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把握作者的情感
詩歌通常借助具體的描寫來表達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我們在閱讀和欣賞詩歌時,首先要了解作者在詩中的感受,這是與作者* * *聲的基礎,也是閱讀詩歌的基礎。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問題有:
1,分析詩中蘊含的情感
所謂分析詩中所包含的情感,就是從詩中提取壹句話,要求考生分析詩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據所選句子的特點,可以從以下角度設置問題。
(1)風景抒情。摘錄詩中描寫風景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作者表達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江蘇卷: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鵪鶉日?泄露
辛棄疾
唱完《關陽關》後,屈淚幹,視功名為後事,催促點心。水是相通的,仿佛河兩岸的樹木伸向無盡的遠方,烏雲夾著雨水,把半座大山都掩埋了。古往今來,讓人討厭的事情,千百種以上都有,難道只有離別會讓人難過,聚會會讓人微笑嗎?江頭風大浪高,並不十分險惡,但人類的旅程卻更加艱難。
“浮空寄無限樹,雨雲葬半山”包含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詩創作中常用的手法。在這裏,作者寫出了“遠望,水天相接,樹遠,壹片陰雨的烏雲飄過,遮住大半座山”的景色,以其遼闊低矮的特點,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的心情,以及旅途的艱辛和對他們未來的擔憂。同時,《雨雲葬山》展現了灰暗的未來。考生之前也學過這個方法。比如李白在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時,寫了壹句詩“我壹個人時,只能看見長江在天上流”,表達了類似的感情。相應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期待它,舍不得它;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山高水長,前途迷茫。
(2)直接表白胸。借景抒情比較含蓄,有時理解可能不到位,但扣住直接表達句,分析作者的感受更簡單。如2007年全國高考: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望江南?超越平臺(1)
蘇軾
春未老,風好柳斜。試看離臺,春日半城花,煙雨千花。
冷食(2)後,酒醒卻難受。歇息時,故人思念故國,新火試新茶,詩酒趨向老去。
註:①晁然臺位於密州(今山東諸城)北部。當時蘇軾是密州地方官。2寒性食物,清明前壹兩天。舊俗寒食節不升火,節後的火叫新火。
從“請教”、“反對”、“來了”這幾個詞來看,妳認為作者應該在他的詞中表現出壹種什麽樣的情緒?請簡要分析壹下。
我在超然臺看到的風景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他卻回不了家,只能夢醒後苦苦“請教”,無奈地說:“別跟老朋友說什麽思鄉之情讓我煩惱,咱們”用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所以題目中所列的“商量”、“離婚”、“綦江”等詞都是表達作者無奈和辛酸的詞。
又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閱讀下列單詞,然後回答問題。
喝醉了,倒下了?應永
卿?陳維崧
寒山幾阻,低風切中原路。秋天沒有藍天這種東西。醉醺醺的裸奔,記下尋呼臺。這個人在賭誰贏?老年兇怒。晚年仍然生氣,因為仍然有許多狐貍兔子!當壹個月中黑暗的壹天到來時,正是老鷹捕獵的時候,在這樣的時刻,我特別想妳!
