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古典時代
1.概觀
拉丁語詩歌經常被認為是希臘詩歌的衍生物。的確,拉丁詩人借用了希臘詩歌的節奏,吸收了希臘神話。然而,優秀的拉丁詩歌並不僅僅是對希臘詩歌的簡單模仿,而是有自己的特點。應該指出,拉丁詩歌有兩個來源。壹個是發達的希臘文學:古希臘文學經過許多世紀的發展,在各種類型的創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拉丁詩人提供了寶貴的範本和規範。另壹個是發展拉丁文學:它直接影響了拉丁詩人的創作。這兩個傳統對拉丁詩歌的發展(尤其是* * *和中國時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拉丁詩歌壹般可以分為兩個流派——“羅馬化詩歌派”和“希臘化詩歌派”。但是到了後期,這種區分就消失了。後期的拉丁詩人同化了這兩種傳統,認為它們並不矛盾。需要指出的是,接受這兩種傳統,並不是簡單地照搬希臘詩歌的節奏和形式,也不是用希臘詩歌的節奏和形式來表達羅馬人的感情,而是融合了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優點和美德,以* * * *的形式來表達這種內容。維吉爾是結合了這兩種傳統的最成功的拉丁詩人。他對追隨者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後來的拉丁詩人不再劃分為希臘派和羅馬派,而是以維吉爾或非維吉爾來區分。
成熟的拉丁詩歌在兩個方面表現出與古典希臘詩歌完全不同的思想。壹方面,拉丁詩人和羅馬歷史學家壹樣,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並對其非常忠誠。與希臘語或後來的英語詩歌相比,拉丁語詩歌的類型較少,範圍也較小,因為拉丁語詩人過於忠於傳統。拉丁詩歌的傳統長期以來具有權威性,其影響涉及詩歌創作的主題、規則、形式和修辭模式。這個傳統應該繼承。然而,當拉丁詩人繼承傳統時,他們在傳統中非常僵化。他們只是對傳統中的主要詩歌模式做了壹些改進,但很少有人違反傳統規則。忠於傳統是拉丁詩人所崇尚的美德,無論是詩歌創作還是性格培養,所以傳統的延續成為了拉丁詩歌的特質。比如維吉爾的《詩學》和400年後的克勞狄安的《詩學》在最基本的內容上是壹致的。拉丁詩歌不僅種類少,而且缺乏感染力和獨創性。然而,如果認為拉丁詩人是平庸的改革者,或者認為他們的風格缺乏個性,那就錯了。拉丁詩歌在修辭和場景描寫方面非常出色,尤其是維吉爾後期的詩歌。需要指出的是,拉丁詩歌在修辭上的創新主要表現在用詞上,既有細膩精致,也有生硬生硬。然而,就傳統詩學的核心內容而言,拉丁詩人從未革新或違背傳統。
拉丁詩歌的第二個特點是註重實用性,即用詩歌表達愛國主義或教育內容。拉丁詩歌的實用性,自始至終都體現在創作中。
2.起源
純粹的地方拉丁文學的最早痕跡今天很難找到。在希臘文化進入拉丁地區之前,有壹些用重音節奏寫成的滑稽劇,但我們仍然沒有這種滑稽劇的實證材料。然而,第壹首拉丁詩歌使用了這種重音節奏。這首詩是公元前3世紀中葉,獲得自由的希臘奴隸利維烏斯·安德羅妮·庫斯翻譯的《奧德賽》。他使用的重音抑揚格沒有什麽獨特之處,但他是第壹個使用這種形式的詩人。因此,他的作品被作為教材使用了200多年。他的同時代人,年輕的G .尼維烏斯,是過渡時期的代表。他對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第壹次戰爭的詩意描述也是用這種旋律寫成的,但他似乎吸收了荷馬的風格。