弟高校采用為研究生教材。其實,周先生對學術淵源的了解和掌握,並不僅限於這本書。周先生平日與我們聊天時,常常興致勃勃地聊起近代學者的趣聞軼事,對苗、沈、陳、李瑞卿等人都了如指掌。然而,周先生的方法論並不僅限於此。他也非常熟悉西方思想對現代學習的影響。他曾寫過壹本書《西學東漸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來分析。他還非常關註當代海外漢學的進展,與多位國外著名漢學家保持密切聯系。正因為如此,周老師在方法論上可以向很多老師學習,從而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學術道路。
周先生認為熟讀基本經典是學術研究的必要前提。經常聽他說某某學長真的很熟悉壹本書。其實他自己也讀過很多基礎名著,對自己研究領域的基礎文獻也差不多掌握了。當然,任何人能讀的書總是有限的,更不可能像周先生這樣研究領域廣泛的學者窮盡所有相關文獻。於是周先生采用了前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從書目入手。他在撰寫第壹部專著《九歌新考》之前,就按照宗饒《楚辭錄》所附的《楚辭書目》,對九歌研究的學術地位進行了透徹的把握。他在從事《韓非子》研究時,也查閱了許多相關書目,對《韓非子》的版本源流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並撰寫了《韓非子版本》壹文,進而開始研究其文本。周先生還親自寫了書目。比如1990出版的《唐詩大詞典》有壹個附錄,唐詩文獻綜述,是主編周先生親自寫的。唐詩文獻浩如煙海,但在這五萬字的提要中,周先生對這些文獻介紹得非常全面,分為選本、史傳、小說、譜諜、墓誌、壁錄、鄧克己、書目、詩談、藝文、地理、政典、道書等13類,不僅論述了每壹類文獻的性質、背景、解釋,這壹總結對唐詩研究者,尤其是初學唐詩者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也是周先生把它從《唐詩大辭典》中拿出來,做成壹篇獨立文章的原因。但目錄學的學術意義絕不僅限於提供書目,它還有更大的學術意義,即“辨章學,考鏡本原”(章學誠語),周先生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目錄學的。周先生在《唐代筆記小說考證後記》中敘述了自己的心得:“我的研究方法是從目錄學入手,將唐代筆記小說置於學術史的洪流中,再放在唐代文化的語境中加以考察,結合政治、歷史、宗教等因素,探討其與其他文學門類的關系和影響。”的確,如果不從目錄學入手,不深入了解目錄學的深層學術意義,很難有如此廣闊的學術視野,對學術淵源有如此清晰的把握。
周先生的學術研究是多層次的。他雖然思辨能力很強,但從不輕視文獻研究、闡釋等基礎性工作,把文獻整理作為學術研究的第壹步。他寫的《文獻學與綜合研究》論述了文獻整理的重要性:“壹個專業的古代文獻研究者,應該對這方面有更多的了解,才能熟練而恰當地處理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深厚文字學基礎的人,才有可能掌握和使用最恰當、最可靠的材料進行研究,從而得出可信的結論。”在這方面,周先生的《唐玉麟校證》算是壹個典範性的成就。《湯玉林》雖是宋代詩人王澍的筆記,但其材料多取自唐代作品,是研究唐代文史不可或缺的筆記。《湯玉林原序》雖有50種引用書目,但正文中並未註明出處,加之編纂和流傳中的種種混亂和遺失,使得該書出處不明,真假難辨,文中錯誤層出不窮,使用起來十分不便。周先生評價《湯玉林》說:“第壹,這是壹本很好的書,資料很有價值。研究唐代文史的人,壹定要以此為參考。第二,這是壹本很糟糕的書,太亂了。讀不完很難。”可謂壹針見血。在這種情況下,周先生接受了中華書局安排的任務。他真的是明知山有虎,還是傾向於上山,生動地體現了周先生不計名利,為學術界多做貢獻的精神。周先生花了很大力氣去整理,對外人來說真的很難做到人道。起初,他對湯玉林的文字進行了整理,不僅收集了該書的各種版本,還使用了大量的通集、專集、類書、筆記等旁證材料進行比較,從而整理出了較為可信的文本。他於是追根溯源,盡可能地找出每篇文章的出處,與後世曾引用過這篇文章的原書或類似書籍進行異同比較,整理出20多篇佚文。他還解釋了書中難懂的唐成語、雙關語和晦澀的典故,幫助讀者理解原文。他還撰寫了被引圖書的摘要,編制了被引圖書索引和名稱索引。經過幾年的努力,壹份版本可靠、出處清晰、釋義準確的《湯玉麟校證》出現在學者們的案頭。這本書得到了著名學者趙守彥、程毅中、王國良等人的高度評價,甚至美國的《中國文學》雜誌也作了短評給予好評(第11號),果然名不虛傳。周先生親自為該書撰寫了《唐代筆記小說整理的認識》壹文,既說明了自己的艱辛,也為以後的古籍整理研究指明了正確的方法和態度。
