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從山水詩看唐宋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從山水詩看唐宋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摘要:在中國文學史上,唐宋時期壹直被稱為“唐詩宋詞”。的確,宋詞很有名,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成就。與唐詩相比,宋詞也有自己的特點。本文從唐宋山水詩入手,從意象、情感、風格三個角度分析了唐宋山水詩的不同審美風格。

關鍵詞:唐詩;宋詩;山水詩;形象;情感;審美風格。

同樣是詩歌體裁,但在不同的時代,它們的情感表達和主題內容會有所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大部分是由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決定的。唐朝是中國著名的繁榮朝代之壹,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兼容。在這樣壹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中,普通人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這使得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感情是積極樂觀的,表現出對生活和未來的巨大希望和光明。但宋詩中的情感表達大多是愛國情懷和個人失意。原因是宋朝幾乎壹直處於社會動蕩時期。為了實現和平與和諧,與其他國家簽訂了許多條約,這涉及到許多金錢問題。再加上宋朝養了很多“冗官”,國庫花了很多錢,經常給百姓加稅。再加上長期戰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的環境中,百姓水深火熱。兩種不同的社會環境,所以很容易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這在詩歌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因此,本文以唐宋山水詩為研究對象,從意象、情感、審美三個方面來分析二者的差異。

首先,從形象的創造

意境是山水詩的靈魂,完美的意境是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統壹,是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感的完美融合。在意境的創造中,意象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在意象的塑造上,唐詩中的意象相對較少,而宋詞中的意象相對寬泛,唐詩中的意象更多體現自然屬性,宋詞中的意象更多體現人文屬性。

唐山水詩的意象主要是山、水、明月、竹、松林、溪流、飛鳥等自然景物。這些形象非常生動,構成了細膩而溫暖的畫面。作為這壹領域的代表詩人,王維留下了400多首詩歌,他的山水詩思想與環境相融,以客觀自然為中心,將主觀感受融入客觀環境。如《柴璐》:

寂靜的山谷裏看不到人,只聽到說話的聲音。夕陽的影子照進了森林深處,苔蘚上的景色令人愉悅。柴璐

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

在這些意象中,詩人被“空山”、“深林”、“青苔”、“桂花”、“春山”、“鳥”、“溪”等較小的、較為常見的自然景物賦予了情感。還有他的《深山秋夜》:

空曠的群山沐浴在壹場新雨裏,夜晚來感受初秋。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

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這首詩描寫了秋雨後傍晚森林的寧靜景色。通過靜與動、鬧與靜的和諧配置,將“明月”、“清泉”、“漁舟”、“竹”、“蓮”、“雨”等美好意象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優雅、唯美、甜美的深山秋夜畫卷。

另壹位山水詩人孟浩然也是如此。他的山水詩多是描寫家鄉襄陽的風景名勝,多以襄陽的山水、煙、月牙、船等自然景物為意象,比較溫和次要。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山水詩氣勢磅礴,如他的《望廬山瀑布》《天門破楚河,望懸川前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楚江和瀑布的影像也沒那麽溫柔。

宋代的山水詩意象十分廣闊雄偉,如長江大海,乘風破浪,洶湧澎湃。都是以自然山水為意象,但比起唐山水詩中的意象,會更霸氣壹些。這主要以蘇軾為代表,比如他的《遊金山寺》“潮高十尺,天冷仍有沙痕。鐘靈南岸的石盤頭,自古以來就驚濤駭浪。以“潮頭”和“浪”為意象,蔚為壯觀。還有他的《新亭》裏的“白浪過江起,牙如雪”和《祁縣三峽橋》裏的“我聽了太多的巖石,我穿線已久”。形勢雷霆萬鈞,與石頭永遠鬥下去。深入地下九層,走出三峽。異地戀無止境,滿是無底的竇。跳浪翻潛魚,震飛。寒氣入山骨,草木又硬又薄。在霧蒙蒙的空氣中,金石在洞中嬉戲。飛出彎橋,已是半月。豫園龍近,雨雹亂晴。掛壹瓶是甜的,但可以咽下去,但不能涮。”潛魚、飛麅子、植被、霧霾、雨水、冰雹等意象讓畫面非常開闊。宋詩除了開放性意象的特點外,還加入了人文性意象,強調人的主體性。在這方面,楊萬裏、黃庭堅的山水詩更為明顯。和楊萬裏壹樣,他的情雲也不再是“我將走至水止我徑,然後坐看雲起”,而是“我不要白雲陪我,我要白雲閑躺”;他對山的看法不再是“足不出戶,望雲山遍野”,而是“有酒叫山喝,有杯分山”,增加了許多人的色彩。黃庭堅將生活中的感性存在內化為心靈境界,人文形象很重。

