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第壹節課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3個新單詞,認識3個新單詞。能正確讀寫新單詞。
2.第壹次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能力,提出不懂的問題。
4.繼續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學習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1.在這節課中學習創造新單詞。
2.第壹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正確掌握本課生詞,學會運用。
2.培養學生提問和篩選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單詞卡片,青蛙、蝌蚪、鯉魚和烏龜的圖片。
教學過程:
首先,對話導入:
老師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寫漢字:“找”。讓學生讀這些字。談談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例如尋找某人、某物、麻煩等。)
電腦顯示了壹只蝌蚪的照片。讓學生談論它是什麽,它看起來像什麽。
小蝌蚪在找什麽?黑板上寫著:蝌蚪,媽媽。今天,我們要學習第五課“小蝌蚪找媽媽”。壹起看題目。
第二,學習新知識:
(1)初讀課文,認識生詞。
學生可以自由閱讀課文,邊讀邊在書上畫生詞,並借助漢語拼音進行閱讀。
互相朗讀生詞,對照生詞表檢查發音是否正確。如果正確,合作夥伴將在書中畫壹個紅色的五星,以示獎勵。
再讀課文:按名字讀課文,聽生詞的發音。
大家來評論壹下,鼓勵壹下閱讀正確的,閱讀有進步的同學。
學習新單詞:
1.學生對照書中的生詞表自己讀生詞,並標出不認識的漢字。
2.學生分組學習,組長帶領組員做以下事情:
1)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不認識的單詞。
2)把不認識的漢字集合起來。
3)認識漢字的同學說說他們是怎麽記住字形的。
4)組長指的是漢字,學生可以讀出來鞏固記憶。
3.老師用電腦展示單詞卡片,學生自己讀卡片上的單詞。不知道可以問別人。
4.分組選出代表,按姓名讀單詞,比較誰讀得正確、靈敏。
5.練習寫作:
1)請先仔細觀察生詞在字段中的位置,然後獨立寫壹個。(書上田野裏的話)
2)學生提出難寫的字,老師問:妳覺得哪個字難寫?老師的電腦用網格顯示生詞,讓學生仔細觀察每個生詞在網格中的位置。請談談占位。
3)學生如何寫計算機科學博士?(電腦演示加錄音)
4)讓學生在字段中寫出第二個單詞。老師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的書寫姿勢和書寫方法。
5)學生評價:展示學生的寫作情況,說說哪些字寫得好,哪些字寫得不理想。
6)獎勵學生在黑板上寫漢字,供師生欣賞。
(3)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1.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5)
2.邊看書邊提問。
3.分組篩選問題:每個小組成員談壹談自己的問題,組長帶領大家把問題集中起來,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4)分組練習鞏固:
團隊檢查彼此的話題。
例如:
看拼音,寫單詞;
聽寫單詞;
構詞法;
讀句子;
讀課文;
……
組間匹配,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5)、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家長會評價。
2)思考這個群體中的問題。
3)在練習本上寫難的單詞,然後做壹個自我評估...
