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急求壹篇2000字左右的外國文學論文。

急求壹篇2000字左右的外國文學論文。

可以自己寫外國文學論文~ ~

這裏有壹塊。看,不合妳意~ ~

當人性之星閃耀(茨威格)雷蒙德2005年7月28日發布+01: 18 PM。

前言

(斯蒂芬?茨威格)

沒有壹個藝術家會在壹天24小時內壹直處於不間斷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所有那些最與眾不同、最重要的成功之筆,往往都是在罕見而短暫的靈感迸發時刻產生的。歷史也是如此——我們贊美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和演員——不可能不斷有新的創造。雖然歌德曾帶著敬意稱歷史為“上帝的神秘作坊”,但在這個作坊裏發生的卻是壹大堆無足輕重、習以為常的事情。在這裏,就像在藝術和生活中壹樣,那些令人難忘的非凡時刻是罕見的。這個作坊通常只是壹個編年史者,冷漠而執著地將壹個又壹個事實連成壹條千百年的鏈條,因為那些最重要的歷史時刻都需要時間去醞釀,每壹個真實的事件都需要壹個發展過程。在壹個國家,為了產生壹個天才,總是需要數百萬人。在世界上壹個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出現之前,不可避免地會有壹段不必要的漫長時間過去。

然而,正如藝術壹旦誕生天才,它將永垂不朽。這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壹旦發生,將決定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進程。就像避雷針的尖端集中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壹樣,無數的事件往往在這最短的時間內發生。那些通常以緩慢的順序、肩並肩發生的事情,被壓縮在如此短暫的決定壹切的瞬間。這壹刻做出了幾代人不可挽回的決定,決定了壹個人的生死,壹個民族的存亡,甚至全人類的命運。

這種戲劇性的、決定命運的時刻,在人的壹生中,在歷史的進程中,都是罕見的;這樣的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壹天、某壹小時甚至某壹分鐘,但其決定性的影響是超越時間的。在這裏,我想回顧壹下星星從非常不同的時間和地區發出光芒的壹些時刻——我稱之為那些時刻,是因為它們像星星壹樣永遠地散射光線,在暫時的夜晚發光。但我壹點也不想通過自己的虛構來增加或淡化所發生的事情的內在和外在的真實性,因為在那些非常時刻,歷史本身已經被完整地展現出來,不需要任何後期的幫助。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作家都無法超越。

歷史的“靈感”——讀《當人類的星星閃耀時》(雷伊)

斯蒂芬,出生於1881的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不僅因他的小說和詩歌而聞名,也因他的傳記和歷史特寫而聞名。《當人類的星星閃耀時》是他收集的12個歷史特寫。這本書在1928出版時雖然只收到了5篇文章,但立刻就傳遍了各個學校,印數高達25萬冊,還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由於茨威格是猶太人,希特勒上臺後,茨威格的所有作品都被禁,這本書也不例外。茨威格本人在1934年被流亡的納粹迫害。看到戰火紛飛,充滿博愛的主人自相殘殺,最後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悲觀失望,於1942年攜妻子在巴西自殺。他去世後不久,壹家出版社在1943再版了這本書,從五篇增加到十二篇,此後不斷再版,至今仍在世界上擁有大量讀者。不止壹本《甲子》還在熱賣,可見這本書的強大魅力。

作為壹名傑出的作家,茨威格自然明白“靈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他知道,沒有壹個藝術家會永遠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那些最有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作品,往往只是突然襲來、轉瞬即逝的“靈感”之筆。而“歷史——我們贊美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和演員——也是如此,它無法繼續進行新的創造”。“在壹個具有現實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出現之前,必然會有壹段不必要的漫長時間過去。”在這個關鍵時刻,“通常緩慢並行發生的事情,被壓縮到決定壹切的如此短暫的瞬間。”這壹刻做出了幾代人不可挽回的決定,決定了壹個人的生死,壹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這個驚天動地的“關鍵時刻”和平淡無奇的“漫長歲月”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的關系歷史是由無數個“偶然性”決定的,還是只有“必然性”,這是壹個被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爭論了幾千年的形而上學問題,可能永遠不會被所有人接受。也許,平淡無奇的漫長歲月,是為了歷史的突變做準備和積蓄能量,就像地下奔騰的巖漿,最終在長期積蓄的壓力下爆發出來。對於個人、國家和民族來說,這個關鍵時刻的選擇確實是壹生的。如果說漫長而悠閑的歲月是歷史長河底部溫柔的深流,那麽短暫的“危急時刻”就是河上的驚濤駭浪;如果說漫長的歲月是歷史幕後的長期實踐準備,那麽輝煌的時刻就是歷史前臺的耀眼表演。茨威格的十二大歷史特征,展現了歷史的澎湃波瀾和精彩表演,是歷史主體人在這壹刻的行動。