註:①堵座。②斬中原路,形容雄鷹劈頭蓋臉。3玄駒,意氣風發。
結合下壹句,分析詩人表達了什麽思想感情。
這個詞的下壹段主要是壹個直截了當的句子,“那個人在賭誰?”“年紀大了,會生氣,會炫耀”,表達了生氣和堅強的感情。“地球上有多少無所事事的狐貍和兔子。月黑沙黃,此時此刻想妳,表達了作者雄鷹展翅,建功立業的誌向。
(3)既有隱性的,也有顯性的。這種題雖然復雜,但只要掌握方法,做好並不難。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
閱讀以下宋詩,按要求完成鑒賞。
王安石,常人。
少年離別不易,老了再遇見也可惜。
曹操杯盤是為了歡笑,微弱的燈光是為了生活。
自憐湖海三年,塵沙裏行千裏。
更晚的日期是什麽時候?送書要看雁南簽。
註:長安是工部侍郎之妻王安石(1021—1086)的長姐,名長安郡君..此詩為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遼前所作。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拜相變法。
這首詩表現了“渴望”的感覺。請欣賞作者如何從中間的兩副對聯逐壹表達這種感受。
這首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頸聯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理解的時候要分開分析。對聯中“為笑”表達了相逢的喜悅,“為生”道出了人生的滄桑:兩者相映成趣,平添了壹層悲涼。“倉促的杯盤”和“微弱的燈光”營造出壹種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詩人更容易感到悲傷。而“馬虎”和“無力”則是疊字的巧妙運用。《曹操》表現了酒菜的簡樸,但在聚會中也有不足之處;“昏”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暗示會引起其他痛苦。
頸聯:“自憐”“再寫”貫穿始終,詩人借此機會抒發心聲,抒發心中的悲哀。“湖海”隔久了,“塵沙”遠去了,不久又會重逢,而且是壹個並非沒有艱難險阻的遼國。時空的擴展加深了悲傷。“三年”意為很長時間,“萬裏”意為很遠的距離,詩歌中使用了數字,壹縱壹橫,使悲傷更加強烈。
(4)拿著東西表達自己的意願。古人寫詩的時候喜歡把感情寄托在某個東西上,通過吟誦這個東西來抒發感情,這叫以物托誌。命題者往往要求考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壹個具體的對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回答問題時,壹般需要知人論世,找到作者感受與委托事物的相似之處,實現人與物的對接,從而把握作者的感受。如2007年海南和寧夏的高考:
讀下面這首歌詩,完成題目。
小翟就是那個東西。
劉壹誌
悲琴直,愛棋因情。如果不使用,怎麽能記住宮廷商人?
越老越笨拙。這兩件事雖然如影隨形,但沒有漲跌之分。
①劉壹: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他曾是禦史監,據記載,他因“照顧秦檜”而被免職。2局:指棋盤。
作者為什麽寫鋼琴和象棋這兩樣東西?他下棋想表達什麽樣的感情?
這首詩中的琴弦和棋盤都是直立的、方方正正的,與作者本人的方性格是壹致的。我的創始人性格不變,結果天下越來越稀,事事礙事,把我壹個人留在小窩裏,與國家興衰無關。作者寫秦、齊兩件事,是誌的表現,表達了作者對個人經歷的感受和對世界的譏諷。
2.從整體上把握詩中的感情。
所謂對情感的整體把握,往往需要結合全詩(詞)進行分析評價,從而梳理出作者所表達的感情,這比理解作者在某壹句話中的感情更難。要求考生綜合分析材料,盡可能解讀內涵。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武夷山中學
宋?謝枋得①
十年(2)無夢歸鄉,獨立青峰野水事業。
《山雨》的開頭,天地中的孤獨景象,我能經歷多少年來培養枚乘的性格?
註:①謝枋得,宋末新洲(今江西)人,曾與元軍作戰,戰敗後隱居福建。被脅迫到燕京後絕食而死。(2)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詩人抵抗袁失敗,棄家投山。第二年,他的妻子和孩子被抓獲,他們的家庭被摧毀。這首詩寫了將近十年了。
