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況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金平、三穗、鎮遠、劍河、玉屏,湖南的新晃、涇縣、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湖北的恩施、宣恩、鹹豐等縣。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為2960293人。
侗族的名字,原名“竟陵”,見於宋代文獻。到了明清時期,又出現了“東滿”、“東苗”、“任棟”、“董家”等別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侗族。人們常稱之為“董氏”。
侗人使用侗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侗水語支,分為南、北兩種方言。原來沒有文字,用的是中文。1958,拉丁字母的侗文方案建立。現在大部分都用中文。
主要從事農業,經營樹木。林業以生產杉木而聞名。主要是產魚和粳稻,善用稻田養魚。有自己的民間劇種——侗戲。鼓樓、雨橋、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誌。
侗族的簫和笛是中國傳統樂器之壹。侗族還擅長建築藝術,每個寨子都有獨特的木質建築。這種無釘無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的部分精華。
民族歷史
秦漢時期,有許多部落居住在今天的兩廣地區,統稱為“洛越”(“百越”的壹個分支)。魏晉以後,這些部落也被稱為“遼”。明代匡廬寫的《赤崖》中,說侗族也是“遼”的壹部分。目前侗族的分布與同屬“百越”系的壯、水、毛南族等民族的居住地相鄰,語言同屬壯侗語系,風俗習慣有許多相似之處。侗人可能是從“洛越”的壹個分支發展而來的。經過原始社會的發展階段,侗族在唐代實現了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直接過渡。有人認為經過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唐朝至清朝,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土司制度,社會處於封建社會初期。清初實行“還田還溪”,侗族由清朝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然而,侗族社會中壹些宗族組織的殘余,如以地域為紐帶的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河寬”,仍然廣泛存在。每個氏族或村莊都由“長老”或“村長老”主持,用習慣法維持社會秩序。“組合支付”分為大小。“小寬”由幾個相鄰的村莊組成;“大錢”是由幾個“小錢”組合而成。“小風”是村裏推薦的,“大風”是“小風”同意的。* * *約定的“協議”必須遵守,而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所有成年男性都必須參加,討論協議中的事項。這個組織壹直保存到清末民初。
民族建築
侗族人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東寨鼓樓、於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和廣西的侗族鄉,有許多著名的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有廊亭,不僅人行,還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盛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充滿民族氣質。整個建築不需要用其他鐵件釘鉚,而是用耐用的杉木榫頭連接,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建有寶塔形、宮殿式的橋亭,錯落有致,氣勢磅礴。
東寨的鼓樓看起來像壹座多面體的寶塔。壹般20多米高,11樓到頂,全部由16杉木立柱支撐。建築中央寬闊平坦,約10平方米,中間有壹個用石頭砌成的大火坑,四周有木欄桿,還有長長的木凳供休息。在建築的塔尖,有壹個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著寨子吉祥平安。建築的房檐突出,傾斜,給人壹種精致優雅的感覺,如飛似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