同時,他還按照雅典戲劇的模式創作喜劇和悲劇。在這些劇作中,他用了希臘的長旋律,而不是以前的重讀旋律。然而,早期拉丁詩歌最傑出的作者是Q Ennius(公元前239-169)。從他的作品殘跡中,我們可以看到後世拉丁詩歌的根源。他寫悲劇、喜劇、教育詩和警句,所有這些都源於希臘傳統。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史詩編年史,講述了從埃涅阿斯到他生活的時代的羅馬歷史。這部作品開創了拉丁史詩的格式——六步詩行的揚抑格。這部史詩的殘跡足以說明拉丁詩歌的特點。有荷馬史詩的風格,某種意義上也是荷馬史詩的延續,而且似乎受到了希臘詩史著作的影響。恩尼烏斯將這兩個希臘噴泉結合起來,賦予它們自己的愛國主義和教育內容,從而使《編年史》成為壹部獨特的羅馬史詩。他的同時代人T . M .普勞圖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65438年+084年)將各種希臘新喜劇改編成拉丁喜劇。然而,他的戲劇仍然具有強烈的羅馬地方戲劇的傳統特征。現存的21部普勞圖斯喜劇,風格粗獷,語言通俗、活潑、幽默,明顯是寫給下層人民看的。
3.古典時代的四個時期
(1)前古典時期
公元前2世紀是羅馬文學和哲學的繁榮時期。壹群仰慕希臘文化的人聚集在大西庇阿周圍,學習希臘文化,改編希臘文學作品。兩位偉大的詩人都是西庇阿圈的活躍成員。第壹個是PuBryus Terence Afel(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59年)。他的六部詩歌喜劇是普勞圖斯和其他前輩研究的希臘新喜劇的再現。特倫斯的語言純凈優美,是戲劇語言史上的裏程碑。更重要的是,他的語言具有含蓄詼諧的魅力。為了強調形式、表達和文字之間的關系,他不惜犧牲作品的力量、人物的個性和作品本身的幽默感,把作品的對象——讀者從普通大眾轉向知識分子階層。在將博大精深的希臘傳統移植到粗獷而充滿活力的羅馬傳統的過程中,這種轉變是不可或缺的壹步。從那以後,拉丁語詩歌壹直是由有學問的詩人寫的,而且是針對有點學問的讀者的。另壹位偉大的詩人是G·盧茲利烏斯(公元前180-102),他通常被稱為“諷刺詩之父”。雖然希臘的諷刺風格源遠流長,但盧茲利烏斯也深受卡利馬科斯(約公元前365,438+公元前00-240)的影響,正是因為他的詩,羅馬人才有資格稱自己是諷刺詩的創始人。他的作品包括約30本詩集,題材廣泛,涉及人類經驗的方方面面。可惜他的作品,很多現存的片段,都比較短。和特倫斯壹樣,路西利厄斯的作品是寫給有文化的人看的。
(二)***和後期。
公元前1世紀見證了演講術的興起以及羅馬和共和國的衰落。這兩件事對拉丁詩歌有很大影響。這壹時期的第壹首重要詩歌是演說家西塞羅(公元前106-43)翻譯的《現象》(阿拉塔斯)。該譯本充滿了亞歷山大的布道,並將虔誠的斯多葛派哲學與天文學和氣象學中的錯誤東西混為壹談。西塞羅絕不是壹個偉大的詩人,但他的文字和他的斯多葛派哲學對當時最著名的詩歌《論自然》影響很大。《自然論》是提圖斯·盧克萊修·胼胝(約公元前99年-約公元前55年)寫的。這是壹首用六步詩行寫成的六卷詩,描述了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他崇拜的榜樣是恩培多克勒和恩尼烏斯,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和詩歌《自然》的作者。