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來到這裏,姑娘不知去了哪裏,只有桃花依舊,笑靨怒放在春風。
11.翠湖:京城南村。
曾經壹嘗茫茫大海,覺得其他地方的水都是蒼白的;壹旦經歷過巫山的雲,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
匆匆走過花叢,慵懶回頭;這個原因,壹半是因為苦行僧的苦行僧,壹半是因為妳曾經的妳。
元稹:第四套思想
永遠的琥珀
壹、桃花運的由來和鑒定
如前所述,盛唐的衰落,讓唐朝的才子們從永遠在我心閨房的方向來抒發自己的憂傷。所有這些詩歌也是表達男女平等、表達愛情自由、追求婚姻自主的優秀題材。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永遠在我心中的閨閣詩並不是唐代詩人的發明,而是先秦時期的屈原和宋玉。曹子建、謝靈運等魏晉文壇元老是閨閣文學的鼻祖。優秀的文學作品,如《詩經》、《楚辭》、《魚臺新詩》等,幾乎都是同類題材的精華。
哪個男人不愛,哪個女孩不愛春天?愛自然是人類生命誕生和進化過程中最奇妙的情感。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愛情,但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詩人、詩人、浪漫的人把青年男女的相遇叫做桃花緣;但後來有了誤解,好像桃花運只對男人有;這是大男人流行的惡俗。
隨著桃花在詩經國風中雕零,燃燒著它的光彩;從大量類似詩歌的內涵來看,如《兒子歸家與家人》,壹開始唱的桃花運是男女共享的自然之美與幸福;它意味著愛。崔護這個浪漫主義的天才,生在自由是意識主流的唐朝,他應該是透徹理解的。所以,我們才能寫出精彩的詩篇。
與唐代詩的總的風格相比較,崔護和元稹的桃花意識是不同的:他們不是悲憤,而是下意識地歌頌。他們大膽地改造了《永遠在我心中》詩的舊體,直接表達出來;把心中永遠的女人變成自己的悲哀,表達女人在閨房裏不忍抱怨的平等感;從而理解自由戀愛和自主婚姻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二、崔護的桃花情
中晚唐才子崔護寫了壹首名為《京城南村》的詩,是描寫青年男女的愛情、思戀、相遇、相思、憧憬的最好的愛情詩。從此,愛情詩的內涵、藝術性、廣泛性,就再好不過了。之所以歷代都被少年傳唱,是因為被少女默默期待;正是因為人類在青年時代就與生俱來的桃花情結。
崔護,河北定州人,775年生。唐德宗貞元十二年進士兼;入仕後,官至京、太醫、嶺南節度;我在生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前所述,安史之亂後的唐德宗年間,割據政權逐漸形成;但是,蘇宗、戴宗王朝復辟後;再加上唐德宗的不斷努力;與亂世相比,大唐社會呈現出壹派太平景象。這可能是唐德宗死後永貞革新失敗的原因之壹:大多數官員都沈浸在平靜的日子裏,不想革新。
不要說太多。也就是說,少年崔護,很幸運的趕上了中晚唐的太平盛世。所以,除了天賦和性格因素;時代的相對繁榮應該是他的詩歌能夠體現出美、自然、雅、婉約等特征的社會因素。
去年春天,在這扇門裏,女孩的臉,與桃子形成對比。
崔虎生動地刻畫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奇妙感情。就像身臨其境,像進入了壹幅動態而美好的畫面,讓人浮想聯翩。
今天又來到這裏,姑娘不知去了哪裏,只有桃花依舊,笑靨怒放在春風。
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處理,崔護巧妙地完成了前世、今生、來世三個概念之間的轉換;將所有的情感經歷融入四首詩;不知不覺讓愛進入至高無上、美好奇妙的境界,為他的詩贏得不朽的積分。
據說女主角叫姜娘。這個美麗的村姑原本是壹個見多識廣的貴族女子,和曾經顯赫的父親隱居在城南。前年的春天,我認識了儒雅帥氣的崔虎,我已經微微動心了。第二年的同壹天,崔虎那天不幸與父親外出;回來看到詩,我就惡心不起了。日子過得可憐,翠湖又在這裏遊蕩。幾經周折,他救下了病危的江娘,並娶了她。
從此崔護壹帆風順,再到做狀元,做官壹輩子,政績斐然。這個傳說雖然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傳統文學中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夢想,但總能見證崔護絕不會有超群的才華和才氣,自然沒有強烈的自由思想和桃花情結就不會出現他的情感奇遇和人生成就。
