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智能化。這主要表現在他喜歡拓寬詩歌的範圍,多用事實。這種傾向從唐代的韓愈開始,到了宋代更加普遍。從北宋初期的昆西到北宋中期的蘇軾,再到宋初的黃庭堅和江西詩派,都有明顯的表現。其中,恰當的使用可以加深詩歌的表現力,而過度的使用則如同“雷克斯獻魚”,被後人嘲諷為“無書則無詩”(王夫之《齋齋詩話》)。
第三,散文文化。趙翼曾在《甌北詩話》中說:“以文為詩,白昌黎始,東坡逸達奇言,成壹代大觀。”當時,從梅到、歐陽修等人,都有這種傾向。總的來說,破壞了詩歌的固有特性,這並不值得稱道。
此外,宋詩的語言風格多為平淡自然。雖然也有人出於為政治服務的功利觀,只強調平淡自然,如北宋中前期的王禹偁、歐陽修等人,為了強調“傳道解惑心”,特別主張詩歌要“易道蕭藝”;有的人可以上升到審美的高度,強調平實自然。比如王安石說:“似最不凡,易而難成”(《張詩》);蘇軾說:“變老變成熟是平淡的,其實不是平淡而是華麗的”(《與侄兒書》);陸遊說,“在勞苦的深處,是平坦的”(《憶曾文清公》)。這樣,他們的藝術風格雖有不同,但都崇尚自然、平實的語言風格,這與唐代很多詩人,尤其是中晚唐詩人過於追求華麗、典雅,或奇譎玄奧的語言風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