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壹支由蒙、漢、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多民族作家組成的文學隊伍始終保持著老、中、青相結合的梯隊形式,活躍在內蒙古的文學戰線上。1947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特別是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蒙漢文學工作者創作了大量歌頌偉大祖國和新時代新生活的優秀作品,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這些作家中有詩人:那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韓、安密、賈蠻;小說家有瑪拉沁夫、紮拉嘎胡、阿·奧德斯爾、格爾朝克圖、楊曉、朋斯克、張昌恭、安克勤夫等。文革前,內蒙古作家創作了大量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優秀作品。文革後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手法,廣泛吸收了現代主義的壹些手法和技巧,使現實主義創作更加深入和廣闊,使內蒙古文學呈現出新的面貌。二十年來,內蒙古作家緊跟時代脈搏,不斷更新觀念,以開闊的文學視野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文學園地中碩果累累,為自治區的文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小說家和詩人有:馮令智、烏格爾圖、阿揚加、哈斯烏拉、李快、鄧九剛、肖亦農、布得裏格爾、敖孜達布裏茲、冉平、敖孜達布裏茲。詩人有阿爾泰、查幹和齊·。文學批評家有吉爾加拉、劉文斌和宋生貴等策略。
內蒙古作家協會成立50多年,是壹個不斷發現和培養新的文學人的過程。內蒙古作家協會始終貫徹黨的“百花齊放”方針和“百花齊放”方向,積極認真地開展培養新生力量的工作,積極向中央文獻研究所、魯迅文學院推薦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或選派他們到自治區舉辦的大專院校文學研究班深造。這種培養模式已經成為內蒙古特有的培養模式,並逐漸得到社會各界和文學界的認可。
內蒙古作家協會不定期舉辦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作家和作品研討會,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討論創作得失,尋求文學創作普遍規律與地域文學個性融合的捷徑。這種行動對我區少數民族作家和“三個少數民族”作家的培養和蒙古族文學創作的繁榮起到了極其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內蒙古作家協會和有關部門、單位經常舉辦各種題材、體裁的作品研討會或組織作家深入生活第壹線。實踐證明,這是繁榮創作的又壹有利途徑。
50多年來,內蒙古作家協會還多次舉辦蒙漢寫作班和筆會。向全國推薦壹些自治區的優秀作品。經內蒙古作家協會推薦,71位作家和作品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在少數民族中排名第壹。另有10部作品獲得國家級文學獎項。
內蒙古各民族作家始終把深入生活作為創作的源泉和動力。50多年來,內蒙古各族作家堅持不懈地深入農村、牧區、林區和大型工礦企業體驗生活或采訪采風活動。在東烏珠穆沁旗麥莎蘇木建立了作家生活基地,在錫林浩特建立了內蒙古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培訓中心。此外,許多作家被選中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的活動,使作家們更多地了解新中國的面貌,加深對時代和人民生活的感受,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1957年5月以來,內蒙古多位作家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蘇聯、蒙古、蕭壹農等作家,包括那賽音朝克圖、馬拉欽甫、巴布林別、敖德斯爾、紮拉呼、烏格爾圖、鮑明德、阿爾泰、力格登、哈斯烏拉、阿揚加、馮靈芝、賈曼等。內蒙古作家協會也曾派團出訪蒙古、馬來西亞等國。內蒙古作家協會先後接待了烏拉圭、意大利、蒙古、朝鮮、日本等國家的作家。通過國際交流,擴大了內蒙古作家和內蒙古文學在世界的影響力。
為了使內蒙古的文學創作更加活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知名作家、學者應邀到內蒙古講學,老舍、葉聖陶、曹禺、賀敬之、王蒙、、、鐵凝、陳、、張賢亮、、叢、、謝、蔣曾佩、舒婷等100多位作家應邀到內蒙古指導創作。
新時期文學正逐步走向市場,既面臨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內蒙古作家協會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優勢,通過作家深入企業和基層單位,開辟渠道,采編報告文學和制作電視電影,或與企業舉辦聯誼活動,促進文學企業聯姻,同時傳播先進文化,以獲得社會各界對文學的關註和支持,增強作家協會的活力。
內蒙古作協還通過拍攝宣傳作家專題片、建立內蒙古文學網站、辦好內蒙古作家報、舉辦慶祝建黨80周年大型跨區域蒙古詩歌朗誦會、參與抗擊非典壹線采訪創作等活動,充分展示了內蒙古作協的活力,發揮了文學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