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冰社活動的盛京官員孫雲也寫了許多詠盛京的詩。孫雲是江蘇常熟人。他從小就很聰明。他十五歲就有了文名,就像順治哥哥狀元孫承恩壹樣。然而不幸的是,他在順治十四年被拖入順天府鄉試案,被朝廷流放到盛京。到了盛京後,他與文人和官員的關系非常密切,接觸很多,尤其是書信。信去逝後,他親自前往千山雙峰寺的剩僧塔前憑吊,並寫下《祭剩僧塔》:“曹溪河無聲,東流壹去不復返。壹瓢輕萬裏,孤塔重千山。庭院迎客寒花,深月收。禪心在哪裏?”表達了他對朋友唐珂的深切懷念。
流亡23年後,孫雲在朋友的幫助下回到了家鄉江蘇常熟。他壹生坎坷,留下了《沈》、《入關草》、《憶幽草》、《歸》、《懷戀》等五種詩作,後人編著了《甘蔗庵集》(即《孫先生詩選》),其中有相當壹部分描寫了盛京風光,最著名的是寫於常熟的《遼東雜記二十首》。《沈陽》是這樣寫的:
金城勝於嘉禾洞,流泉繞舊宮。
沙琪有30萬人,秋來在雁鳴之中。
全詩概括了詩人被關押23年的沈陽。從鳥瞰的角度,寫的是金鑄成的沈陽為遼東第壹,山川護城河繞過京師舊宮,在關東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居住著三十萬人,每當秋雁南飛,都帶來我的思念和問候。這首詩充滿了對這片讓他備受煎熬的土地的懷念。
孫雲:臺灣的日落
塔灣兩岸,楊柳青青,是河梁的送別亭。
回家十幾年,夢裏聽鐘聲。
建於遼代沈陽西北的舍利寺(又名回龍觀)寶塔,清崇德六年(1641)由工部重修。那是壹座13層的磚砌寶塔,屋檐密密麻麻,是當時沈陽最高的建築。塔下綠樹環繞,又叫塔灣,也成為當時沈陽的壹道風景。當孫敏回到江南時,他的朋友們向他告別,這使他壹直在夢中,因為這首詩。
詩流暢自然,感情纏綿。首先寫壹下塔灣新開河兩岸搖曳的綠柳,這幾年壹直被視為送別之地。因為《昭明文選》所載的《李與蘇武》詩中,有“與河梁相牽,何去何從?”,所以後人常把河梁作為送別之地。詩人離開這裏回老家已經十幾年了,但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還在夢中聽著佛塔檐上的鐘聲。——這首詩表達了孫雲對流亡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