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白《南京登鳳凰臺》賞析

李白《南京登鳳凰臺》賞析

從南京登上鳳凰臺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曾有鳳凰在鳳凰臺上,鳳去臺空,唯江東還。

武功花鋪設在荒無人煙的小道上,晉朝皇親國戚的數量已經成了饑荒。

山中雲霧繚繞,如藍天,河水壹分為二。

總有壹個漢奸當道,像是遮天蔽日,長安看不到心裏郁悶。

古詩詞導論

《上南京登鳳凰臺》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壹部抒情詩。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上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吟唱嘆息。它將永恒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零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表達深沈的歷史情懷和清醒的現實思考。這首詩神韻高遠,風格悠長,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翻譯/翻譯

鳳凰鳥曾來此消遣,如今已飛走,只剩下這空曠的平臺,伴隨著河水,依然從東方流淌。宏偉的吳王宮殿和數以千計的鮮花和草藥現在已經被埋在荒涼和僻靜的路徑。即使金朝的達官貴人曾經有過輝煌的政績,如今埋在古墳裏,早已化為壹把黃土。我站在舞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座山,依然站在藍天之外。白鷺島把秦淮河分成了兩條水道。天上飄著的雲有時會遮住太陽,讓我看不到長安,不禁很難過。

給…作註解

1,吳宮:三國時期,孫吳在金陵建宮。

2.晉朝:指東晉。南渡之後,也在金陵建立。

3.著裝:指東晉文學家郭璞。現在還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壹個是指當時的富裕家庭。

4.城固丘:晉明帝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壹時奢華,等到唐代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變成了山溝。今天它叫郭普敦,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

5.三山:山的名字。三山街現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建城時,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被圍在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北到南門——聚寶門的路。恰好城東的燕子湖正在修建宮城,於是這三座山就被填進了燕子湖。三山夷平後,在山腳下建了壹條街,取名三山街。

6、半身朝天:形容很遠,看不清楚。

7.二水:壹個是“壹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再向西流入長江,被橫穿而過的白鷺洲分成兩條支流。白鷺島:古代長江中的壹個沙洲,上面有許多白鷺,因此得名。現在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水西門外,現已辟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最大的公園。

8.白鷺島:古代長江的中間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聚集白鷺而得名。

9.雲遮日:比喻邪惡邪惡。比喻我在掌權。浮雲:陸賈《沈芯羽微篇》:“惡臣遮賢,雲猶為日月之障。”

升值/升值

《登南京鳳凰臺論》是唐代律詩中的名篇。前兩句,李白以鳳凰臺傳說開篇,抒發對時空變遷的感受。“曾經在這裏嬉戲的鳳凰,以至於這個地方以它們命名,現在卻拋棄了它,來到了這條荒涼的河邊”是自然、活潑而又流暢的。十四個字雖然用了三個“鳳”字,但壹點也不讓人覺得是重復的,也不存在常見詩詞那種死板生硬的問題。鳳凰臺位於金陵老城區的西南部。據《江南通誌》“鳳凰臺在江寧府城西南角,尚有托比,仍可遊覽。宋元嘉十六年,山中有三鳥,狀如孔雀,聲和,鳥附無數,稱為鳳。從山上出發,叫鳳凰山,叫鳳凰巷。”李白用“鳳凰臺”不是壹般的感情表達,而是有機的。自古以來,鳳凰壹直被認為是吉祥的,它與社會的發展有關:在壹個美麗的時代,鳳凰鳥從天而降,發出天籟之音。所以鳳鳥的出現,大多表現出贊美的意思。但李白在這裏首先指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表達的是繁華易逝而產生的無限情感,繁華卻難以存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了,繁華的六朝也壹去不復返了,留下的只有長江的浩渺和巍峨的鳳凰山。

“武宮小徑草歪,金衣古塵”的三四句話,從“鳳凰去臺”的變化時空出發,繼續探討其啟蒙意義。吳大帝,生了壹個像孫仲謀壹樣的孩子,六朝的迷人人物,以及許多統治者,都被埋在墳墓裏,成為歷史文物。就連雄偉的宮殿也已經荒廢破敗,壹片殘垣斷壁。仙鶴和盛世在歷史上都沒留下什麽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裏面包含了李白獨特的‘歷史遺憾’。那些“笑傲古人,近城得天道”,“功高不賞,日久歸家”的貴士哲人,得到了李白的特別尊重。同時,李白敢於蔑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他鄙視堯舜,嘲笑,與王侯平等交友,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失,除了壹些遺憾,沒有什麽遺憾。然後,當他把歷史的眼光聚焦到那些皇帝身上時,他的鄙視態度就很明顯了。花草茂盛,世界不變,壹切都按規律變化發展。這是歷史,這是時代的興衰。