這首詩反映了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這道題要求考生不僅要結合全詩的分析,還要結合筆記中的背景信息。從註②中可以看出,第壹句和第二句中的“無夢歸鄉”和“獨立清風”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孤獨和痛苦。關於梅花意象的三四句話,結合註①,表現了詩人孤傲、不屈、上進心的情懷。
可見,我們在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時,不僅要把握詩歌的內容,還要聯系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從而認識他人,討論世界。再比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華清
吳榮
郊區的雪使雲變暗,但落在這座宮殿裏就變幹了。綠樹碧檐相映,誰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冷。
郭華清宮
李越
王遊樂輕,壹曲盡衣帶兵。玉輦升天了,只有紫禁城裏的樹才能長生不老。
兩首詩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做這道題的時候,需要學會抓住詩中描寫的景物進行分析,但是如果考生不了解華清宮的相關背景,恐怕很難理解作者在詩中的感受。華清宮是中國唐代分離出來的宮殿。它以溫泉湯池而聞名。陜西省臨潼縣驪山北麓。文獻記載,秦始皇曾在此建石,西漢、北魏、北周、隋朝也建有湯池。唐朝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下詔在此建寺,命名為湯泉宮。天寶於747年改名為華清宮。當時這周圍有壹系列的殿堂,這是前所未有的,但安史之亂後,皇帝很少出行。到了唐末被廢,五代成了道觀。知道了這個背景,再讀這兩首詩,作者的寫作意圖就出來了。在第壹首詩中,華清宮外的寒冷天氣與宮內綠樹綠檐的景色形成鮮明對比,進而以“外冷無人知”的指責鞭撻漠視民間疾苦、縱情享樂的封建統治者。第二首詩通過詠唱唐朝皇帝在華清宮享受歌舞,漠視國事,導致安史之亂的史實,諷刺統治者荒淫無度,誤國誤民,哀嘆王朝興衰。
3.比較不同詩歌中作者的感受。
高考除了整體感知,有時還可以根據作者的心境、身份、地位來比較詩歌中具體情感的異同。這個比較具體,可以分為兩類:
(1)比較不同詩詞中相同詞語意境的異同。如2007年高考遼寧卷:
讀下面的詩,完成下面的問題。
秋夜獨坐(節選)
唐?王偉
獨坐悲發白,秋夜空近二更。
山裏的野果落在秋雨裏,草上的昆蟲向燈下來低鳴。
深夜
宋?周碧
虛堂裏的人安靜不多聞,壹個人坐在床上對著夜燈。
門外不知紀,半峰有流冰。
兩首詩中都有“獨坐”,只是作者的心境不同。試簡單分析壹下。
雖然這兩首詩都寫的是“獨坐”,但由於寫作環境不同,作者表達的感情(意境)也不壹樣。分析也要結合全詩進行整體感知。王石寫了壹個悲傷和孤獨的心情。壹兩句是關於獨坐的孤獨和時光流逝的傷感;三四句寫的是植物和昆蟲的零星哀鳴,更添悲涼。石舟寫了壹種寧靜而舒適的心境。有壹兩句寫的是人獨坐燈下苦讀,不覺夜深;以“我不知道”的室外景色變化,襯托出讀者在夜間閱讀時的投入和專註。又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
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金陵夜景看金陵地圖
高饞味莊
我曾經陪雲到黃昏,我依然陪晚霞到秋聲。誰說悲畫不能做?畫人心,追情懷。
世界上有無限的畫師,壹片悲傷是畫不出來的。看南朝六圖,古城寒雲滿。
註:高禪和韋莊都是晚唐詩人。
兩首詩都是寫“悲傷”的。詩人為什麽悲傷?
這兩個都城都是詠物詩,詠物的對象是六朝古都、繁華聖地“金陵”。“悲”在所有的詩中都有提及,詩人的感受也是如此。結合筆記中提到的作者生活背景,可以知道他們都是為唐朝的衰落而悲傷。
(2)比較不同詩歌中同壹對象所表達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重慶卷:
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海棠(宋)蘇軾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東風滿拜,香霧空月轉廊。惆悵臺前的紅牡丹,只剩兩枝遲暮。我怕花兒半夜睡著,就點高蠟燭,化紅妝。我想,明天早上刮風的時候,所有的花都應該被吹走,晚上,我憐憫這些虛弱但紅色的花,拿著火把去看牡丹。
註:搜狗,光彩照人。
蘇軾的《海棠》和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也是寫夜間賞花的。他們的感情有什麽不同?
