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別唱長恨歌了,世界也有自己的銀河。
在石昊村,丈夫和妻子說再見,眼淚比在永生宮還多。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悲歡故事,引起了許多文人的詩意思考。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既揭示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愛情所造成的政治悲劇,又表達了對他們愛情悲劇的同情。但袁枚的詩不落俗套,有所創新。他把李和楊的愛情悲劇放在平民的悲劇經歷中加以考察,強調平民的苦難遠非貴妃可比。《長恨歌》和《李世豪》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歌,其創作背景是安史之亂。他們壹方面以帝王的生活為題材,壹方面又以百姓的經歷為題材,恰好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上鉤了,就得到壹條小溪的魚,躺在陰涼處綽綽有余。
自然,老鼠窮到不會以屍體為恥。
林和靖似乎認為老鼠不來他家是因為他家窮,但他並不直接承認這是貓抓老鼠的功勞。這可能是寫詩時裝腔作勢的壹筆,其實不然。但他並沒有責怪貓吃飽了就躺在花蔭下,這恰恰說明他真的很懂養貓的作用。但有人說他用貓來嘲諷貪官。
林逋(968-1028),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輕時多病,沒嫁過官。早年漫遊江淮壹帶。四十歲左右,隱居杭州西湖孤山。據說他已經20多年沒有去過那個城市了,他種梅子,養鶴為伴。他被稱為“梅妻鶴”。當時名聲大振,文人墨客爭相交遊。宋真宗聽到他的名字,給他食物和絲綢,並命令當地官員問他更多的問題。他死於“何荊夫”,被世人稱為“何荊夫”,葬於西湖孤山。南宋時,在他的住處建了壹個神龕來紀念它,每次杭州人,清明節去玩,就成了壹種習俗。今天,和靜寺仍然是西湖重要的旅遊景點。
在宋代,林逋的詩和他的隱居壹樣出名。宋初詩壇承襲晚唐五代遺風,仍有龐大的山詩人陣容,其中壹部分是僧詩,即所謂“詩僧”;另壹部分是隱士,以林逋和葉巍為代表。林逋的詩歌,除了壹些娛樂性和答問性的作品外,主要是歌頌隱逸,表現出壹種遠俗而閑適的趣味。正如他在《深居雜榮六首》詩的序中所說,有許多“靜勝於山腳,閑幾方”。在藝術上,他擅長以小而精的筆觸描繪湖光山色。他文風清淡,趣味散逸,清高,頗得當時人稱道。範仲淹、梅、歐陽修、蘇軾等人都對他的隱逸風格或淡詩風格贊不絕口。
官方倉鼠曹野
像水桶壹樣大,
看到有人開倉就不要走。
運動員沒有食物,人民挨餓。
誰把法院送進妳嘴裏的?
如題,這首詩講的是壹只官倉裏的老鼠。《史記》司馬遷《李斯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李斯是楚國的壹個秀才。我年輕的時候是縣裏的小官。看到官邸廁所裏的鼠食不幹凈,靠近狗,我驚恐萬分。壹進倉庫,就能看到倉庫裏的老鼠,吃小米,生活在大警衛之下,看不到人和狗的憂慮。於是利斯奈嘆道:‘人之德如鼠,在自己耳中。’“這首《官方倉鼠》顯然是從這裏得到了壹些靈感。
詩的前兩句看似平淡,略顯誇張,卻生動地勾勒出了官倉鼠不同於普通老鼠的特點和習性。大家都知道,老鼠向來以“小”和“膽小”著稱。它們壹夜不睡,見人就跑,所以有“大獸不畏虎,小獸不怕鼠”的說法。然而,官方倉鼠不同尋常:它們不僅“大”——“大如鬥”;而“勇敢”——“看到有人開倉就不要走。”官方倉鼠怎麽能這樣呢?詩人對此沒有多言,但讀者不難理解,“大”是吃飽了肚子,積了谷子的結果;“勇氣”就是沒有人去懲罰他們,所以妳看到人就不要跑。
第三句話突然由“老鼠”寫成了“人類”:“運動員沒有食物,人民在挨餓。”官倉的老鼠養的又肥又大,可前方守邊的戰士和後方常年辛苦勞作的百姓還在挨餓!通過強烈的對比,詩人立刻向讀者展示了令人震驚的矛盾。面對這樣壹個人不如老鼠的社會現實,第四個問題脫口而出:是誰日復壹日地把官倉裏的糧食供奉給老鼠嘴?