第二節課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學生可以了解青蛙在蝌蚪找* *過程中的幾種身體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事物的全面認識。
2.了解動物的語言和心理,引導學生用聲調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專家,是人類的朋友,教育學生保護青蛙。
4.繼續培養學生收集和積累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的幾種身體變化。
2.借助插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事物的綜合理解能力。
教學難點:
1.了解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2.理解課文中的單詞。
教具準備:
電腦,圖片,漫畫。
教學過程:
先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提示:註意蝌蚪的身體變化。
二、進入新課:
1,整體觀感:
按名字念,想壹想:小蝌蚪找了幾次媽媽?他在路上遇到了誰?在正文裏畫出來。老師在黑板上寫字
三遍,鯉魚,烏龜,青蛙。)
2、電腦顯示問題,在下壹階段的學習中帶著問題學習:(老師篩選了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後。)
3.仔細閱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與插圖相關的內容。
2)讓學生分別閱讀第二、第三和第四段,然後讓學生根據段落內容找到相關圖片並粘貼在黑板上。
3)同桌之間結合課文試著談論圖片的內容:
(在第二段中,介紹了蝌蚪的變化。幾天後,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問鯉魚媽媽他的媽媽去哪裏了,他從鯉魚媽媽那裏得知她媽媽是“四條腿,壹張大嘴巴。”第三段寫了幾天,小蝌蚪長了兩條後腿。他看到烏龜後,誤以為是烏龜媽媽,從烏龜媽媽口中得知,烏龜媽媽頭上長著兩只大眼睛,穿著綠色的衣服,唱著最好聽的歌。第四段寫了幾天,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變成了小青蛙。我在荷葉上找到了我的母親。)
師:通過掌握動物的語言和動作來描述尋找* *的全過程。仔細閱讀,找出描述動物語言和動作的單詞,並用“不”這個詞
畫出同樣的符號,理解為什麽這樣寫。結合學生說的與老師板書有關的動詞:“歡迎”、“追逐”、“遊泳”
(蝌蚪“面朝上”是指蝌蚪和鯉魚向相反的方向遊,他是在禮貌的詢問。鯉魚告訴小蝌蚪說,它們的媽媽是:四條腿,壹張大嘴巴。蝌蚪看到烏龜後“追上去”,意思是蝌蚪和烏龜朝壹個方向走,烏龜在前,蝌蚪在後,表現出蝌蚪渴望找到自己。烏龜的話讓小蝌蚪進壹步了解了* *的外貌特征:“它的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穿著綠色的衣服,它唱歌很好聽。”小蝌蚪看到青蛙媽媽就遊了過來,表示看到媽媽很開心。)
4)根據圖片內容,用聲調練習朗讀:
免費閱讀
點名讀,說說為什麽這樣讀;也可以說說閱讀中的難點。
老師指導:蝌蚪想找媽媽。他們問鯉魚媽媽的時候,要有禮貌,讀出他們想找* *的願望;鯉魚* *慢吞吞地回答,很和藹可親,很可敬,讀起來像是關愛孩子的語氣。蝌蚪叫龜媽媽的時候,要讀出壹種快樂而焦慮的語氣。烏龜和蝌蚪說話時,要用寬容、耐心、穩重、熱情的語氣讀,讀的時候要慢壹點。蝌蚪看到媽媽,要讀出開心的聲調,青蛙要讀出親切自然的聲調。
小組練習分為角色,有聲調,表演適當。
每個小組將派代表做壹個報告。
點評閱讀情況,為什麽?
4.老師問:小蝌蚪找到媽媽了。他是怎麽變成小青蛙的?
學生自己說: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說,可以用筆畫出成長過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解釋。
在小組中與妳的同學交談和交流。
每組將派壹名代表做報告。
老師顯示電腦屏幕:
蝌蚪先長兩個(),幾天後又長兩個()。過了幾天,()變短了,漸漸的,()也消失了。蝌蚪長成了()。
讓學生閱讀並試著自己填空。
請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後腿長→前腿長→尾巴短→尾巴不見了。
老師和學生壹起讀。
根據電腦圖片畫出蝌蚪的成長過程,並與電腦博士進行對比。
三、聯系現實生活談經驗:今天我們學習了壹個小蝌蚪找* *的故事。壹只小青蛙能做什麽來幫助人類?我們做什麽呢談談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課外資料進行對話。)
老師總結:青蛙是捕捉害蟲的專家,屬於人類。朋友們,我們應該保護青蛙。
四。積累的信息:
讓學生思考他們打算通過學習積累什麽信息。
全班同學互相交談交流。
賦值:1。帶聲調讀課文。
2.分組排練課本上的戲劇。
板書:
教案點評:
《小蝌蚪找媽媽》是壹篇讀圖作文。以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青蛙的成長過程。在教案設計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教師及時指導。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媒體的使用要適當適度,為重點難點的突破服務。本書設計合理,條理清晰。
蝌蚪找媽媽教案第二部分活動目標:
1.學習如何用手指壓印和添加曲線,以顯示各種動態蝌蚪。
2.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孩子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大膽繪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3.展示作品,欣賞作品,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快樂。
重要和困難的活動
重點: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孩子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大膽繪畫的能力。
難度:幼兒表現蝌蚪的各種動態。
活動準備:
課件、黑色水粉顏料、彩筆、畫紙、抹布。
鏈接教師行為
第壹,導入,激發孩子的興趣。
二、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的基本形態。
第三,老師演示了畫法。
第四,講解繪畫要求,教師巡回指導。
第五,對作品進行評價和欣賞。
不及物動詞結束活動
1,手指歌曲導入
2、猜謎語;小動物呈圓形,細長的尾巴遊來遊去。遊來遊去找媽媽,長大了吃害蟲。
教師
1.蝌蚪是什麽顏色的?
