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新詩主要時期的劃分

新詩主要時期的劃分

中國新詩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像壹棵青松、壹棵青竹壹樣在世界詩歌中脫穎而出。新詩的主流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時隱時現,相輔相成,相映成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新詩是中國現代詩歌的主體。

最早的新詩刊物《新青年》,是胡適、劉半農、沈三人所作。

到1918年底,胡適是第壹本新詩集的作者。

1918-1919、劉大白、俞平伯、康、葉、宗白華、田漢等人先後創辦《每周評論》、《新潮》、《年輕的中國人》。

1921年1月,中國第壹個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在北京宣告成立。它不僅匯聚了五四前後的壹批詩人,也培育了壹批後起之秀:周作人、謝冰心、戴望舒、朱自清、鄭振鐸、王統照、徐玉諾、劉艷玲、郭紹虞、梁、朱湘、徐誌摩、羅旭、梁實秋等等。他們用真情實感“表達社會生活”(文學研究會的命題)。

冰心以《星星》和《春水》開創了小詩派。

1921年,朱自清、葉、俞平伯、組織了中國第壹個新詩社——中國新詩社。

葉和朱自清創辦了壹份新的詩歌雜誌——《詩刊》。

1922 65438+10月15第壹本新詩刊物《詩刊》出版,創刊號刊載王景之《徽之風》等7首詩,葉、朱自清、主編,中華書局出版。它是文學研究會的出版物之壹。

《詩刊》是中國第壹份新詩雜誌。本書主要撰稿人有朱自清、胡適、周作人、俞平伯、、葉、、鄭振鐸、徐玉諾、陳、王靜之、、潘迅(潘默華)。

1923 5月15日收盤,* * *期17。

從那以後,馮雪峰、潘漢華和應秀仁的詩相繼發表。在《詩歌》月刊上,他們並不顯眼,但這四位青年詩人於1922年春在杭州創立了湖畔詩社,這是中國第二個新詩社。他們的詩集《湖畔》和《春之歌》邀請了新自由的風格,唱出了美與愛,成為當時獨樹壹幟的湖畔詩派。

創造社於1921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先後加入該社的詩人有郭沫若、程、穆、鄧、王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郭沫若。他從1919年9月開始在《上海新聞》副刊上發表詩歌,有65433。中國詩壇“異軍突起”(朱自清詞)的浪漫色彩和創造精神,各有特色,如程的悲愴,鄧的清純,穆的默默無聞,王的頹廢等。,但他們大多走的是郭沫若開創的浪漫主義道路。

1926年4月6日,徐誌摩在《北京晨報》整理了十壹期詩集。主要作者為聞壹多、朱湘、劉、俞耕虞、饒孟侃。1928《新月》創刊,後來《詩歌雜誌》出版。在這些刊物上,還發表了孫大雨、陳、邵和林的文章。這些詩人被稱為新月派詩人,他們大多傾向於浪漫主義。他們的藝術主張是試圖建立沒有固定格律的現代格律詩。聞壹多指出,詩歌的力量不僅包括音樂之美(音節)、繪畫之美(修辭),還包括建築之美(結的對稱、句子的整齊)。他的第二本詩集《死水》就是這個命題的實踐。徐誌摩是實踐系統最多的,以溫柔優美的抒情風格為人稱道。

從法國回來的李金發於1925年出版了《小雨》,這標誌著新詩象征主義的誕生。其詩似雜,寒澀,常為人詬病。與此同時,後期創造社的王、穆和馮乃超也轉向了象征主義。

戴望舒還從法國象征主義中汲取營養,因為他在《現代》雜誌(創刊於1932)上發表的詩歌引起了很大反響,該雜誌發表的許多詩歌都有追求“純詩”的藝術傾向。文學史家將這個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群體稱為“現代詩派”。1936戴望舒主編《新詩》雜誌,將這個詩派的藝術成就推向了巔峰,但同時也意味著它開始走下坡路,抗日戰爭的炮聲打斷了他們在僻靜畫室裏內心的抒情獨白。大部分都去了新的起點,開始了新的藝術追求。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在其刊物《先鋒》、《團芽月刊》和《北鬥》中,出現了壹批以詩歌為戰鬥武器的詩人,包括、、胡也頻、洪,其中以殷夫最有才華。

1932年,蒲風、任俊、王亞平、劉謙、曼青等人組織“中國詩社”,創辦《新詩》雜誌。他們關註時代的情緒,試圖用詩歌喚起人們,這使現實主義詩歌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

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正是臧克家這位以描寫中國農民的苦難和命運而聞名的詩人,用短促而緊張的節奏傳達了時代精神。在學界,聞壹多被稱為“敲鼓的詩人”。

艾青主張“給思想插上翅膀,給感情穿上衣服,給聲音塗上顏色,給聲音塗上顏色,讓逝去的人凝固”。被稱為長笛手。

抗日戰爭爆發時,艾青來到戰地用詩歌傳達中華民族的覺醒,如卞、何其芳、柯、高嵐、嚴琛、鄒滌凡、李陽、龔牧等。他們以自己的藝術色彩,為詩壇增添了豐富的佳作。

20世紀40年代,圍繞著胡風主編的《七月雜誌》和《七月詩》,形成了壹批被稱為七月詩派的詩人。他們主張詩人要以真誠的態度把握時代的脈搏,達到藝術的真實。詩集《白花》選錄了李露、孫悅、阿龍、陸淵等二十位主要成員的作品。活躍在北方的詩人十分註重從民歌中汲取營養,民歌中出現了許多新詩佳作,如的《王貴與李祥祥》、阮的《漲水河》、張誌敏的《不死》,為新詩的民族化和大眾化開辟了新的道路。在北戰場,1939-1942,出現了《詩歌建設》和《詩歌戰線》兩個詩歌刊物,主要成員有田甜、邵子南、房兵、魏巍、單輝、陳暉、袁波、時輪、曼青。被稱為晉察冀詩派。他們主張“更深入地接觸生活,戰鬥,把新的血腥戰爭的現實寫成詩”(陳·)。

20世紀40年代末,上海出版了《詩歌創作》和《中國新詩》兩個詩歌刊物,成員有穆旦、陳、等九人,因其詩集而被稱為九葉詩派。他們將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引入現實主義詩歌創作,詩歌風格趨於深邃,也反映了時代的心境和人民的心聲。如果說建國後的十七年是頌歌之年,那麽1966-1976的十年動亂就是挽歌之年。

1976 10月,動亂結束,中國新詩進入新的歷史轉折時期,以真實表達時代心境和人民願望為特征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詩人迸發的激情中增加了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理性思考。壹大批新人進入詩壇:舒婷、北島、梅紹景、傅天麟、楊牧、周濤、雷、等。他們以自己輕松的個性,為提高詩歌藝術進行了勇敢的探索,為詩壇增添了新的聲音。

新時期詩歌在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上逐漸多樣化。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創作方法都在被借鑒和探索。有成功的創作,也有失敗的嘗試,但新詩作為壹個整體是發展進步的。壹般指在網絡上用個人博客寫詩的群體。這壹時期的組詩創作,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在100年前後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