周先生編纂的古籍大都達到了較高的學術水平。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湯潮文選劄記》,就是周先生在日本講學時臨摹的,經過多次訪問才最終編纂完成。周先生還為這本書寫了很長的序言,介紹這本書的故事和特點。徐壹民先生稱贊此書為“新選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可證其學術價值之高。再比如周先生主編的《唐傳奇》。雖然其原創性是模仿《宋人誌》,但無論從體例的完善、編輯的細致、資料的豐富、出處的準確來看,都是壹本詳實可靠的工具書。2006年鳳凰出版社出版的《書屋元規(修訂版)》是周訓初先生領導的壹次大型古籍整理工作。《書屋袁貴》卷帙浩繁,原文未標註,整理修訂難度很大。周先生對該書的修訂制定了嚴格、詳細、可行的規定,並在實際修訂工作中對參與人員給予了悉心指導,傾註了大量心血。經過十年的努力,該書終於出版,並獲得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成為大型古籍整理工作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優秀成果。可以說,周先生在目錄學、古籍整理、工具書編纂等方面的工作,不僅為其整個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而且取得了很高的學術價值,是周先生對學術領域的無私奉獻。
三
周先生學術研究更值得稱道的優點是既能博采眾長,又能兼收並蓄。前者主要體現在他對不同學科、不同時代的融會貫通的能力。後者主要體現在他的研究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證研究,每壹本書每壹篇文章都可以落實。這兩點可以用“以大局為重,以細節為筆”來概括。
周先生學術視野開闊,其研究打破了當今學術界習慣的壹些界限,將不同學科、不同時期的研究對象放在壹起進行統壹觀察,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現在的學者往往把研究工作的重點放在某壹個時期,或者某壹種風格,甚至某壹個作家,某壹部作品上。然而,我們很難說出周先生研究的是哪壹個時期或哪壹種文體,更談不上他專門研究的是哪壹位作家甚至哪壹部書。從時間上看,周先生至少是先秦、漢魏六朝、隋唐、清代及近代的文學史或學術史研究專家。從文體上講,周先生至少是楚辭、諸子、古文、詩歌、筆記小說等方面的專家。不用說,他的研究其實橫跨文史,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涉及到神話學、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而且他往往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更好地解決問題。漢人王充說:“通曉古今者,為專家。”論溝通的重要性,我說:“海納百川,故名大。”?我的妻子有壹百個單詞,她仍然像海懷。”(《論衡別通》)通這個詞有兩個學術含義。壹是指知識面廣。《易·凝聚》中說,“萬物組成而不遺,以晝夜之道而知。”孔對說,“話說他們熟悉隱居之道,但他們什麽都不知道。“二是指熟悉事物變化的方式。《易經》中說:“知之極數謂之業,變之謂之事。”孔對說,“情況極其糟糕。如果妳想讓它們開放,妳應該意識到它們的變化,但這也是可行的。“正是因為周先生學術研究中貫穿的這種“通”的精神,才能達到古為今用的境界,才能深刻把握古今學術的源流與演變。
周先生的學術研究有兩個明顯的表現。第壹,他的學術研究範圍非常廣泛,上面已經有所涉及,這裏不再贅述。第二,他的學術研究往往體現了洪通的眼光,不僅視野開闊,而且脈絡清晰,真正前後壹致。在周先生的心目中,文學史和學術史都是壹個整體,他對二者有著全面的把握。比如他的《中國文學批評簡史》壹書,用20多萬字的篇幅展示了中國三千年的文學批評史,大概是同類作品中最簡潔的。該書出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歡迎。它不僅在中國被多次印刷,還被翻譯成日文和韓文。它被國內外許多大學作為教材采用。除了簡單明了之外,其內在“壹致”的清晰脈絡顯然是最重要的原因。範姜先生和王永浩先生對這本書的評價是:“疏而不遺,儉而不缺,這樣才能鹽出雜草,出精華。”這不是虛名。哪怕是單篇專著,周先生也常常能小題大做,顯示出他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對其脈絡的整體把握。例如,以下兩種類型的論文:
第壹類是論述對象本身,即貫穿不同時代的性質的論文,如《古今文史觀念的演變——以正史與小說為重點的討論》壹文,全面論述了中國古代筆記小說史料價值觀念的發展演變, 指出古代貶低小說的傳統觀念在現代已逐漸改變,但並未完全扭轉,並提出要進壹步探索正確處理小說材料的方法。 又如高登能賦理論的演變和劉勰創作理論的形成。本文從能賦論在《文心雕龍》解賦中的作用入手,追溯該論在古代文學中各種表述的來源,分析其異同,指出該論在各種典籍和時代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和性質,最後得出結論:劉勰雖引古,此類論文篇幅雖不長,卻貫穿了文學史或學術史的變化意義。如果不是在大局上,是不可能如此戰略位置的。