“差之千裏。”有時候,壹秒鐘做出的決定,會讓歷史的結果完全不同。滑鐵盧戰役就有這麽壹個“壹秒”,決定了歷史命運。1865438+2005年6月中旬,奪回政權的世界偉人拿破侖與反法聯軍激戰數日。在取得壹些勝利後,他終於打敗了滑鐵盧,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從此,“滑鐵盧”成了大失敗的代名詞。然而,拿破侖慘敗滑鐵盧並非沒有偶然因素。膽小順從的格魯希元帥在壹秒鐘內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最終釀成大禍。

面對強大的盟軍,拿破侖決定趁他們還沒有真正聯合起來的時候分而治之,於是決定進攻對他威脅最大的比利時的英國和普魯士聯軍。戰鬥於6月16日下午2點開始。法軍的主力是7萬人,蒲軍軍的主力是8萬人。拿破侖又派了5萬人的部隊去牽制英軍。他希望切斷英國和蒲軍軍隊,然後把他們壹個個分開。面對法軍的猛攻,蒲軍立即潰敗,退守布魯塞爾。拿破倫明白蒲軍被打敗了,但它並沒有被毀滅,所以他派遣了壹支由格魯希指揮的軍隊去追擊蒲軍,以阻止它加入英國軍隊。

打敗蒲軍的拿破倫率領壹支大軍去攻擊英國軍隊。聽說在蒲軍被打敗的英國軍隊害怕獨自作戰,他很快撤退到滑鐵盧,在那裏英法軍隊進行了決定性的戰鬥。此時,被拿破侖擊敗的蒲軍軍重整旗鼓,兵分兩路,壹路增援滑鐵盧附近的英軍,直接圍攻法國右翼。格魯希還在尋找蒲軍,他離滑鐵盧只有三個小時的路程,但是他壹直沒有找到。6月8日淩晨11,決定歷史進程的時刻到來了。激烈的戰鬥造成雙方重大傷亡。英軍無力支撐,法軍疲憊不堪。雙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軍。這時,誰先到達,誰就是這場歷史性戰役的勝利者。這的確是壹個極其關鍵的歷史時刻。黃昏時分,壹大群人終於從遠處飛來,雙方都向上帝祈禱:原來是自己人!軍隊越來越近,雙方終於看得很清楚,普魯士的旗幟高高飄揚!經過壹場血戰,沒有援軍的法軍終於崩潰了。

滑鐵盧戰役剛剛打響,格魯希的部隊就聽到了沈悶的炮聲,感覺到腳下的大地在微微震動。他們立即意識到主要戰鬥已經開始。因為找不到蒲軍,他的幾個下屬急切地要求格魯希命令部隊“趕快到開炮的地方!”然後增援拿破侖,格魯希只考慮了壹秒鐘,然後強有力地宣布了他的決定。在拿破侖撤退之前,他絕不會偏離自己的職責,去增援。對於這決定歷史的壹秒,茨威格感嘆道:“這壹秒決定了整個19世紀。而這壹秒,就靠這迂腐的庸人之口。”“如果格魯希這時有勇氣和膽量,而不是堅持皇帝的命令,相信自己,相信那個明顯的信號,那麽法國就有救了。”“在塵世生活中,這樣的時刻很少降臨。無意中說到壹個人,不知道怎麽用。在命運降臨的偉大時刻,公民的壹切美德——謹慎、順從、勤奮、謹慎——都無濟於事。他們總是只要求有才能的人,把他塑造成不朽的形象。命運輕蔑地拒絕膽怯的人。命運,這個世界上的另壹個神,只願意用溫暖的臂膀把勇者高高舉起,送他們去英雄的天堂。”

