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登的創作生涯有哪些時期?
1時期(1927 ~ 1932)是牛津大學的文藝青年,包括戴·劉易斯、斯彭德、麥克尼斯等人。20世紀30年代,他成為英國“新詩”的代表,被稱為“奧登派”或“奧登壹代”詩人。他的1詩集(1930)為英語詩歌帶來了新的內容、新的方向和新的技巧。這些新詩在政治上是左傾的,反映了大蕭條時期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同時,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下,他也分析了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心理和道德問題。《演說家》(1932)是壹部以詩歌和散文交替寫成的政治諷刺作品,也是他長期實驗詩歌形式和技巧的開始。第二期(1933 ~ 1938)的作品都有鮮明的左翼政治觀點,反映了當代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1937年,奧登發表長詩《西班牙》,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1938年,訪華後與易修武德合寫《戰地之旅》(1939),其中《戰爭時期》(1939)為他所寫,表達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持。在此期間,他還與易修武德合寫了三部詩劇:《皮下的狗》(1935)、《攀登F6》(1936)和《在邊界上》(1938),分別在倫敦的三個實驗劇院上演。第三個時期(1939 ~ 1946)標誌著奧登世界觀的重大轉變。詩集《另壹個時間》(1940)和長詩《新年信劄》(1941)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思想轉變過程。他皈依基督教後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態度體現在三首長詩中:《暫時》(1945)、《海與鏡》(1944)和《煩惱的時代》(1948),這三首長詩以1948獲得了普利策詩歌獎。第四期從1948開始。奧登後期的詩歌帶有宗教色彩,也表達了他對現代西方文明、政治和社會問題的極度悲觀和失望。這壹時期的主要詩歌有《阿喀琉斯之盾》(1955)、《向克莉奧女神致敬》(1960)、《屋內》(1965)、《無墻之城》(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