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原始詩歌最突出的特點

原始詩歌最突出的特點

詩歌的起源

在我們的詩歌之國,詩歌幾千年來壹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歌是怎麽產生的?原來,在文學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了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遞給他人或下壹代,以便記憶和傳播,就編了韻文。據聞壹多先生考證,[詩]和[誌]本來是同壹個字,[誌]從屬於[士],從屬於[心],說明停在心裏的其實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獻的幫助,就不需要死記硬背了。這時候所有的文字記錄都叫做【記錄】。渴望是詩歌。心中有抱負,說話如詩。

歌名是怎麽來的?詩歌和歌曲不是壹回事。歌曲是人類勞動同時產生的,遠在文學形成之前,也遠早於詩歌。起初,我們只用嘆息來表達情感,如啊,xi,哦,唉,等等。當時這幾個字都是同壹個音念的:“啊”。宋是形聲字,用“可”發音。在古代,[歌]和[啊]是同壹個詞,人們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做作曲。所以,歌名壹直沿用。

既然詩和歌不是壹個東西,為什麽後來把它們連在壹起,叫做【詩】?只要我們了解他們的關系。宋起初只用簡單的感嘆詞來表達情感。隨著語言的出現,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漸加深,情感更加豐富,用幾句感嘆詞來表達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歌曲中加入了內容詞來滿足需要。文字出現後,詩與歌的結合更進壹步,出現了用文字寫的歌詞。這時,壹首歌包括兩部分:壹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是詩意的,值得回味的。也就是說,詩是有音樂的歌,沒有音樂的詩。原詩可以配樂唱。歌是詩,詩是歌。詩詞歌賦的結合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已經討論了很久。

毛詩序:“心即誌,言即詩。”情感在心中運動,在言語中形成。如果言語不夠,就悲嘆吧。如果單詞不夠,就唱誦它們。如果歌曲不夠,我不知道如何跳舞。“《尚書》:“詩言誌,歌不語”,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因為這種情況,後來人們把詩和歌並列起來稱,而目前,詩已經成為詩歌的代名詞。

v詩第壹是什麽時候?

在古代,詩歌最初被稱為“章”或“章”,而不是“頭”。比如中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首》,屈原的詩叫《九章》,詩叫《第壹》,最早出現在東晉初年。當時有壹個詩人叫孫綽,他在《哀樂詩序》中寫道:“哀莫大於心死,不如作詩。”壹位名叫智通的人在《道教詠詩序》中寫道:“壹首關於聊天的詩”。此後,人們壹般稱詩歌為第壹。

v詩人的來源

“詩人”這個詞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怎麽才能證明呢?《楚辭九論》註曰:“慕詩人遺風,望以素食。”《正字通》註曰:“屈原之所以是詩人,是因為他是壹個荒淫者,他的文字是令人擔憂的。”這是詩人之後該詞最早的提法,從此詩人成為兩個漢族人共同使用的名詞。辭賦興起後,詞人壹詞應運而生。楊子雲的《法眼》。我的《子篇》說:“詩人賦有規矩,辭者賦有美醜。”用“則”和“吟”來區分詩人和詩人,說明了在現漢,詩人被視為高貴,詩人被視為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非常重視辭賦,認為詩不可上,賦不可下,於是產生了“詩人”壹詞。從戰國到盛唐,詩人、詩人的稱號都是受人尊敬的。

五、古詩中二字至十壹字的開頭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古到今,有幾千萬首詩,除了因為各種原因失傳的,保存下來的依然浩如煙海。詩歌和任何事物壹樣,有壹個萌芽、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葛覃》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是公認的原始社會詩,是二言詩的開端。《詩經·遊篇》是壹首三言律詩的開頭,即“搖蒼鷺,蒼鷺飛,囫圇吞棗,醉歸故裏”。《易經》是四言詩《包桑》的開頭。甲骨文“西來雨,東來雨,北來雨,南來雨”。《詩經》是六言詩“伯母思其金(三田字之上,其下),伯母思其郁”的開頭。《詩經》中的鹿鳴以七言律詩“我有目的地喝酒,我帶著壹顆樂言客人的心”開始,《詩經》中的八言律詩“我不敢幫助我的朋友逃跑”是在十月之交。《詩經·昊天有天命》以壹句九字詩開頭,“二後,吾將不敢為王。”杜甫的詩“少年未成名即老”也是壹首九言詩。李白十言詩的開頭,“黃帝在景山鑄鼎煉丹砂,煉丹砂成飛龍於太清家”。蘇東坡十壹言詩“山中故人邀我回”的開頭

