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寫詩壹定要遵循平律嗎?

寫詩壹定要遵循平律嗎?

不壹定。

詩歌可以分為古代和現代風格。寫近體詩(正體詩,正體詩)壹定要嚴如律令,而古詩幾乎都是情有可原,押韻就夠了。用詞要嚴謹。每個詞牌都有對應的詞譜,規定了每個詞的用韻、斷句、層次,必須嚴格按照詞譜的規則填寫。

先秦到魏晉的詩詞歌賦都是韻文,最初是用來歌唱的。到了魏晉,就沒有平的概念了。

“四聲”和“平瓦”的概念始於南北朝時期。齊梁以前沒有平瓦,寫詩當然不考慮平瓦。齊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派詩人,開始講究四聲:上平上進。其中,平是平聲,上入是無聲。

齊梁以後,詩人開始註意四聲和平聲的運用。沈約等人甚至提出了寫詩要註意的“八病”。“八病”說完全建立在四聲理論和平調理論的基礎上,但後世並沒有完全認識八病。

擴展數據

平淡的目的

詩歌的意境能給人以美感,取悅讀者,或傳達感情,給人以啟發。於是有人想為什麽不讓詩歌的聲音也給人美感,讓它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由此誕生。

隨著夷平理論的刻意發展,在壹定程度上後來制約了詩歌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為詩人的跛腳鞋或包袱,大大誤入歧途,違背了他的本意。

尤其是練級理論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難以統壹規範,讓學習者無所適從,學了也用不上。這是對詩歌和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歌和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極為不利。

詩歌的最終目的是進入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不偏不倚的理論就拒人於千裏之外,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歌只是壹種文體,我們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試卷,讓老師、學生乃至大眾都能欣賞它,參與它。

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不同程度地脫離了法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還是評判詩歌的好壞,都不應該過於拘泥於詩歌節奏和層次的理論,而應該著眼於詩歌的意境和氣勢。至於詩歌的語氣,可以順口。

百度百科-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