漫步花叢,懶得多看兩眼,壹部分是我道家文化,壹部分是妳。
三、元稹對桃花的喜愛
與崔護同時代的,還有壹位風流才子,名叫元稹。元稹,洛陽人,比崔護小幾歲。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二十出頭的元稹和詩人白居易是同門書生。註:白居易上榜時年齡較大,並不比其他少年更成功。
不要說太多。元稹起初只是朝廷的壹個低級官員,但他贏得了壹朵桃花:魏王的女兒魏聰嫁給了他。這是新婚之夜,也是第壹次。元稹得到這樣的艷遇,是因為他天生的才華,壹定有很濃的桃花情結。是他的才華和努力使他成為了壹名部長。
生活多麽艱難,元稹的人生並不順利。結婚七年,魏聰因病去世。當時他仕途未發,魏家的靠山似乎也無法指出。可想而知,魏聰的死對元稹是壹個打擊。元稹為妻子寫了很多詩;都是歌頌愛情,懷揣思念的佳作。第四篇選自《前思後想》壹文,是最著名的歌曲之壹。
曾經壹嘗茫茫大海,覺得其他地方的水都是蒼白的;壹旦經歷過巫山的雲,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在元稹的作品中,賢惠、美麗、多才多藝、多情的妻子被置於最高、最美、無與倫比的神仙境界。慵懶回眸花,半邊天修,半邊天君子;元稹為亡妻魏聰立下誓言:這輩子我還是會為她而活,感情世界沒有人可以代替。元稹對亡妻始終不渝的愛,成為後世夫妻戀人的絕唱。
第四,觸動文學史的桃花情結
元稹並沒有像道德家所提倡的那樣為亡妻守貞,後來和很多女人有了很深的感情。最著名的壹段戀情,是和因安史之亂而流亡四川的美女薛濤:元稹和薛濤在東川刺史時,演了壹場影響中國文學史的姐弟戀。
從元稹贈給薛濤的詩的內涵可以看出,他後來遇到的女人,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衛琮情結。應該說元稹沒有辜負對亡妻許下的誓言。元稹和薛濤真摯浪漫的感情,成為後來很多文學故事的原始素材。《紅樓夢》的愛情故事與此有關。
元稹把浪漫的愛情和忠貞的愛情意識化為對美麗亡妻的永久向往;並將這份珍貴的向往升華為對女性乃至世間萬物的大愛。凡事皆有因。面對唐朝的衰落,體制內的人無法直接涉及體制的核心,於是開始編愛情故事。晚年,元稹牽頭,與唐代其他才子壹起完成了傳奇文學《鶯鶯傳》的創作。盈盈的故事講的是唐朝壹個真人真事的軼事。
《鶯鶯傳》這部被稱為中國小說鼻祖的巨著,充滿了血淚,充滿了思想。元稹質疑中國古代的愛情女性倫理,批判等級制度,結局悲慘。委婉表達對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珍惜和追求。
《鶯鶯傳》的主題,壹直震撼或感染著後世文壇那些充滿桃花情結的才華橫溢的文化大師們。只是這個感人至深的悲劇故事不斷被它以超驗的方式借鑒,並被改編升華為《西廂記》、《牡丹亭》等中國戲曲文學名著。
約1100年後,清初壹位充滿桃花情結的文學家孔,以秦淮美女李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創作了《桃花扇》,超越了傳統的忠義意識。
在孔同時代人的後期,以元稹《鶯鶯傳》的思想淵源和故事手稿為基礎,成功地超越了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和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五千年的文明史,終於匯成壹部凸顯朦朧的自由感和朦朧的民主感的文學巨著;激發更加充滿桃花情結的曹雪芹創作出不落後於世界文明潮流的偉大名著《紅樓夢》。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民主進程是曲折的、悲劇性的、艱巨的。
今天的唐代詩壇,從崔護、元稹到王實甫、湯顯祖;再到孔、和曹雪芹;甚至傷痕文學和朦朧詩;自由民主的意識仍然是文化人不懈的追求和期待。所以,註定了中國文化人心中那抹不去的、五彩繽紛的桃花情結,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久。那是人類情感與生俱來的真理和天賦。
唐都浪子的唐詩:翠湖元稹的桃花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