題v詩考辨

中國題畫詩的出現壹直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人是杜甫。

首先,什麽是題跋詩?如果說題畫詩指的是題寫在屏風上的詩,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看也只是在唐代。如果不具體指題畫詩,而是把不直接題畫詩看做題畫詩,如詠畫、題畫詩、題畫扇、題畫詩、題畫詩,那麽,根據現有資料,六朝時就有題畫詩了。

比如漢晉南北朝的三國誌詩中,有東晉葉濤的三首詩,其中壹首是:“七寶畫團扇,明月皎潔。”和郎在壹起是夏天,但記得對方就忘不了對方。雖然比較簡單,但確實是畫迷的唱法。

特別是梁至北周傑出的詩人庾信,在梁代寫下了25首“畫屏”詩,生動地描繪了畫屏上的美麗畫面,在繪畫詩歌創作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見,中國的題畫詩在六朝就已經產生。

詩歌的起源[原創2006-01-26 16:13:46 |出版者:我的樣本]

關於文藝起源的理論有很多,有代表性理論、博弈論、巫術理論、勞動理論、心理表達理論等等。其中,勞動理論是最受認可的。而詩歌可以被視為所有文學作品的先驅。在人類社會出現文字之前,就已經有口頭歌謠了。魯迅先生認為,詩歌起源於勞動和宗教,原因有二:壹是邊勞動邊唱歌,可以忘掉辛苦;其次,原始人敬畏神靈,是出於敬畏,所以贊美神靈的力量和功德。

詩歌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在《淮南子》中有具體的描述:

今天那些抱大樹的人,之前叫‘惡諾’,那就該回應了。這壹招也是勸導之歌。

當然,當時由於生產還處於原始階段,語言不發達,勞動中人們發出的“惡諾”的聲音比較單調,沒有歌詞,也沒有自然表達的具體思想內容,所以不能認為這是壹首真正的詩,而只是壹首原始的歌謠。

它經歷了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壹首只表達聲音的歌謠到壹首也表達意義的詩歌。《呂氏春秋》“吟出”壹章記載了壹首《等人》,歌詞是:

等人!

可以算是表意詩最簡單的原型。這裏的“伊稀”壹詞,和“惡諾”壹樣,只起語音作用,而“後任”壹詞則表達了作者的某種願望,具有簡單但具體的思想內容。

隨著生產的進壹步發展,社會生活越來越多樣化,詩歌的表現形式自然更加完善,內容也更加豐富。這壹時期的詩歌不僅可以表達壹些個人的願望,也可以反映壹定的社會生活。《吳越春秋》中記載了壹首《奏歌》,歌詞是:

破竹,續竹,飛土,追遠。

在這短短的八個字裏,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時代狩獵的全過程和生動場景。這首歌謠不僅內容完整,情節生動,而且句式工整,每兩句押韻,大體符合詩歌的壹般要求。

其次,從宗教談詩歌的起源。在原始歌謠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祈求上天的作品。如《禮記》中有壹首蠟詩,據說是神農時易的:

土壤對它的房子不利。水屬於它的山谷。

不要制造昆蟲。植物屬於它的房子。

從字面上看,這首歌謠顯然是當時的勞動人民因為無力戰勝水旱蟲災而向“天帝”發出的祈禱,希望災難不要傷害莊稼,讓大家過上舒適的生活。

甲骨文寫於商朝,因其通過宗教巫術占蔔吉兇,故稱“甲骨”。在已經整理出來的甲骨文中,也有類似詩歌的記載:

今天下雨,但是從西邊下?東邊下雨了嗎?從北方下雨?南方下雨?

從內容上看,這些甲骨文不僅文字完整,意義也非常明顯。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基本上具有詩的形式。如果對比漢代的樂府民歌《采蓮歌》,就更有理由說它是壹首詩:

江南可摘蓮花,何有荷葉。在荷葉間嬉戲的魚:

魚打荷葉東,魚打荷葉西,魚打荷葉南,魚打荷葉北。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說詩歌起源於生產勞動和宗教,並不是說這兩者是割裂的、不相關的。相反,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呂春秋古樂》有這樣的記載:

在葛的前世裏,他們三個打著牛尾巴,唱了八首歌:第壹,載民,第二,玄鳥,第三,歲暮草,第四,分五谷,第五,尊天,第六,得帝功德,第七,尊地之德,第八,共獸之極。

這裏所說的八首詩的具體內容已經失傳,但從這八首詩的名稱來看,它們不僅與生產勞動直接相關,而且與當時的宗教迷信密切相關。尤其是“尊天”、“尊土”等名稱的歌詞,明顯體現了人們對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的重視,具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