2.蝌蚪的外部形狀是什麽?。
3.蝌蚪的生活方式包括單獨活動還是群體活動?
4.展示青蛙圖片,帶領小蝌蚪找到他們的媽媽。
1.老師示範:將右手食指的指腹輕輕蘸上顏X料,然後按在紙上再提起,蝌蚪的圓體就出來了。
2.畫尾巴的時候,用彩筆畫壹條彎曲的細尾巴,讓蝌蚪在遊動。
總結:如果蝌蚪想遊向不同的方向,只要把尾巴畫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就可以了。
1.註意點畫法,畫出不同方向遊動的蝌蚪。
2.畫完之後需要在抹布上擦手指,然後拿筆加畫。
3、大膽繪畫,保持畫面幹凈。
把孩子的作品排在黑板上,孩子看作品,老師簡單評價。
小朋友集體唱《我去幼兒園》。
教學反思:
1,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考慮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略顯簡單,所以我用PPT把故事以動畫的形式播放給孩子聽,講出來,讓孩子直觀的觀察蝌蚪的動態和青蛙的樣子,和其他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我在保證孩子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先觀察,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後演示繪畫的基本操作;
3.在孩子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指導壹些常規教育,鞏固孩子的好習慣;
4.缺點是:從最終作品來看,在給孩子演示繪畫操作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很多孩子畫蝌蚪尾巴的方向都是壹樣的。所以,如果我再上這門課,我會在這裏給予更多的引導,讓孩子更有想象力。
蝌蚪找媽媽教案3 1)活動目標:
1,引導孩子了解蝌蚪變青蛙的四個基本成長過程和外觀特征;
2.激發孩子探索小動物的欲望和興趣;
3.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活動準備:
1,養著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流程:
首先,老師帶領孩子們觀察蝌蚪引入的主題。
1,老師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提醒孩子觀察“小蝌蚪長什麽樣?”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裏的小蝌蚪,討論並講述“小蝌蚪的形狀特征(頭大,有眼睛,沒有腿,像魚等。).