他欽佩恩尼斯史詩般的編年史,而不是他的說教。《天論》成為當時最傑出的教育詩。雖然盧克萊修是傳教士,認為自己的觀點對於緩解羅馬封建思想和對死亡的恐懼是必要的,但他的表述僅限於“華麗的篇章”。在詩的其他章節,他用理性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自然論是獨特的,與當時羅馬詩歌發展的主流完全不同。當時愛國務實的詩歌受到了壹批自封的“新詩人”的攻擊。這些人主張采用亞歷山大式的批評標準和形式,偏愛短小精悍的詩歌類型和敘事詩、抒情詩、警句、哀歌等。,而不是長篇史詩和教育詩。這壹批有學問的詩人的主要代表是卡圖盧斯(約公元前87年-約公元前54年)。他的學科相當廣泛。他借用希臘詩風創作敘事短詩。這些詩色彩斑斕,結構優美,《珀琉斯與忒提斯的婚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然而,卡圖盧斯短小精悍的詩歌與希臘詩歌的套路相反,都是用拉丁語口語和各種旋律來表達他對朋友的尊重,對敵人的攻擊,對戀人的祝福或怨恨。戀愛中的卡圖盧斯依然表現出學者和詩人的風範。他比其他拉丁詩人更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他的短詩還具有精致、博學、情節復雜的特點。
③奧古斯都時期
希臘文化的“新詩人”並沒有完全脫離愛國主義詩歌和教育詩歌的傳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的成就已經成為下壹個時代優秀教育詩的組成部分。這在羅馬最偉大的詩人維吉爾(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的第壹部重要作品是《牧歌》,由10首牧歌組成。這些詩沿襲了新詩人的詩歌結構和遣詞造句的特點,謳歌了古希臘文化的源頭。他和新詩人的詩的區別在於,他筆下的牧羊人不是希臘人,而是意大利人。他的田園詩或明或暗地討論了幾乎所有的方面。這壹特點在他的農事詩中更加明顯。它是模仿赫西奧德的通諭農業詩《工作與時間》而寫的,但它超越了傳統農業詩的特點,贊美了人,尤其是意大利人。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顯然不是荷馬史詩的簡單復制,而是壹種創新。全詩的形式和主題融合了希臘傳統和羅馬傳統。它的成就是創造了壹種拉丁文化,融合了兩種完全不同又相互沖突的傳統。這種融合體現在詩歌形式和主題的有機統壹上。在埃涅阿斯那裏,詩歌和歷史融為壹體;新羅馬是它的主題,它的形式幾乎達到了後世達不到的完美境界。換句話說,維吉爾吸收了幾乎所有的詩歌傳統。他樹立的榜樣實在是太高了,以至於後來的詩歌都要沿襲他的詩歌模式。他在詩歌領域的成就使後來的詩人望塵莫及。《埃涅阿斯》是壹部愛國作品,是壹首贊美奧古斯都·凱撒的新羅馬的詩。指出新羅馬的誕生是不可避免的天意。這個主題並不完全是維吉爾的選擇,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時最重要的文學主題,因為奧古斯都帝國期待詩人和宣傳家的出現。但簡單地認為維吉爾是壹個天才的帝國宣傳家也是不合適的。