在這壹點上,這首詩的隱喻意義是非常清楚的。官倉鼠比喻只知道吸人民血汗的貪官汙吏;而這些兩條腿的“大老鼠”吞下的不僅僅是食物,而是從民間掠奪來的人民膏。讓人特別憤慨的是,官方的倉鼠幹了那麽多壞事,還能躲在背後。這後臺是誰?“誰把超超送進妳嘴裏的?”詩人堅持提問,沒完沒了。“誰”字寫得很漂亮,讓人深思。它有意識地引導讀者探索這種不合理現象的根源,並將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主題非常明確。
這種以鼠為喻,諷刺剝削者的寫法,早在《詩經》中就有了。但在《說書》中,詩人反復向往不存在的“天堂”、“鄉村”、“郊區”,而關哈姆斯特卻能直面現實,引導人們探尋苦難的根源,情感上更為強烈。這是壹個發展。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似乎只是揭露官倉管理不善,細細品味,但每壹句都是對貪官的譴責。詩人用的是民間口語,但比喻恰當,用詞淺顯深刻。他有壹個“桶”作為糧倉容器來比喻官倉鼠的肥大,既突出了形象,又指出了老鼠的貪婪。最後壹句話中的“鼠”又叫“君”,是人們所推崇和尊敬的。極具諷刺意味,深刻揭露了這個是非顛倒的黑暗社會。
少年辛苦壹輩子,不要和時間偷懶——唐·杜荀鶴《哥哥侄兒的書堂》
原詩是壹首七音詩。這兩句話是對哥哥和侄子的壹個警示——青春期好好學習,會為壹生的事業打下基礎。壹點都不要偷懶,不要浪費大好時光。詩是對後人的勸誡,感情真摯,用意深刻。
杜荀鶴(846-907),本名“九華山”,晚唐時代(今石臺縣)人。
杜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而輟學,到九華山顯林雷蒙,登上僧院,在山中苦讀,自詡為“江湖詩人,天下最窮”。年輕的時候,考不上。直到大順二年(891)四十六歲,才考中進士(第八名)。當時政局動蕩,他回到家鄉隱居,才做官。入南唐後,授翰林學士。知道了專利,他很快就病死了。
荀鶴才華橫溢,仕途不盡,但在詩壇赫赫有名,擅長宮詞。長期在九華山的懷抱裏,有很多詠懷九華山面貌的詩詞,有著鮮明的時代色彩。《九華舊居秋》這本書,是壹位旅居異國的客人寫的,流露出棄官歸隱九華的情懷和身在異鄉的痛苦。《從江西回到九華的感受》、《題住的村子》、《山中寡婦》等詩,揭示了當時社會政治的暗淡,酷吏的殘酷,軍閥的爭鬥,人民的掙紮,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心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杜荀鶴是晚唐時期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主張詩歌要繼承典雅的傳統,反對浮華,他的詩歌樸實自然,簡單明了,清新淡雅。著有《唐峰集》(10卷),其中三卷收錄在全唐詩中。
作者:崔虎年代:唐朝
去年的今天,在這扇門裏,
桃花相映成紅。
人們不知道去哪裏,
桃花依舊在春風微笑。
這是壹首感情真摯的抒情詩。翠湖進士末年,清明節壹個人在長安郊區南莊旅行,走到壹戶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壹個漂亮的女孩走了出來,熱情地接待了他,給對方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回來,大門緊閉,姑娘不知身在何處。只有桃花在春風的映襯下依然盛開,讓人感到憂郁。
這首詩裏有壹個傳說中的技能:“翠湖...把秀才養到下處,清明日,他獨自到城南去旅行,在那裏得到了壹座莊園和壹畝宮殿,但花木擁擠,寂寥。過了很久,壹個女人從門裏偷看,問:“是誰?”隨姓曰:‘獨尋春,酒欲飲。’女人端著壹杯水到了,打開門,鋪好床坐下,靠著莫莫謝可壹個人站著,卻又異常粗壯,媚態十足,心有余而力不足。崔用文字挑,錯了,花了很長時間才註意到。崔辭了,送上門。如果他不知所措,崔也希望返回。以後再也不回來了。而明年的清明,突然想起來,又忍不住去尋找。門墻是壹樣的,但是我把它鎖上了,因為詩在左邊的門上...”(唐孟邦《詩與情》)。
妳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本事”還挺值得懷疑的。或許是先有了壹首詩,再應用到上述“技巧”上。但有兩點似乎可以確定:第壹,這首詩有情節;二、以上“技巧”有助於理解這首詩。
四首詩中有兩個場景相同,互相輝映的場景。第壹幕:尋春遇美——“去年的今天,在這扇門裏,人面桃花相映。”如果真的相信有這種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捕捉到了整個“尋春遇美”過程中最美最動人的壹幕“桃花相映紅”,既給“桃花般”的臉龐設置了美麗的背景,又襯托出少女容光煥發的面龐,含蓄地表現了詩人的迷戀與情感,以及雙方情意綿綿、缺乏交流的場景。通過這最感人的壹幕,可以啟發讀者去想象前後許多美好的事情。這壹點,白萌的“詩藝”可能正是他所做的,後來的戲文(如《桃花運》更是如此)。
第二個場景:再找。還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也是花木盛開,桃花掩映的關口。然而,為這壹切增光添彩的“人面”不知去了哪裏,只有門前的壹朵桃花還在春風中微笑。春風桃花笑語的聯想來源於“桃花與人面相映紅”。去年的今天,陶克之下不期而遇的姑娘,壹定是笑容滿面,深情款款;如今的桃花,壹臉愁容,壹臉依舊的笑容,更能喚起對過去美好的回憶,以及美好時光不常在的感覺。它還能做什麽?“還”這個字包含著無限的失望。
實際上,全詩以“人面”和“桃花”為運行線索,通過“去年”和“今天”的對比,將詩人因這兩種不同遭遇而產生的情感以往復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比和思考在這首詩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寫在對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的回憶裏,所以回憶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是“桃花相映”的生動描述;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美好的回憶,才會覺得失去美好的東西特別失望,於是有了“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傲春風”的感覺。
這首詩雖然有壹些情節,有傳奇的“技巧”,甚至有戲劇性,但它不是壹首敘事小詩,而是壹首抒情詩。“技巧”或許有助於它的廣泛傳播,但它的典型意義在於描述某種生活經歷,而不是講述壹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可能沒有過類似技巧詩中所包含的相遇故事,但可能有過這樣的人生經歷:偶然、不經意間遇到了美好的東西,而刻意追求時,卻再也找不回來了。這可能是這首詩保持著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壹。
《尋春遇美》《再尋無》可以寫成敘事詩。作者沒有這樣寫,只是說明唐人更習慣用抒情詩人的眼光和情懷去感受生活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