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寶石比較硬,硬度僅低於鉆石。而且這種血紅色的紅寶石是人們最為珍惜的,俗稱“鴿血紅”。這種幾乎可以稱之為緋紅明亮的強烈色彩,將紅寶石的真面目壹覽無余。它象征著高貴、愛和善良。
根據傳說,在戰鬥之前,古代的戰士有時會在身上割壹個小洞,並在嘴裏嵌入壹顆紅寶石。他們以為這樣可以達到刀槍不入的目的。
同時,由於紅寶石洋溢著強大的生命力和豐富的色彩,過去人們認為它是不朽之鳥的化身,對它有著熱烈的幻想。而且據說左手戴紅色寶石戒指或者左胸戴紅寶石胸針可以化敵為友。
中國的《後漢書》?《西南傳》中有關於紅寶石的記載:“永昌縣博南縣有光珠洞。珠子有黃珠、白珠、綠珠、藍珠。”當時稱之為“光珠”,說明東漢時期已經鑒定出紅寶石和藍寶石。
和“曾經”?在《東夷傳》中,紅寶石被稱為“紅玉”。據記載,東漢時,“扶余國”在宣圖以北千裏。南接高句麗,東接鼓樓,西接鮮卑,北接弱水。地方在兩千裏之外,這個地方也是...以馬、紅玉、貂、棗等大珠聞名。"
扶余發源於松花江流域中心,從遼寧省昌圖縣到吉林省洮南縣北,到黑龍江省雙城縣南。
“曾經”?《東夷列傳》也記載:“婁婁為古蘇申之國。”在扶余東北壹千多裏,南臨東海,北接臥居,北不知何處。地多山險,人長得像丈夫,話卻不壹樣。有糧有麻有紅玉有好貂。“這裏的‘樓’字,是蘇申族繼‘蘇申’爵位之後使用的第二個姓氏,從西漢到金朝延續了六百多年,5世紀以後改名為‘蔔吉’。
秦漢時期,婁的活動區域在遼寧東北部、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東半部以及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婁勢力開始衰落。
《漢武帝傳》中描述紅寶石稱為“火玉”:“戴九霄之冠,拖六出火玉。”唐人素娥在《杜陽雜記》中對“霍禹”有過詳細的描述,這種描述頗具文學性:
武宗會昌元年,傅裕國進貢火玉、松風石。火玉呈紅色,半寸長,頂尖底圓。經過幾十步光照,可以燒鼎,但放在室內就不再困了,所以人們常用煎清酒。
“半寸”大概是火玉寶的最大尺寸,這樣的尺寸是軟玉、紅瑪瑙、紅石榴石或者紅皮黑曜石很容易超過的。
形狀“上尖下圓”,說明其晶形較好,不可能是軟玉、紅瑪瑙或紅皮黑曜石而無單晶形,也不可能是圓珠或近似圓珠形的紅石榴石,只能是紅寶石。
“火玉三鬥”說明至少有幾百塊,說明當時這種寶石的開采量不小。
《照明十數步》說明寶藏有突出的反思能力,但也不排除誇張的成分。“積之則可焚鼎,放於室內則不再困,故人常煎清酒”,也就是說,可以用來煮飯、取暖、釀酒。這些只是對這顆紅寶石火紅顏色的生動比喻和想象。
《舊唐書》記載:“渤海為粟末,東窮海西、契丹。長天萬歲,過遼河,然後建國。地方五千裏,盡是扶余、臥居、邊漢、朝鮮、海北。”
這裏說的是古代的扶余在唐朝以後成為了小米粉的壹部分。小米粉就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小米粉。生活在現在黑龍江流域的小米粉和黑水,在中國史書上統稱為“鈸”。
在莫洪家的居民區,盛產壹種紅色寶石,以莫洪家的名字命名。《本草綱目》說“紅寶石呈紅色,宋人稱之為鈸”;《鉛丹總錄》中也說“大如巨栗,中國稱之為‘鈸’”。
宋高如略引唐保基曰:“紅鈸大如巨栗,紅鈸爛如,不可觸,不可破。”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遼代陳公主墓中發現大量鑲有素紅寶石的飾品。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玫瑰峰遼代貴族墓中也發現有素紅寶石。這些發現表明,東北地區的紅寶石至少從遼代就開始開發了。
明清時期,紅寶石和藍寶石被廣泛用於宮廷首飾,民間佩戴者逐漸增多。在明代著名的定陵發掘過程中,獲得了大量高質量的紅寶石和藍寶石飾品。
清代著名的國寶——金甌顧雍杯,就鑲嵌著九顆紅寶石。“金甌顧雍”杯是皇帝每年元旦舉行開筆禮的專用酒杯。龍形鼎耳,象鼻形鼎腳,杯身滿是名貴花卉,珍珠紅寶石為花心。杯子的壹面刻著“金甌顧雍”的字樣。
慈禧太後非常喜愛紅寶石,她的皇冠上有石榴花瓣大小的紅寶石。她去世後,有壹對紅寶石珠子,27尊紅寶石佛像,60個紅寶石杏子,40個紅寶石棗,以及3790件其他紅寶石和藍寶石首飾和小雕刻。
在清朝,王子和大臣的頭銜是根據他們頭上佩戴的寶石種類來區分的。其中王子和壹品關是紅寶石,藍寶石是壹品關的頂級標誌。
壹個傳說認為,佩戴紅寶石首飾的人會健康長壽,有壹個幸福的愛情,有壹個和諧的家庭和富裕。另壹個傳說認為,在左胸佩戴紅寶石胸針或在左手佩戴紅色寶石戒指可以化敵為友。
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了壹個重達67.5克拉的紅寶石和藍寶石共生體。它被稱為“鴛鴦寶石”,是世界上罕見的奇跡。此外,在黑龍江省東部牡丹江流域穆棱、寧安等地的殘積沖積礦床中發現了紅寶石和藍寶石,其中紅寶石呈紫紅色、玫紅、粉紅等顏色,紋理清晰,透明度好,塊狀不規則,最大的達壹克拉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