賀拉斯(公元前65-8年)比維吉爾有更明確的政治信仰。他的早期作品包括模仿希臘抑揚格詩寫成的《長短句集》和諷刺詩之父盧修斯寫的《諷刺詩》。這兩首詩不僅批判了人類,也贊美了羅馬的偉大。他的抒情詩、頌詩集標誌著他成為壹位偉大的詩人和政治宣傳家。在這些抒情詩中,他談到了愛情和美酒,談到了生與死,從當時備受推崇的斯多葛派中贊美了奧古斯都的美德。這些詩節奏多樣,形式精美,遣詞用字恰到好處,堪比維吉爾的語言。按照丁尼生的標準,賀拉斯可以稱得上是壹位傑出的桂冠詩人。他的後期作品包括《羅馬百年頌》和三卷本諷刺詩集。最後壹卷《詩歌藝術》是壹部以詩歌形式寫成的著名文學作品。它提出了文學的基本原則:壹個成功的詩人必須是壹個自覺地把詩歌的實用性與優美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的人。
奧古斯都主張詩歌的實用性,用詩歌來宣揚愛國主義,但這種思想在其他方面很難發展。雖然希臘挽歌有各種各樣的主題,但起源於卡圖盧斯、亞歷山大的羅馬挽歌和希臘新喜劇基本上限於壹個主題——愛。《羅馬挽歌》描述的愛情和賀拉斯描述的不壹樣,指的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感情。如果壹個奧古斯都帝國的官員讓壹個提布盧斯(約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寫詩贊美他們,他會婉言謝絕,因為他寫的挽歌用詞簡單,結構自然,都是描寫他的愛人,他的農場和寧靜的生活。偶爾,他也寫壹些作品獻給他的贊助人。普羅佩提烏斯(約公元前50年-公元16年)是在運用結構、語言和意象方面最大膽、最有獨創性的羅馬詩人。他早期的詩表達了他對愛人強烈而深刻的愛,後來他被說服改變了調子,創造了壹種奇怪的所謂“官方詩”。他的最後壹本詩集出版於公元前16年。在這些作品中,他用卡利馬科斯的詩歌風格來描述羅馬的歷史事件。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7年)在詩歌創作中以錘煉文字和表達的技巧,以壹個熱愛挽歌的詩人的傳統風格,竭力揭示人的內在特征。他用挽歌的風格寫了《情歌》和《列女誌》。在《女性編年史》中,詩人通過古希臘神話中的美狄亞、狄多等著名女性寫給戀人的信來表達自己的悲傷和怨恨之情。他的《愛的藝術》和《愛的醫療》是集愛與教育於壹體的詩篇。在這些詩中,奧維德首次提出了愛情雙方應該平等的觀點。但有些荒淫詩顯然不利於帝王道德的建立。所以奧維德的《變形記》壹出,奧古斯都終於看不下去了。《變形記》是奧維德最重要的作品。它是由250多個童話故事組成的故事詩集,是總結古希臘羅馬神話的傑作。故事大多浪漫輕佻放蕩,被認為是有損世俗神聖權力和尊嚴的作品。奧維德早就因為用* * * *的筆調寫《愛的藝術》而名譽掃地,更因為他的風流韻事而聲名狼藉。他最後被流放到黑海之濱的孫鐵麟,這使他中斷了估計卷數為65,438+02的《年譜》的寫作(他被流放時已經寫了六卷)。在流亡期間,他還寫了《挽歌》、《黑海簡記》等詩歌,表達自己流離的痛苦和對妻子、朋友的思念。
(4)後奧古斯都時期
奧古斯都之後的時期是古典拉丁詩歌的最後壹個重要時期。隨著專制主義的日益克制,專制* * *改變了詩歌賴以生存的社會生活。修辭在這個時候成了詩歌創作的目的,而不是手段,阻礙了詩歌的發展。希臘羅馬文學在過去的成就,不僅成了偉大的權威,也成了障礙。比如維吉爾在史詩方面的巨大成就,讓其他類型的詩歌黯然失色。就其特點而言,“白銀時代”的拉丁詩歌存在著為修辭而寫詩、用修辭強化詩歌結構的不良傾向,詩人的修辭技巧大多非常膚淺。這些詩取材於瑰麗的神話傳說,與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無關。從社會意義上來說,“白銀時代”是壹個知識淺薄、詩歌口誦的詩人崛起的時代。才華出眾的人要麽受到政治壓迫,要麽飽受貧困之苦。只是在諷刺詩的創作中,“白銀時代”的拉丁詩歌才顯示出壹些生命力。這是因為諷刺詩人通常用口頭語言或通俗文學語言寫作,也因為這些詩人能對時代的變遷采取更現實的態度。