“三山半落天外,似此白鷺分江島”,接下來的兩句話表明李白並沒有把思想完全沈浸在對歷史的哀悼中,而是把深邃的目光轉向了對自然的感受。三山也是壹個地方,據說在金陵西南的江上。據《丁敬建康誌》“其山郁郁蔥蔥,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三山”。據陸遊《入蜀記》記載:“三山自石、鳳凰臺而見,無中耳,距金陵僅五十余裏。”陸遊所說的“無中生有”,恰恰說明了“三山半落”的若隱若現的情景描寫。尤其是江中間的“白鷺島”,橫跨金陵西長江,實際上是把長江分成了兩半。於是,巨大而廣闊的自然力給人以強大的氣勢和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無限。

李白雖然有著超越世俗的理想願望,但內心壹直關註著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所以在對歷史和自然進行了親切的探訪後,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現實政治。他放眼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看向當時的權力中心,也就是他心中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因為“天堂之光和我之間出現了壹朵雲”,他不得不“從我憂郁的心中隱藏他的城市”。於是乎,雲長,愁無限,誌難酬,愁似壹縷。這裏李白用了陸賈《新語》中“惡官遮賢,日月猶被浮雲遮”的說法,將其置於自己的內懷。他的痛苦,他對疾病和邪惡的憎恨,以及他的“我們將淹沒萬代的悲哀!”似乎很好理解。尤其是“長安不見”壹詞,蘊含著“登高望遠”之意,既遙相呼應了遠方的話題,又將無限情懷塗抹到了水天壹色的江河、巍峨高聳的青山、清澈無垠的天空中。就這樣,心中的感受和眼中的風景也交織在壹起,於是山川秀美,千百年來的思念倒影。江水滔滔,今人痛留怨,韻不盡。

李白是壹位天才詩人,屬於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唯有李白來到黃鶴樓,未能盡忠,“赤芝”行萬裏路。原因也很簡單。俗話說“眼前有景,崔豪詩在其上”。因此,“謫仙詩人”不舒服,不願意與崔豪相比。於是他“到金陵寫鳳凰臺詩”,直到寫到《在南京登上與崔豪黃鶴樓齊名的鳳凰臺》才罷休。

這雖然是謠言,但也挺適合李白的性格。《論登南京至鳳凰臺》獲得了“與崔豪黃鶴樓相似,但格律氣勢不易”的贊譽。事實上,李白的《登南京上鳳凰臺》和崔豪的《黃鶴樓》都是懷古雙寶。

李白《登南京到鳳凰臺》的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它所反映出的雄渾之氣。氣原本是壹個哲學概念,從先秦時期就開始廣泛使用。魏晉曹丕論氣的文章把氣作為壹個重要的內容,運用於許多藝術範疇。論者對齊的理解雖有不同,但在思想氣質、人格精神和藝術情操上卻是壹致的。李白的《登上南京至鳳凰臺論》,明顯彌漫著壹種蒼勁博大的精神,使李白望過去,讀現在,瞬間主宰了整個世界,超脫而自由。博大精深的精神使李白元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寬廣的胸懷成為編織偉大藝術境界的核心和精神內涵。正如我們可以透過“三山半落於天外,如此白鷺分江之島”的巨大三維時空感受歷史的脈動和詩人的氣息壹樣,我們也可以借他舉重若輕,從容不迫,讓整個詩歌境界充滿崇高英氣的努力,進壹步感受他整個詩歌的藝術特色。

李白《登南京到鳳凰臺》的藝術特色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不僅體現在他對歷史和自然的理解上,也體現在他構建時空藝術境界的表現方法上。李白強調自然的不朽,壹方面是宣傳他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合壹”的世界觀,另壹方面是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至今,幾乎所有的統治者都宣揚他們的世代不朽,他們的精神不朽,他們也把這樣的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中,讓人信服。但是,李白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即使是很厲害的統治者,比如秦始皇,也可以“揮劍定雲,諸侯自來西天。”從天啟來看,他最終“見三泉之下寒灰埋金棺”(《古風·秦王掃六合》)是必然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中,只有自然才能實現永恒的存在。所有的繁華和奢侈都會煙消雲散。如果它們仍然存在,似乎只是作為與自然的對比而存在。此外,李白選擇了最典型的東西,即“三山半落”與“兩水點”的浩瀚混合,來構造壹個廣闊的境界,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和同壹地點的變化,即不變的空間,作為壹個整體來表現,啟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李白《登上南京鳳凰臺》的藝術特色在於其獨特而自然的語言。因為詩以山川為線索,所以追求意象與景物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鳳凰”的翺翔和“鳳塔”的空靈幹凈寬敞,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吻合,寓意相融,起到內外呼應的作用。除此之外,整首歌《登》的內在精神,《葬幽曲》《長古丘》的冷峻,《三山》《兩水》的自然境界,《浮雲》的惆悵惆悵,《長安》不見的無奈,都被壹個恰到好處的詞鏈緊緊聯系在壹起,以至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