第二類論文的對象是具體問題,但在周先生的著作中,也做到了,貫通古今。比如《從唐代第壹首七言律詩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壹文,就涉及到壹個比較小的問題,就是前人關於唐代哪首詩是最好的七言律詩的爭論。然而,周先生並沒有像他的前輩們那樣孤立地評價這些作品。而是考察了不同時代各派的觀點,進壹步指出各派的觀點都與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它們典型地反映了唐宋明清四個時代不同的文學觀念。這樣,本文不僅為唐代“七律第壹”的長期爭議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也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審視唐宋以來文學觀念演變的獨特視角。類似的還有《郭璞詩為金鐘行第壹論解析》、《杜甫身後盡毀而無譽》等文章。應該說,在第二類論文中體現壹般性知識比第壹類更難,因為研究者在關註這類課題時,往往會受到其研究對象微觀性質的束縛,從而影響其結論的準確性。如果長期如此,也會讓研究者陷入瑣碎狹隘的境地而無法自拔。
那麽,學術研究追求傳播境界的目的是什麽呢?周老師對此有非常明確的回答。他以《多面手達其知,言其意》為題,解釋了壹篇關於陳寅恪《論韓愈》的文章,並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說:“事物之間的聯系充滿了辯證關系。有些事情看似完全不相關,甚至互相排斥,但如果我們仔細考察,還是可以發現它們是有內在聯系的。人在觀察事物時,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就只能跟風,做壹些低層次的討論;但如果能挖掘出事物之間潛在的深層聯系,並深入闡釋,最終獲得大家的認可,這種寫法可能會被認為是原創。顯然,我們應該努力改進我們的教育,培養敏銳的感知和觀察能力,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成就。”這段話非常精彩。所謂“挖掘出事物之間潛在的深層聯系”,就是深入事物的本質,因為世界上的壹切事物都是內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即使有些事物以孤立的狀態出現,也只是表象而非本質,這是我們所生活的宇宙的根本性質。正因為如此,深刻的研究必然會關註事物之間的關系(包括* * *時間關系和歷時關系),而不僅僅滿足於對單壹事物的孤立考察。周先生的學術研究是這壹學術思想的生動體現。
四
周先生的學術研究帶有濃厚的樸學色彩,但他並不嚴格遵守清代乾嘉學派考據訓詁的藩籬。程毅中先生為《周訓初文集》撰寫的書評,題為《尋找新樸學的發展之路》,可謂壹次探索。樸學,本義是指壹種單純的學問,所以清朝用它來指強調考據、訓詁的經學派。周先生推崇甘家學派的學術成就,但更感興趣的是以王國維、陳寅恪為代表的現代學術傳統。他說:“近百年來,中國學術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學者,如王國維、陳寅恪等。他們壹方面繼承了清代樸學的優良傳統,另壹方面又接受了西方學者新的研究方法。他們的成就必須繼承。”周先生本人的學術研究也有同樣的特點。程毅中先生評價說“文字學和綜合研究體現了壹種具有樸素精神的研究方法,可謂開辟了壹條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史研究之路。”當然,這種“新學”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在周先生的學術研究中也體現在許多方面。壹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是空話而是旨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證精神。
學術研究的真正意義是什麽?寫書和作文的目的是什麽?在周老師看來,讀書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解決問題。周先生對那種漫無邊際的陳詞濫調很不滿意。他自己的論文,無論長短,都是針對壹個具體問題,能夠得到切實可行的答案。當然,這個回答壹定要有創新,哪怕之前沒發過。《周先生文集》中有不少文章的選題很新,如《魏三世立基解析》、《劉勰兩夢》、《文選》印章考辨等。曹操,曹丕,曹操“三代立基”,即出身貧寒的女子立為後妃。這種現象早在《三國誌·裴註》中就有提及。但人們壹般只把它看成是曹石的不雅之舉,看成是“多余閹割、醜惡傳承”的家族,而不去深究其本質。周先生通過細致的分析指出,曹氏此舉既包含了防止後人幹預政治的政治目的,也意味著對傳統道德觀念的拋棄。曹氏的這種家風,對建安文學產生了“豪爽豁達,有能力”的深刻影響。在《文心雕龍序》中,劉勰談到了他早年的兩個夢想,壹個是登彩雲,壹個是隨孔子南征。這兩個夢有什麽意義?為什麽劉勰要把它們寫在書中?周先生對此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考察了當時文人經常夢見五顏六色的東西的現象和當時盛行的占夢風,從而指出了劉勰以持夢為標誌的意圖,劉勰兩夢的意義也就清楚了。這些文章從選題角度到切入角度都有獨特的創新意義,讀來令人耳目壹新。