這壹時期最糟糕的詩歌幾乎完全是對維吉爾作品的模仿。有人模仿維吉爾的田園;有人模仿維吉爾的史詩風格,寫了壹部關於大西庇阿生平的史詩。還有人追隨維吉爾的腳步,借用熟悉的希臘詩歌素材來寫史詩。但是有些詩人試圖創造新的詩歌類型。馬尼利·烏斯從占星術的角度吸收了奧維德的智慧和措辭,創造了占星術。費德羅斯以詩歌形式改寫了伊索寓言。斯塔休斯寫了壹些自然流暢的即興詩。諷刺詩創作中有三個著名人物。瑪蒂爾利斯(約死於104)的警句極其簡潔睿智。他個人的諷刺詩也以警句為特色,這是羅馬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之壹。珀西·烏斯(34-62)的代表作不多,但他的六首斯多葛派諷刺詩非常犀利有力。尤維納利斯(其創作全盛時期約為100-130)所寫的諷刺詩措辭犀利,痛斥了人性的虛偽和其他弱點,是羅馬最有力、最機智、最優秀的諷刺詩。在那個天賦薄弱的年代,他追求修辭效果,排斥其他風格的作品,卻是壹個有魅力的詩人。也有壹些諷刺詩試圖將斯多葛派與修辭學結合起來,但效果並不好。塞內卡以雅典的悲劇為素材,創作了供人閱讀但不適合表演的詩劇。這些作品因為過於註重修辭而顯得蒼白空洞。他的侄子盧·卡努斯(39-65)寫下了當時最偉大的史詩《內戰》。這部作品,除了壹些精彩的段落之外,也因為對修辭的追求而使語言晦澀,因為對哲理的強調而使人物蒼白,結果相當黯然失色。這壹時期的另壹個著名人物是佩特羅尼烏斯(死於66年)。他是壹位諷刺小說家,也為詩歌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他的諷刺小說《諷刺》現存的部分,有壹些愛情詩。帝國末期,拉丁詩歌衰落;只有克勞狄安、阿松尼烏斯、納馬田等人創作了為數不多的有價值的詩歌。
第二,中世紀和現代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詩歌不是脫離社會現實的文學活動,而是與當時的思想、宗教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文學創作的壹部分。
中世紀的拉丁詩歌在西方是作為壹種新的基督教詩歌開始的。基督教拉丁文學最初誕生於北非和意大利,是為了滿足當時文化階層的需要。這個階層成為當時宗教界的主導力量,教會語言由希臘語改為拉丁語。贊美詩從東方傳到西方,聖希拉裏和聖安布羅斯首先寫了拉丁文贊美詩。聖安布魯斯的贊美詩采用抑揚格兩步四行詩體。後來,這種形式進壹步發展成為壹種有規則韻腳風格的有節奏的八音節詩體,成為後世所有西方贊美詩的基礎。
還值得壹提的是當時出現的科曼迪安(4世紀)的奇特詩歌和奧古斯丁的贊美詩,以及大量受過語法和修辭學校教育的詩人寫的結構良好的詩歌。普魯登·提烏斯(卒於405年)是基督教頌歌、寓言詩和紀念烈士抒情詩的創始人。基督教史詩在6世紀的高盧非常流行。壹批詩人模仿西班牙詩人胡庫穆斯和意大利詩人塞都留斯的風格,吸收宗教歷史中的故事和維吉爾作品中的類似題材創作史詩。保利納斯(死於431)在他的個人詩歌和基督教挽歌中表現出更多的創造力。6世紀的珀爾修斯的詩歌可以視為古典風格的終結。維納斯·福爾圖娜·圖斯(約死於604年)的神秘贊美詩可視為壹種新詩風的開端。