然而,命運有時也會殘酷地捉弄人,讓他們只是“壹夜之間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大革命中法國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的消息傳到了斯特拉斯堡。這座毗鄰德國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小城立刻沸騰起來,激動的人們正在到處發表演講,喊著口號,要求報名參軍。負責鼓勵市民的市長覺得還缺少壹些氣勢磅礴的歌曲,於是他問認識的壹位喜歡音樂的年輕工程師陸上尉,願不願意為明天將要討伐敵人的“萊茵軍”寫壹首戰歌。盧萊被各地的愛國熱情所感染,欣然同意。

4月26日淩晨,經過壹天的辛苦工作,胭脂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開始寫作。創作進行得非常順利。今天在街上看到的壹切,心裏的各種感受,都匯集到了壹起。看來妳是不想填詞了,就把這壹天裏廣為流傳的話放在韻腳上,有旋律,節奏感強,就是表達人民內心深處的感受。似乎不需要作曲,因為士兵的行軍步伐,軍號的節奏,炮車的哢噠聲,就像是最好的旋律。“旋律越來越服從於強大的歡呼節拍——全國人民的脈搏。陸戈越來越快地寫下自己的歌詞和樂譜,仿佛在向壹個陌生人口述——在壹個公民狹隘的頭腦裏,他從未有過這樣的激情。這不是他自己的興奮和熱情,而是這壹刻聚集的壹種不可思議的魔力。generate出來把這個可憐的半瓶醋拖到壹個離自己幾千倍的地方,把他像火箭壹樣——閃著瞬間的光和火焰——射向星星。”

第二天早上,他帶著自己寫好的歌匆匆趕到市長家。那天晚上,這首歌第壹次在市長的客廳裏為那些精心挑選的上流社會人士演唱。客人們彬彬有禮地鼓起掌來。市長夫人在給親戚的信中寫道,這只是丈夫為了社交想出來的壹個“消遣”。這首歌“被社會認為相當不錯”。正如茨威格所說,第壹次聽到這首歌的上流社會的人“顯然不會有絲毫的預感:壹首不朽的歌已經用它看不見的翅膀飛到了他們所生活的世界。”同時代的人往往很難壹眼看出壹個人的偉大或者壹部作品的偉大。”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盧把這首《萊茵蘭戰歌》在咖啡館裏送給了他的同事們而沒有虛榮心,這樣人們就可以把它復制下來,寄給萊茵蘭軍隊的軍官們。這首不被上流社會的沙龍所重視的歌,開始口口相傳,終於在廣場、戰場、群眾和士兵中,尤其是在馬賽找到了知音。反響極其熱烈,成千上萬的人都在唱這首歌。7月2日,500名來自馬賽的誌願者唱著這首壯麗的戰歌進軍巴黎。

當他們行進時,這首歌傳播到沿途的所有地方。7月30日,梅西誌願者反復唱著這首歌,進入了巴黎。成千上萬歡迎他們的巴黎人第壹次聽到這首歌,但它在幾個小時內就傳遍了整個城市。結果“這首歌像雪崩壹樣傳播開來,勢不可擋”,歌名也改成了《馬塞爾》。壹兩個月後,馬塞爾之歌成為全軍全民之歌。許多部隊唱著這首歌勇敢地沖向敵人。敵人發現,當成千上萬的士兵同時唱起這首軍歌,像咆哮的海浪壹樣沖向他們的編隊時,他們幾乎無法阻止這首‘可怕’的聖歌所產生的爆炸力。此刻的馬塞洛就像長著翅膀的勝利女神尼基,翺翔在法國的各個戰場,帶給無數人熱情和死亡。”後來,馬塞爾被定為法國國歌。

然而,寫了這首歌四十多年,胭脂過著非常卑微的生活。他做過各種生意,也不乏欺騙和誘拐。因金融案件入獄,躲避債主和警察,最後死於1836。壹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當了三個小時的神和天才,然後又被輕蔑地扔回壹個微不足道的位置,這是多麽殘酷啊!