如果說以上論文的* * *性質是題目新穎、狹窄,所以容易產生新的,那麽我們再來看看周老師更有野心的文章。《梁代三家文論概論》是周先生在“文革”前寫的壹篇重要論文。本文將梁代文論分為舊派、新派和折衷派,詳細論述了各派的特點及其差異,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梁代文論,理清其內在脈絡。這篇文章更早流傳海外,被臺灣省學者譽為“尋其所獲,得其所許,謂之好制。”《韓愈的永貞行及其與劉禹錫的友誼》壹文,是前人壹直爭論的老話題。但本文不僅將韓與劉的關系放在中唐的政治文化背景下進行宏觀考察,而且結合他們的性格等諸多具體因素進行微觀分析,得出了較為新穎、公允的結論,很有說服力。《敘唐全詩》壹文深入探討了《全唐詩》的來龍去脈,詳細論述了揚州詩局繼紀《全唐詩》和胡振亨《唐音通錢》之後迅速編撰《全唐詩》的奧秘,對學術界正確評價《全唐詩》和厘清其自身脈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篇文章發表後,學術界非常重視,傅玄言先生認為這是“壹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此外,《元和文壇新風尚》、《北宋文壇派系與理論之爭》等文章也具有由後及新的變精特點。至於他的著作,如《科技發展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對劉勰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說的回顧》、《宋人對前代文化的發揚光大》等,體現了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銳利的眼光,對拓寬學術領域的意義更大,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周先生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學術經歷:“在學術研究中,要以‘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為第壹要務。如果只是完全照搬前人的壹些觀點,或者綜合許多別人的觀點,或者在前人的結論上多加幾條材料,那創新有什麽意義呢?”(《登高自然》)並說:“文要有獨創性,學術要力求突破。這是從內心流出的精液,可以激發妳對夢的感受。“如果妳讀過周先生所有的作品,妳會覺得這真的是壹個成功學者的肺腑之言。這些話雖然說得相當平淡,但其實已經提出了壹個相當崇高的學術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周先生的這番話也可以看作是壹位學術前輩對後來者傳授經驗的壹次談話,很有啟發意義。
周訓初先生雖年近八十,但朝氣蓬勃,學而不厭。他仍然像以前壹樣勤奮地學習和研究。周訓初文集出版後,他精心挑選的《李白研究》壹書已經出版。本書序言對近百年來的李白研究做了全面的總結,選文受到了國內外李白研究界的高度重視。摘要:《李白傳》作為中國思想家傳記之壹,凝聚了周先生多年研究李白的經驗,在李白家世、生活行為、思想傾向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堪稱李白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薛天威先生認為:“由於基礎史料的限制,李白的實證研究很少取得有效進展。本書可以另辟蹊徑,揭示李白獨特思想形成的深層背景,為解讀李白提供新的視角和觀點。”在周老師指導下的馬來西亞留學生於博士將老師的教導整理成書,書中記錄了周老師在循循善誘的教學過程中發表的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學術見解。周訓初先生仍堅持寫作,其學術論文不斷出現在《文學遺產》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由他主持的《全唐五代詩》和《宋人故事集》的改寫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只有勤奮不懈的耕耘者才能保持學術的青春,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精神在周先生的學術活動中熠熠生輝。
【周訓初八十壽辰紀念文集,莫礪鋒主編,中華書局,2008年4月,第569-5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