這壹時期西方詩歌發展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節奏和韻律的發展。語法學家維吉爾的工作表明,節奏和押韻在6世紀的高盧已經非常流行。後來,愛爾蘭人大概是從高盧人那裏學到了節奏和韻律,並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他們非常喜歡這種新的詩歌形式。愛爾蘭牧師哥倫布(卒於597年)的詩激發了後世許多代詩人的想象力。英國的比德(約672-735)精通韻律詩。後來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很快嘗試了韻律詩。但是在英國的坎特伯雷、亞羅和約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意大利的影響下復興了。當英國約克的阿爾庫因、西班牙的狄奧多羅夫、意大利的保羅和彼得聯合發起所謂的加洛林王朝文化復興運動的時候,在法蘭克王國寫史詩、季節詩和帶有古典韻律的宗教詩也是非常流行的。與此同時,在意大利,韻律詩層出不窮。就內容而言,這些詩是非宗教的。有些民謠出現在10世紀,比如《啊,羅馬的貴族》。
10世紀是音樂發展的時代。當時的音樂中心是壹座寺廟。修道院是優秀文學和音樂作品的搖籃。在寺廟裏舉行彌撒時,總有兩個合唱團交替演唱。歌詞其實是大眾文本,通常有相等的小節,不規則的節奏,適合音樂伴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組歌曲逐漸發展成為壹種精致的詩歌風格。它仍然由相等的詩節組成,但它有完整的節奏和固定的韻律。早期團體歌曲的主要作者是聖加勒教堂的諾特科(死於912)。12世紀,團歌創作達到頂峰,聖維克多教堂的亞當所寫的團歌成為當時的典範。
11世紀和12世紀是西方社會全面發展的時期。壹場偉大的文化運動開始於教會學校,尤其是在法國。壹個新的文人階層出現了,其中大部分是詩人。他們對藝術有著認真的態度,他們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他們也尊重傳統,在詩歌創作中采用傳統的警句詩、書信體詩、情景詩、宗教韻律詩和贊美詩。但是他們所展示的主要是當代的問題。重要的詩人有斐貝爾、希爾德伯特、馬博和鮑德裏亞。雙音節的韻腳也發展起來了;獅子座的氣質受到詩人的青睞。早在9世紀,人們就開始嘗試在六步和五步詩行中使用尾韻。起初,這種押韻模式使用元音諧音或單音節韻。後來,法國克呂尼詩人貝爾納在《羞恥的世界》中出現了雙音韻、行韻和尾韻。
諷刺文學的出現標誌著社會生活的復雜性。n·德·朗尚的挽歌寓言《短視》很受歡迎,喬叟也講過。以史詩形式描述當代事件的詩歌包括冗長的六步史詩,如埃克塞特詩人約瑟夫的《特洛伊戰爭》和夏蒂隆詩人沃爾特的《亞歷山大·裏斯》。
人們開始研究寫詩的藝術,壹些作品相繼問世。溫索夫學者傑弗裏的《論新詩》(約1210)對白話詩影響很大。這壹時期文學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發展表現在拉丁抒情詩上。這些抒情詩不是“遊子”寫的,而是更有教養、更高雅的社會階層的人寫的。這個階層包括王子家庭、主教家庭、教會學校以及所有有能力欣賞音樂和新興復調音樂的人。他們需要各種各樣的詩歌,教育的,諷刺的,色情的和宗教的。他們的《劍橋歌謠集》等抒情詩集是具有文學和社會價值的重要文獻。《劍橋歌謠集》是壹本既有宗教性又有世俗性的詩集。它是在公元11世紀被壹位萊因蘭的主教收藏的。除了團歌的形式,還包含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抒情詩。這些抒情詩是12世紀詩人輝煌成就的前奏。彼得·阿巴拉德(Peter Abaelard)是12世紀最具創造力的詩人之壹,他的贊美詩顯示出傑出的天才。
