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宋詩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有哪些新趨勢?

宋詩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有哪些新趨勢?

第壹種是議論文。唐代的杜甫和韓愈就有這種癥狀。到了宋代,隨著詩歌功能和表現力的不斷拓展,社會矛盾的日益增多,再加上宋代詩人大多與政治家、官僚融為壹體,他們“談時事,辯榮華”(歐陽修《鎮揚讀書》)成為歷史的必然——以詩為武器,議時弊,幹預政治。宋代盛行的禪宗和理學進壹步加劇了這種趨勢。從北宋中期的王安石、蘇軾開始,大部分詩人都喜歡談禪,所以以禪論詩,以禪入詩,在詩中發揮禪宗理論,成為當時的風氣。宋代理學扼殺了文學的審美價值和人們的正常情感,這對詩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至於把理學的陳詞濫調搬到詩歌創作中,也產生了很多滿是頭巾的老生常談。正如劉克莊在《朱熹詩序》中所評論的,這類詩“應以義韻論,而非詩。”但不可否認,有壹些好詩是有道理的,有趣的,不合理的。如朱《讀書隨想》雲:“開半畝方塘,天滿雲影。要問池塘裏的水,為什麽這麽清澈?以有源頭活水,是“以物說理而不腐之作”(陳艷《宋詩精華》)。所以要全面辯證地分析宋人喜歡議論入詩。

其次,是智能化。這主要表現在他喜歡拓寬詩歌的範圍,多用事實。這種傾向從唐代的韓愈開始,到了宋代更加普遍。從北宋初期的昆西到北宋中期的蘇軾,再到宋初的黃庭堅和江西詩派,都有明顯的表現。其中,恰當的使用可以加深詩歌的表現力,而過度的使用則如同“雷克斯獻魚”,被後人嘲諷為“無書則無詩”(王夫之《齋齋詩話》)。

第三,散文文化。趙翼曾在《甌北詩話》中說:“以文為詩,白昌黎始,東坡逸達奇言,成壹代大觀。”當時,從梅到、歐陽修等人,都有這種傾向。總的來說,破壞了詩歌的固有特性,這並不值得稱道。

此外,宋詩的語言風格多為平淡自然。雖然也有人出於為政治服務的功利觀,只強調平淡自然,如北宋中前期的王禹偁、歐陽修等人,為了強調“傳道解惑心”,特別主張詩歌要“易道蕭藝”;有的人可以上升到審美的高度,強調平實自然。比如王安石說:“似最不凡,易而難成”(《張詩》);蘇軾說:“變老變成熟是平淡的,其實不是平淡而是華麗的”(《與侄兒書》);陸遊說,“在勞苦的深處,是平坦的”(《憶曾文清公》)。這樣,他們的藝術風格雖有不同,但都崇尚自然、平實的語言風格,這與唐代很多詩人,尤其是中晚唐詩人過於追求華麗、典雅,或奇譎玄奧的語言風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