這兩首詩都描寫了“蠟燭賞花”的情景,但表達的感情卻不同。蘇軾先寫東風微吹,海棠花透著高貴美麗的光澤,散發著清香,讓人閑來無事,心生迷茫。這時,月亮已經轉過彎彎曲曲的走廊,照不到海棠上了。詩人怕花兒半夜睡著了,自己會更加寂寞,就點上明亮的燈和蠟燭,照看壹簇簇紅色的海棠,表達作者對盛開的海棠花的喜愛。但白詩在無數惜花詩中獨樹壹幟。人到花落了才知道珍惜。此詩雖變態,但在百花盛開之時,卻想起了紅花雕謝,香消玉殞的那壹天,以火花四射的清新意念,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表達了歲月流逝,青春難留的深情。
(B)創造性技術的歧視
詩歌的意象性和抒情性要用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要知道壹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歌寫作主要運用記敘文、描寫文、議論文和抒情文,其中描寫文和抒情文是高考的重點。歌詞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接表達心意);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情景交融)。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反結合、聲情結合、粗描、工筆等。此外,詩歌創作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抑制變化,精心的描述,象征性的聯想等。今年全國各地高考詩歌鑒賞主要考查表達方式:
1,填空
這是詩歌表現手法考查中最簡單的題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種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並具有壹定的辨別判斷能力。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
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油炸食品(1)
挑鼻涕蟲,瘦字2挑。挑鼻涕蟲,有三個細字。
挑選鼻涕蟲,做壹個簡短的演講。挑鼻涕蟲,用細字抹平。
挑選鼻涕蟲,並做壹些評論。挑鼻涕蟲,薄字,⑦。
註:①選自詩經?周南,婦女采野菜時唱的壹首民歌。章魚:車前草(草名),食用。
(2)薄和字:兩者都是助詞,沒有實際意義。3是:得到。④拉:挑來挑去。
⑤撫摩:壹把壹把地捧著。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931
《詩經》用賦、比、興的手法,這首詩用的手法是。
《詩經》中常見的表達有賦、比、興。傅是鋪陳敘事的;比較是壹種類比。比如在《說書》中,說書就是用來形容貪得無厭的統治者。興的意思是“先講這個事,再講別的事,以喚起要唱的詞”(朱熹語)。例如,《孔雀東南飛》引出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這首詩描寫了古代婦女摘蟋蟀的勞動場景,用了“摘”、“有”、“順”、“收”、“唱”等動詞,使場景生動。很明顯,這是壹個鋪陳的敘事,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福”。
2.辨詩法。
即從詩中提取壹句話,讓考生區分其表達方式和作用。辨別的關鍵是“辨別”,即要善於判斷;二是“分析”,就是要學會扣詩分析。要結合題目要求來考慮,比如2007年高考江蘇卷(見上詩):
“浮空寄無限樹,雨雲葬半山”用的是什麽樣的表達?
這句話描述的是送別朋友後的情景,其中包含著送別的感情和對朋友的牽掛。所以用古詩中常見的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題目不是用來分析的,識別壹下就好。再比如2007年高考山東卷:
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通過海關
徐嵐
隨著山勢遠眺古老的邊陲之州海,影風轉頭看到了衛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過海關就不能回頭了?
註:①關指居庸關。②(pèI),用壹個標準。
“馬後桃花,馬前雪”這句話有什麽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壹下。
本課題既要識別詩歌技法的特點,又要對其進行分析。《馬前桃花,馬後雪》壹詩將“桃花”和“雪”兩個事物巧妙地用“馬”連接起來,采用借代手法,用桃花代替家鄉溫暖美好的生活,用“雪”代替塞外寒冷的生活,將關內桃花和關外雪兩個場景聚集在馬招的節點上,生動對比,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3、形象寫作分析。
所謂分析寫的形象,就是要求考生用什麽樣的方法分析詩歌來突出所寫的形象的特點,比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見上詩):
這個詞的第壹部電影裏寫鷹是用什麽樣的表達?請簡要分析壹下。
這首詩題為《鷹頌》,可見鷹是作者在詩中所歌頌的形象。壹般來說,詩歌中描寫和畫意象有兩種方式: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容易把握,側面描寫通常通過對比和對照的方式突出對象的特點。這個詞的第壹部電影並不都是直接講鷹的,而是講冷山、大地、秋日的天空,為鷹的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很明顯,作者在這裏用了烘托的手法,用壁立的冷山,空曠的大地,清秋的天空,烘托出雄鷹無畏,誌存高遠的形象。
4.分析壹下抒情方式。
壹般來說,抒情詩有兩種方式:直接抒情詩和間接抒情詩。分析抒情詩也是高考詩歌鑒賞題中常見的內容,如2007年高考重慶卷(見上詩):
蘇軾《海棠》詩前兩句描寫的海棠有什麽特點?後兩句表達情緒用了什麽技巧?