循序漸進,展示蝌蚪變化過程的畫面,引導幼兒觀察其四種不同的過程,並在活動中適當插入各種問題。
參考資料:
1.蛋:春天,壹只青蛙媽媽會在池塘或河裏生很多蛋。每壹個蛋都又圓又軟,很多很多連在壹起,在水裏慢慢爬行。
2、新生蝌蚪:2-3天後,蝌蚪會從卵中脫出,頭大尾長,特別像魚,用頭上的腮從水中吸取空氣,開始生活。
3.生長蝌蚪:大約需要50天。慢慢的,兩條後腿先長出來,然後兩條前腿長出來,變成了壹只小青蛙,嘴巴更大,頭上沒有腮,但是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後,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生活在水中或陸地上,自己尋找食物,成為壹只能幹的小青蛙。
第三,師生做總結,進壹步加深幼兒對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總結:以上是壹只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壹個卵到壹只青蛙需要70多天,但壹些蝌蚪需要近3年才能成為它們的爸爸媽媽。世界上還有壹些蝌蚪在水裏不變,在爸爸嘴裏變,直到長成青蛙。
2.提問:
(1)小青蛙為什麽叫兩棲動物?妳可以生活在水中或陸地上。
(2)青蛙吃什麽?(昆蟲、蚯蚓、蜘蛛、蝸牛...)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老皮也是它們最好的食物。
(3)妳為什麽關心小青蛙?它是捕捉害蟲的專家,是農作物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有益,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
附(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壹個雞蛋圓圓的,動壹動,動壹動,真好玩;(緩慢移動)
2.壹只蝌蚪用尾巴遊來遊去找媽媽;(輕快)
3、兩條後腿長出來,爸爸媽媽在哪裏?(歡快的)
4、四條腿長出來了,爸爸媽媽在這裏。母親...撲進她的懷裏(老師扮演青蛙媽媽去見“小蝌蚪”)。
如果我有課,我會在這裏多做引導,讓孩子更有想象力。
蝌蚪找媽媽教案4活動目標:
1,學唱《小蝌蚪找媽媽》這首歌,理解並記住歌詞。
2.體驗遊戲和表演的樂趣,培養孩子動作的創造力。
活動重點:孩子理解和記憶歌詞,學習唱歌。
活動準備:
1,蝌蚪的照片
2.歌曲集
活動流程:
首先,謎語介紹
1.老師:這是壹個謎語。猜猜它是什麽小動物?“圓頭黑油油的,細尾巴扭來扭去的,在河裏轉圈遊。”孩子們,猜猜這是什麽小動物?
2.老師:是的,它是壹只蝌蚪。讓我們看看蝌蚪長什麽樣。(展示真實蝌蚪的圖片)老師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豐富歌詞。
二、熟悉歌詞推導圖。
1,老師:蝌蚪的頭是什麽樣的?
對了,圓頭是什麽顏色的?
圓頭,黑油(老師出示地圖,小朋友集體看)
2.老師:蝌蚪還有什麽?
對了,蝌蚪的尾巴很細,小尾巴在河裏扭來扭去。
細尾巴,扭來扭去。
3.老師:蝌蚪在河裏做什麽?
它在河裏轉圈遊,轉啊轉,遊啊遊。
4.老師:小蝌蚪,遊泳,他在做什麽?
小蝌蚪在遊泳,它在找媽媽。它說,媽媽,它在哪裏?孩子們壹起說。
5.老師:讓我們和圖冊壹起讀歌詞。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遊泳,圓頭,黑油,
小心翼翼的尾巴,扭啊扭,在河裏轉圈遊,
轉啊轉,遊啊遊,
小蝌蚪,遊吧,媽媽,它在哪裏?
第三,學會唱歌。
1,老師:老師把《小蝌蚪找媽媽》變成了壹首優美的歌。我們來聽聽?
2.再唱壹遍。妳聽到了什麽?ZaZaZa這個詞需要學習。
3.老師又彈又唱第二遍。妳可以壹邊聽音樂壹邊打拍子。(拍手)
4.第三遍繼續熟悉歌詞和音樂。老師主唱:我們邊看圖集邊唱,會唱的小朋友跟著老師壹起唱。
5、孩子唱2-3遍,唱歌時鼓勵孩子創造動作。
第四,創建和編輯動作。
1,老師:剛才,我們的小朋友在小椅子上跳得很漂亮。讓我們跳到中間。
站起來,站在中間,壹邊聽音樂,我們要動起來,我們壹起做蝌蚪。
2.老師:我看到它非常漂亮。請叫她跳。那麽,我們壹起學吧(請生兩三個孩子)
3.老師:我們邊唱歌邊聽音樂跳舞吧。
4.遊戲:蝌蚪在水裏做什麽?它在找誰?(媽媽)讓我們做蝌蚪吧。讓我們在水裏遊泳吧。讓我們找出媽媽在哪裏。找到她後我們該說什麽?媽媽找到了!(小朋友和老師壹起做蝌蚪,另壹個老師扮演青蛙媽媽)遊戲做兩遍。今天,我們玩了壹個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孩子們都表現得很好。贊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