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27。1939開始寫詩。1946在中正大學法學院勤工儉學,加入學運。1948年初流亡上海,赴香港參加中國* * *產黨領導的全國學聯宣傳部工作。廣州解放後,參加人民解放軍,隨部隊向西南進軍。西南邊疆的生活經歷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第壹本詩集《邊關短歌》。在1955期間,人民文學發表了他的表現邊塞戰士生活的三個系列的詩歌:《瓦瓦山組詩》、《西雙版納組詩》、《西盟的早晨》,這使他成為西南邊塞詩人中第壹個獲得高度贊揚的詩人。同時參與收集整理民間長詩《阿詩瑪》(與黃鐵、楊誌勇、劉啟* * *);在民間傳說和歌謠的基礎上,他寫了壹首長詩《王夫之詩》。此後又出版了《神聖的崗位》(1955)、《黎明時的城市》(1956)、《在北方》(1957)。65438-0956年加入解放軍總政治部,65438-0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回歸詩壇後,出版的詩集有《鞏留詩選》、《尹靈芝詩選》、《百花紅花詩選》、《漫無邊際》、《仙人掌》、《母親河》、《駱駝》、《大上海》、《南船北馬》等。鞏留的詩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首先,他的詩歌意象奇特,富有想象力。他善於捕捉生活場景的特殊細節,生動具體。他在代表作《上海夜歌(1)》中說:“去關。鐘樓。時針和分針,/像壹把巨大的剪刀,/壹圈又壹圈,/打破了這壹天。//夜掛二十四樓,/如簾,/上海立刻打開她的百寶箱,/到處都是珍珠。//燈光之谷,燈光之河床,燈光之山,/六百萬人寫下了壯麗的詩篇:/縱橫的街道是詩行,/燈光是標點。”詩只有十二行,詩人準確地捕捉到了具有新上海特色的具體意象:夜晚,上海高聳的鐘樓、長長的街道、穿梭的車輛“處處閃閃發光”,立體地概括了上海夜晚動人的景色。其次,鞏留的詩別出心裁,富有哲理意味。他善於從壹個極其平凡的生活場景出發,從現實到虛無,從感性描寫到明確的思想和社會意義。壹個典型的例子是《五月壹日之夜》:“天安門廣場前,煙花如雲,地上人山人海...//佩服,人生多好,多可愛,/我們拼了命,就是為了享受這壹夜”。通過流暢的筆觸將現實生活升華為崇高的精神信仰,符合時代的詩學觀和審美觀。
鞏留的詩歌直接影響了當時許多軍旅詩人的創作。1956以後,他的詩不再是單純的盲目贊美,而是肯定新的生活,質疑生活中的消極現象;他不再是錫盟早晨的怪雲,而是壹棵能“敲出金屬鏗鏘聲”的“白楊”。後來他的詩越來越冷峻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