蘇軾《海棠》詩的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對花的喜愛,是因為怕花在半夜睡著,所以點了高燭,照了紅妝。詩人用間接抒情的方法和擬人的方法把花比作人。詩人怕花兒半夜睡著,自己更寂寞,就點上明亮的燈和蠟燭,照看壹簇簇紅色的海棠。從而間接表達了人民對海棠花的喜愛。
5.比較手法的異同。
命題人有時會寫兩首以上的詩,讓考生分析其表達方式的異同,這比在壹首詩中找表達方式還難。要求考生有慧眼,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見上面那首詩):
這兩首詩描述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兩首詩中主要使用了哪壹種相同的表達方式,並簡要說明。
這個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尋求共同點。問考生都用過哪些表達。細讀全詩,不難看出都應用了對比(或對比與對照)的手法。第壹首詩把宮內和宮外(或空間)作了比較:宮外雪陰,極寒;宮殿裏的樹木成蔭,溫暖如春。第二首對比過去與現在(或時間):過去,衣冠楚楚,歌舞祥和;如今,灌木叢生,宮殿荒涼。
剛才我們考察了求同存異的方面。現在我們來看壹下同中求異的題目,比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
閱讀以下三部作品,然後回答問題。
伍宜祥(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有些雜草開花,武夷巷口只有夕陽。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滿月(金色)武姬(1)
南朝,是千古傷心事,還是後院花。在過去,王謝,大廳前的燕子,飛到了誰家?忽壹夢,仙肌勝雪,宮髻成堆鴉。江州司馬,淚濕衫,是天涯。
[呂中]高山綿羊?燕(元)趙
來春會,去秋會(二),年年移寒熱。嘟囔著,忙著搶(3),在春風廳裏找王謝,巷子裏的深色衣服都歪了。興,見得多了;吳,都說了。
註:①北宋亡後,吳姬被迫為官。在壹次宴會上,我偶然發現了壹個宋代宗室的女子,她是以歌手的身份生活的,於是我創作了這個作品。(2)春會、秋會:在古代,祭祀土地神壹般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天,稱為春會、秋會。3劫:著急。
請簡要欣賞這三部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這三首詩都刻畫了燕子的形象,突出了興亡的主題。但是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不同。劉石的今昔對比,情感飽滿,寓意深刻,體現了史詩的特點。吳慈對唐詩的剪裁,表達了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本真魅力。趙曲以議論作結,透著興亡,活潑直白,帶有濃厚的散曲風味。
(三)考察詩歌的內容
詩歌往往是通過對事物的敘述、對人物的刻畫(敘事詩)或對景物的描寫、對意象的描寫(抒情詩)、對史實的吟誦和觀點的闡釋(說理詩)來表現的。詩歌表達意義的載體是詩歌的內容。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已經成為高考的壹個常見知識點。考查詩歌內容的題型主要有:
1,描述詩中的畫面,即用自己的語言籠統地描述詩中的畫面,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見上詩):
前人看了這首詩,說“自然生其氣象”。讀這首詩的時候妳看到了怎樣的場景?請大致描述壹下。
所謂“景”,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綜合。《女人》《采摘》《鼻涕蟲》和主人公通過歌唱表達自己歡快愉悅的心情。所謂“大體描述”,即綜合上述基本信息,構成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婦女們壹邊在田間采摘野菜,壹邊在唱歌,壹派歡快的勞動景象。
還有壹種方法是把詩意的意象往變化的方向概括,就是做小標題,比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
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
葛西儀王安石
月昏漏未盡,秋床壹燈照。
有病時早覺風露,不知山河有多長。
老了覺得大方,看天地覺得淒涼。
蟬更是迷惑行人的耳朵,叼著半黃的稀疏桐葉。
這首詩的第壹節描繪了壹幅畫。請給這幅畫畫壹個副標題。
我們應該先了解圖片的主要內容,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這首詩以時間——秋天(秋床)夜晚(缺月,漏未央),地點——客棧,風景——壹燈照秋床,表達主人公的不眠之夜。由此可以得到答案:驛站秋夜不眠圖。
2.理解詩歌的內涵。
即根據詩的材料,結合詩人的感受,讀出詩的寓意,如2007年高考江蘇卷(見上詩):
這個詞的標題是“送人”。下壹部片子寫了哪兩層新的思路?