第二,從情感表達上

由於唐代社會安定,國富民安,所以唐山水詩中的情感表達是外在的,人們在閱讀時很容易理解詩人的情感傾向。而且表達的感情壹般都是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是壹種樂觀積極的基調。如李白《望天門山》:“天門斷開楚河,清水東流。兩岸青山相對,孤帆自陽來。”情感很明確。即使詩人並不驕傲,完全看不出詩中詩人的失落,但他是壹種慷慨激昂的態度。還有他的《早放白蒂城》:“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的猿猴止不住哭泣,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壹種很輕松的態度。此時詩人仕途不順,被流放到荒涼之地,但面對沿途美景,李白依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悲傷。《夢裏登天目山》表現了李白積極樂觀的英雄姿態。雖然前途並不順利,被無辜流放,但在這首詩中仍能感受到他張揚的情懷。不僅李白,杜甫的山水詩也有同樣的趨勢。他的《王嶽》:“泰山之雄偉壯觀!?走出齊魯,依然可見綠色的山峰。神奇的自然匯聚成千上萬的美麗,南方的山脈北方的清晨和黃昏之間的分離。彩雲lave?我的胸懷灑脫,鳥兒在我緊張的眼前飛來飛去..壹旦爬到山頂,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字裏行間充滿了年輕的杜甫的蓬勃朝氣,尤其是“壹旦爬上頂峰壹窺,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峰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從這兩首鼓舞人心、具有象征意義的詩中,我們看到了詩人杜甫不畏艱難、敢於登頂、俯視壹切的誌向和精神。

由於當時的社會現狀和宋朝戰亂不斷,當時的知識分子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們都想拿著筆而不是槍沖上戰場,為祖國的穩定做貢獻。在宋代的山水詩中,愛國情懷會更加強烈,不像唐詩中的積極情懷,而是壹種悲涼的基調。作為“山水詩的第二個藝術高峰”的豪放詩人石,面對逐漸衰落也產生了壹種悲涼的氣氛。在他的山水裏,情感更多的是壹種隱喻式的表達,沒有他的文字那麽大膽。他的《河上看山》“船上看山如馬,過去差不多是幾百組。前山忽異,後嶺如奔。擡頭壹看,小路斜斜的,街上有行人。在船上舉手說話,像鳥壹樣向南航行。”表達的是壹種無奈的人生體驗。這種情感不是暴露出來的,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感知。至於愛國,在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的詩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感興》“我過去嘗過,頗見創作之情。太史公力堆,紫先生。哀悼,騎在馬上,踐踏失去水的鯨魚。五車讀書,行萬裏路。嘗到危險的滋味很難,但生氣是不公平的。山川風情,雜糅雜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報國情懷。"

第三,從審美角度來看

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提出了“詩分唐宋”的理論。他認為“唐詩好韻,宋詩好理。”簡而言之,唐詩強調壹個字“情”,宋詩追求壹個字“理”。

唐詩的韻味是美的,李白的浪漫讓我們感受到酣暢淋漓的韻味。他的《揚州三月煙火》有“千古絕句”之譽,用詞優美,意境優美,烘托了南方三月的煙霞絢麗,透露出盛唐盛世的繁華氣息,寓意昂揚向上的情感。杜牧的美,讓我們領略到了優雅之美,美之美。“千裏鳥啼綠映紅,水寨滿酒旗”這句話,以清脆委婉的鳥鳴之樂,綠樹紅花之美,高度概括了江南美麗而生機勃勃的春色,在樸實清新的文字中意味深長。孟浩然的平淡,讓我們領略到了另壹種浪漫的美。“我們看著環繞妳村莊的綠樹,和外圍群山的淡藍色”,最後壹句是特寫,綠樹環繞,別有天地;下句是輕筆,郭外青山就是伊壹,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宋詩重視哲學,善於思辨,善於分析,深究原因。宋代詩人大多以“嗬嗬”的姿態驅走筆墨,喜歡從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去探索事物,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哲理,充滿了思想感情,表現出壹種美好的意趣感。蘇軾《題西林壁》觀嶺側峰,遠近不同。我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但我只在這座山上。“把抽象的理論用詩歌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簡潔而深刻。在這裏,可謂詩化哲理,常被後人引用,成為千古名句。還有陸遊的“疑神疑鬼無路可退,黑暗中還有另壹個村莊”,壹直給人信心和鼓勵。用來形容人在困難的時候會有很多希望,在看似無路的時候鼓勵人奮鬥前進。人們在討論知識,研究問題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詩人留下的靈感,既反映了詩人對未來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萬物跌宕起伏的哲理。

綜上所述,正是這些差異——雖然不是全部,但也應該是重要因素,導致了唐宋山水詩藝術特色的差異,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唐詩”與“宋詩”不同的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