這樣的生活,不能不讓人連連嘆息。

在人生旅途中,信仰無疑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柱。是信仰的力量讓被命運“打敗”的德國作曲家韓德爾起死回生。

韓德爾早年成名,但在壹帆風順的時候,社會的音樂欣賞風格突然大變,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他的幾部歌劇也相繼失敗。他的歌劇院被迫關門,經常被債主堵在門口,不斷受到競爭對手和各種膚色的人的攻擊。1737年4月,韓德爾中風偏癱,所有人都以為他的音樂生涯就此結束。但是,有了生活中的動力,幾個月後他終於又爬起來,投入到音樂創作中。他的創作幾年後依然不被人們接受,依然是苦澀的冷嘲熱諷,依然是日復壹日的被債權人封殺...無奈之下,他的勇氣逐漸被消磨,他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心情也越來越憂郁和壓抑。曾經如泉湧的創作靈感已經完全枯竭,生活的驅動力不復存在。他筋疲力盡,第壹次覺得自己被打敗了,以為這次徹底完了。他不停地感嘆,早壹點知道這件事並不比壹直癱瘓要好,甚至覺得還不如當初死了好。絕望中,他忍不住低聲呼喊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我的上帝,上帝,妳為什麽要離開我?”

1741 8月21日傍晚,欠債人走後,漢德爾忙著在街上散步。幾個小時後,當他跋涉回家時,突然發現桌子上有壹個白色的紙袋,是壹個朋友寫的清唱劇《彌賽亞》的歌詞,讓他作曲。疲憊甚至有點不正常的漢德爾認為這是故意羞辱,生氣地爬上床。但他根本睡不著,仿佛有壹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讓他下了床,再次點燃蠟燭,然後再次打開手稿,仔細閱讀。風壹打開稿子,頓時驚呆了,他壹片茫然。他只聽到音樂在耳邊回響和尖叫。當他壹頁壹頁往下翻的時候,他的手壹直在抖,他的心突然被驚醒了。每壹句歌詞仿佛都是救世主彌賽亞在召喚他,所有的疲憊都消失了。“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精力像現在這樣充沛,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充滿了如此強烈的創造欲望。那些歌詞就像融化冰雪的溫暖陽光,源源不斷地傾瀉在他身上。”他只是想證明“只有吃過很多苦的人才知道如何快樂;只有吃過苦的人才會預感到最後的寬恕;而他只是想在所有人面前證明自己在經歷了死亡之後又復活了。“當他無助的時候,沒有人能幫助他,安慰他,但現在壹種神奇的力量幫助了他,這就是他的信仰。”他相信上帝,看到上帝沒有讓他躺在墳墓裏。”“上帝再壹次喚醒了他,讓他肩負起給人們帶來歡樂的使命。”“贊美已經充滿了他的頭腦,蔓延擴大,就像滾滾的火焰噴湧而出,讓人有燃燒的感覺。"他立即開始記筆記,停不下來。"就像壹艘被風暴吹起風帆的船,壹直向前。這是壹個安靜的夜晚。”“但在他心裏,是光明的。在他的房間裏,所有的音樂都在響,但我聽不見。"

接下來的三個星期,他沒有離開房間壹步,完全如癡如醉。他壹邊吃飯壹邊不停地譜曲,經常淚流滿面,浸泡著手稿,終於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創作。演出非常成功,面對大家的祝賀,他只是謙虛地低聲說:“不過,我相信是上帝幫助了我。”他還宣布,他永遠不會因為執行這項工作而獲得壹分錢,所有的收入都將捐給病人和監獄裏的人,“因為我自己就是壹個病人,被這項工作治愈了;我曾經坐過牢,它救了我。“從現在起,他將親自指揮每年春天的《彌賽亞》演出,直到他年老失明,他將信守諾言,捐出所有收入。”他在世上的勝利越大,他在上帝面前就越受尊敬。“《彌賽亞》實際上成了漢德爾的精神聖品,此後他連續創作了許多神曲。此時他的創作不是為了世俗的成功,而是為了內心的信仰。信念讓他超越了自己。

1759年4月6日,74歲的漢德爾身患重病,仍照常指揮演出。幾天後,我終於倒下了,再也沒有爬起來。但《彌賽亞》這部不朽的作品,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宗教音樂。