在才華橫溢的節奏詩人中,奧爾良的休(又名普裏馬斯)最為傑出。他生活貧困,靠富人的饋贈過活,但他很有骨氣,從來不怕得罪他的恩人,竭力寫諷刺和詛咒的詩。他在將節奏和韻律運用到六步上表現出了極大的天賦。另壹個和他壹樣有才華,同樣被鄙視的人,是壹個神秘的作者,叫做“大詩人”。他的傑作《懺悔錄》是用歌利亞節奏寫的,開頭幾句話是:
在我精神的血管裏沸騰著強烈的渴望,
從我靈魂的痛苦中,我得到了自我啟示:
我是用脆弱的材料制成的框架,適合旅行,
像壹片薄葉,被風從它的位置吹散。
我心中有壹股強烈的怒火在沸騰。
我從內心的痛苦中醒來。自啟蒙運動以來:
我身心虛弱,只能四處漂浮,
像壹片被風吹起的薄葉。
這種旋律在諷刺詩中被廣泛使用;但培尚大主教也成功地將這種旋律運用到神秘的狂喜詩中。《夏裏奧蒂翁》的詩人沃爾特喜歡在壹句詩的最後壹行使用這種節奏,同時又運用了六步或五步節奏等古典節奏。沃爾特不僅是壹位諷刺詩人,還是壹位學者和蘭斯大教堂的牧師。他還寫了壹些贊美愛情和春天的詩來表達他的個人情感。
另壹個重要的詩人是著名的巴黎神學家菲利普(死於1236)。他曾因與大學學者和僧侶進行激烈辯論而聞名。除了贊美瑪麗亞抹大拉的贊美詩,他還寫了許多適合歌唱的教育、諷刺或哲理詩。這壹時期,大部分抒情詩的作者都是匿名的。他們的詩被收集在各種集子裏。這些抒情詩繼承了古典詩歌和通俗詩歌的特點,形成了壹種詩歌類型。酒水之爭就是這類詩的典型。它們的作者接受過學校教育,學會了如何用古典韻律寫詩,熟悉古代拉丁詩人、古代神話和修辭原則。
抒情詩和虔誠詩的興起主要與天主教的方濟各會運動有關,並在13世紀及以後繼續流行。但是口語文學開始進入文壇。文藝復興開始將詩人的興趣從節奏和韻律轉移到古典拉丁詩歌的研究和理解上。於是從14世紀到17世紀初期,大量人文主義詩歌問世。在當代人看來,人文主義詩歌的存在不僅僅是因為它有壹個好名字,更是因為大量口語化詩人的努力。話說詩人真的深受人文主義詩歌的影響。但是彼特拉克仍然希望因他用拉丁文寫的詩而出名。但丁也曾考慮過是否用拉丁文寫他的《神曲》。
新詩非常註重形式,而中世紀的詩人缺乏這種意識。他們不註重形式的完美和名詩的靈感。意大利是新詩的發源地,15世紀下半葉是其黃金時代。這些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盡管詩歌的主題大多基於當代生活和詩人自身的經歷,但他們選擇了維吉爾的《田園詩》和《埃涅阿斯》、奧維德的《列女誌》和《挽歌》等古典形式,以及著名抒情詩人使用的格律形式。這個時期出的詩和詩人不計其數。有必要提及意大利詩人波利蒂·安、蓬塔諾、馬盧洛、桑納紮羅、曼托瓦諾和納瓦基羅。法國Remacle Dadenna,Baif,Bello,Machlin荷蘭的Johannes Sekundes和德國的Konrad Celtis。在眾多宗教詩人中,以波蘭的C. Servyevsky(死於1640)和德國的J. Bald(死於1668)著名。在英國都鐸王朝,傑出的詩人有康斯特布爾、斯凱爾頓、李莉、利蘭和托馬斯·摩爾。17世紀,拉丁詩歌開始局限於學術領域。約翰·巴克利的拉丁詩(死於1621)很受歡迎。桑泰爾的《法國贊美詩》奠定了法國贊美詩的典範。雖然西方口語文學取得了主導地位,但拉丁詩歌的創作延續至今;拉丁語仍然是衡量大學和中學古典文學水平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