此題要求考生回答下壹部影片所描述的新思想,不僅要描述畫面,還要回答所表達的感受。這裏有兩層意思:“今昔有千般恨,豈可只分分合合?”意思是不要把離別(見面)當成世界上唯壹悲傷(開心)的事。"江頭不是風暴,世上沒有難走的路!"意思是世界上的風暴遠比路上的風暴險惡。
3.理解詩中的場景
不僅要把握詩中的景物,還要理解借景物表達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
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黃詩燕綠軒
明?高琦
郁郁蔥蔥的溪流和樹木是黑暗的,頹廢的河流是潮濕的。
雨後,窗簾拉開,壹會兒春天就進來了。
註:雜草,雜草叢生。
《春光乍泄》展現了壹個怎樣的場景?
此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回答問題時,壹般需要描述它所描繪的場景,指出它所包含的感情。答:表現了春天的堅強,那張臉,還有作者的喜悅。類似的詩句還有曾公亮的“任妳看銀山波天,開窗放大江”,王安石的“壹水護田,兩山排起送綠”等。希望同學們註意積累。
再比如2007年上海高考: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目。
阮朗貴?初夏的蘇軾
青槐高柳燕子新蟬,風初入弦。藍紗窗沈入水中煙沈,棋聲嚇得我白天睡不著。
壹場小雨過後,荷花翻身,石榴花燃燒。玉盆手探春,朱瓊破而圓。
在作品中畫壹行句子,結合下壹段內容,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壹篇賞析文。
欣賞情景交融這個話題,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寫了什麽,表達了什麽。明確了這壹點,就把握住了評分的要點。答案要點: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詳細描寫了(荷葉上的)水花,水珠圓潤晶瑩,真實地表現了主人公輕快愉快的心情。
4.比較詩中的場景
命題人選擇兩首以上的詩歌,讓考生比較景物的異同。如2007年高考遼寧卷(見上面那首詩):
兩首詩裏都寫了夜景,但是不壹樣。請具體說明。
王石寫《秋夜》,描寫山中落果,蟲鳴燈前的現象;周的詩是關於“春夜”的,描寫了第壹站,殘月掛山,溪水成冰的情景。王的詩描寫動態的景物,周的詩描寫靜態的景物。
再比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見上詩):
兩位詩人壹個說“不能用悲傷作畫”,另壹個說“誰說不能用悲傷作畫?”。請用詩歌對此進行簡要分析。
這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壹樣的,只是從同壹個角度,也就是通過不同的畫面來描繪。《高適》作者通過傍晚看金陵,從“夕陽”“秋聲”等意象中生出壹種悲涼之感。詩人認為這種深深的悲傷是世界上的畫家都畫不出來的。《魏詩》作者認為,畫家對“老木”“冷雲”等意象的運用,足以表現他對國家大事衰敗的哀愁,故悲可畫。
5、總結對象的特征
要求考生根據詩中的描寫,概括出對象的特征,這不同於概括畫面,而是提煉畫面,揭示其內涵。如2007年高考重慶卷(見上面那首詩):
蘇軾《海棠》詩前兩句描寫的海棠有什麽特點?
蘇軾詩的前兩句寫海棠花光彩照人,芳香四溢,突出了海棠花在春風和月光下的朦朧美。前者是畫面的描寫,而“朦朧美”是畫面的提煉。
6.分析圖片之間的關系。
即考察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考察詩歌內容過程中最難的問題。它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對探究能力的要求。如2007年海南、寧夏高考(見上詩):
詩的第二聯在第壹聯的意義中起什麽作用?請簡要分析壹下。
這個問題需要分析壹下格律詩兩聯的內在聯系。首先要了解對聯各自的內容。這是壹首即興抒情詩,解釋了為什麽第壹聯的作者愛琴愛棋——弦是直的,棋是方的。沒必要用象棋來比拼勝負,也不能用琴弦來記五個音符。這樣會把第壹聯的愛上升到壹個純潔無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