信仰是人生的支柱,但信仰之路往往充滿難以想象的坎坷。俄國著名作家、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幾乎以生命為代價走向信仰之路。1849年4月,年僅28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與反沙皇政治活動被捕,被剝奪貴族身份,並被判處死刑。12年2月22日,他被帶到彼得堡謝苗諾夫斯基教堂廣場,與其他被判死刑的政治犯壹起被處決。就在士兵們準備扣動扳機的時候,壹名軍官騎著快馬,揮舞著白手帕穿過廣場,宣布沙皇的聖旨,免除他們的死刑。根據沙皇的聖旨,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處流放和苦役。十年後,當他結束流亡回到彼得堡時,他成了壹名虔誠的基督徒。茨威格用200多行的長詩,描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轉變中最關鍵、最驚心動魄的時刻——刑場被赦免,並提示了日後深刻心理變化的開始。“只有在觸摸過死亡的苦唇/他的心之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甜蜜。/他的靈魂渴望被折磨,被折磨。/他清楚地意識到/在這壹秒,就像幾千年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壹樣,/在與死神痛苦的親吻之後/他不得不為苦難而熱愛生命。”

信仰之路充滿了痛苦,但虔誠的聖徒在尋求信仰之後,因為充滿了慈悲,仍然有著深深的內心痛苦,甚至無法解決。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列夫?世界觀劇變後,由於妻子不同意,無法改變不符合自己信仰的地主莊園生活,托爾斯泰在個人生活中痛苦了很久。在社會關懷層面,他堅決反對暴力,強烈譴責暴政但反對以暴制暴。但現實中他看不到專制暴力統治可以被愛情左右,這種無法解決的矛盾也讓他無比痛苦。他早就有了離家出走的想法。1910 65438年10月28日,82歲的陀翁終於下定決心離開了。幾天後,他在途中死於肺炎。

早在1890年,陀翁就開始寫劇本《黑暗中發光》。劇中主人公在信仰改變後,與家庭和社會產生了嚴重的沖突,內心長期的焦慮和痛苦其實是他自己的寫照。但這部戲始終沒有完成,只有壹些片段,因為他找不到解決矛盾和痛苦的辦法。對托爾斯泰充滿敬仰的茨威格認為“把托爾斯泰自己的結局看作他的悲劇片段的結尾是最自然不過的”,於是他以托爾斯泰的離去和死亡為主題寫下了劇本《逃向天堂》,“試圖以忠於歷史、盡可能尊重事實和文獻的態度寫下這個最後的、也是唯壹的結局”。他聲明,他的努力並不是為了完成托爾斯泰的戲劇,“而只是為他未完成的戲劇和未解決的沖突寫壹個獨立的結局,唯壹的目的是給未完成的悲劇壹個悲劇性的結局。”

在這部劇中,茨威格以藝術的方式生動、強烈、尖銳地表現了托翁的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劇中的“大學生”是革命者的代表。他們尊敬陀翁,但不能認同他的觀點。他們用許多殘酷的事實說明沙皇的專制政權用最殘暴的方式鎮壓人民,於是指責他要求人民寬容、忍讓,用愛影響專制統治者“實際上是在幫助那些壓迫者”,說“他們應該憎恨所有給人類造成不公正的人”,甚至他們自己的兄弟“只要他給人類帶來苦難,我就像瘋狗壹樣把他打倒”。而陀翁卻說:“我從來不知道什麽是仇恨。”“即使我憎恨那些對我們的人民犯下罪行的人,我也反對。”“即使是罪人也仍然是我的兄弟。”“大學生”斬釘截鐵地說暴力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而陀翁則尖銳地反駁道:“不可能通過暴力來建立道德體系,因為任何壹種暴力都必然導致暴力的再次發生。壹旦妳掌握了武器,妳很快就會建立新的專制主義。妳不是在摧毀暴政,而是讓它永存。”在這個問題上,“大學生”們無言以對,卻指出了陀翁本人生活方式與信仰的矛盾,這也是壹種虛偽。這種指責深深震撼了陀翁的心靈,他控制不住自己...最後上演了高齡離家出走,“逃天”的悲慘壹幕。

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至今仍在思考這個當年深深困擾陀翁的矛盾,至今仍引起激烈爭論...

這些精彩的歷史特寫,延伸放大了那壹瞬間的“關鍵時刻”,讓我們讀懂了歷史的心,感受到了歷史的“靈感”。正如茨威格所說,“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作家都無法超越。”

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