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卷的作品是客體,讀者是主體,是客體的非凡折射和簡單純粹的美感染了讀者,激發了讀者對美的理解和追求。
作品是客體,讀者是主體。是對象的非凡折射和簡單純粹的美,感染了讀者,激發了讀者對美的理解和追求。
早在十幾年前,壹本書《七裏香》,帶著濃濃的年味,傳遍了中國大陸。也許正是在當年還在讀書的學生的書架或抽屜裏,至今還保存著這樣壹本薄薄的深藍色封面的詩集。在中學或者大學校園裏,只要提到臺灣省作家席慕蓉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可見席慕蓉的作品是多麽深受十幾歲到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喜愛。
《追兮慕容世家》雖然已經過了“青春無怨”的年代,但它所表達的深刻而美好的感情依然讓很多人難以忘懷。或許這就是席慕蓉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時間的山谷裏,我不斷反復思考的,是妳我心中無數呼喚的回聲。壹次比壹次弱,壹次比壹次遠,但壹次比壹次更讓人驚喜。.....多年以後,如果我在遙遠的荒野呼喚妳,妳會如約而至嗎?帶著我們年少時潔白天真的心靈,帶著漫漫長路的微弱星光。...... "...據說當年席慕蓉寫的壹首關於新娘的詩被廣為傳誦,並作為廣告在電視上推銷壹種商品,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對比效果,顯示了其語言的經典和豐富含義。讀席慕蓉的作品,妳會有壹種仰望群星在夕陽的天空中匯聚的美麗、瑰麗、浩瀚的銀河的感覺,給人壹種碧波蕩漾、沁人心脾的感覺。作品是客體,讀者是主體。是對象的非凡折射和簡單純粹的美,感染了讀者,激發了讀者對美的理解和追求。在這裏,可能有人會問,席慕蓉是如何審視自己心中的美和周圍的環境的?顯然,她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了那麽多美好的事物和感受,只有在心裏醞釀成文字後,她才能寫下來。這個看起來像腳註的解釋很簡單,沒有深入分析更多的為什麽。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只能在無法直接采訪她的情況下,通過對她的作品的分析來尋求更多的答案。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我希望妳能明白,所有的領域似乎都是被推到背後的體量最暴露的壹面。想象圖像正對著妳,向妳突出。所有的生命都是從壹個中心迸發出來,然後由內向外生長、發芽、燦爛綻放。很多人都看過羅丹的代表作《沈思》,它給人壹種凝聚而巨大的立體內在美,同時也體現了他精湛的雕塑技藝。似乎他的每壹部作品都是以“由內而外開花”為主題,作品的魅力經久不衰。席慕蓉則是字裏行間的悠然思考,刻意將自己的所見所悟定格在壹個形象裏。他不僅僅是在壹個平面上勾勒事物的輪廓,而是通過壹個立面來描繪事物內在的美,即美的原因從事物的表面和他的潛意識中升華出來,形成壹種情感的“流出”,凝聚成壹種不可抗拒的情感沖動。席慕容抓住了讀者對美的向往和感受,牽住了讀者的心弦。她壹個個深刻地展示了她發現她感受到的美,以清新、優雅、婉約的美吸引讀者不斷閱讀。讀者在細細品味的同時,也深深陶醉在席慕蓉濃郁的藝術魅力中。她作品中美的核心就是壹個字“愛”。誰知道這個詞裏包含了多少哲理?
席慕蓉是壹個素質和能力都很強的作家,這可能是她作品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狄德羅對“人”的概括是:說人是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復合體,不是在指責人,而是在給人下定義。羅丹也認為:在成為藝術家之前,妳必須先成為壹個人!席慕蓉在開始寫那篇詩性散文時,就非常重視“人”。羅丹還認為,對壹個藝術家來說,壹切都是美麗的,因為她敏銳的眼睛可以在任何人和任何事物中找到“性格”,換句話說,她可以找到表象下揭示的內在真理,這種真理就是美本身。或許,席慕蓉作為壹個藝術家,用他對生活的深刻心理感受,寫出了藏在內心深處的美。也可以說是為讀者唱出了壹種心理深度。
性格就是命運。
席慕蓉的性格可能決定了她對美的出發點和審美。
她的性格特點可以用四個字的成語來概括: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是中國歷史、文化、社會藝術、文化的縮影。其中凝結了東方藝術的細膩、豐富和宏大,是壹個具有美學思想的支點。在古代,人們對地球、世界、宇宙的看法是:地球是方的,宇宙是圓的,人(君子)的心是方的、起伏的,人所處的社會宇宙環境是圓的、不可預測的、無法解釋的。從古到今,歷經千年風雨,外圓內方不斷被繼承和揚棄,在今天看來無窮無盡。透過席慕蓉的文章,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這個無形卻有形的道理。在圈子之外,席慕容面對的是壹個和所有人壹樣不同的“宇宙”。她用美麗、直白、友善的文字描述了壹個耀眼的“宇宙”。在這裏面,她在詩歌裏的所作所為,所寫的壹切,都表現了她內心的方正、冷靜、淡然,也表現了她對生活充滿激情和浪漫的思考。在《從畫面看現代生活》中,她對“吶喊與焦慮”有這樣的感受:真的,在東方思想體系中,“寂靜”是壹種非常美好的感覺,即使在運行的宇宙中,人類也能自己找到壹個安靜的角落。席慕蓉繼承了東方人文儒學的精髓(方),兼容並包,與西方思想文化(圈)相結合,放射出獨特的亮點。當然,這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總之,它不能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質,這就引出了壹個問題,她的外圓的內側是如何體現在她的作品中的?是求真求美的審美。
臺灣省作家三毛說:我們經歷了過去,卻不知道未來。因為我們不知道,生活變得越來越神奇,越來越美好。的確,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未來會是什麽樣子,那人的生活就顯得太簡單了。不同的審美會讓妳有不同的感受。三毛的文筆幹凈清新,筆也挺好。看過她的《傾城》的讀者,壹定對三毛有很深的印象。三毛生動細致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三毛以生命為審美平面立足點,視野開闊。從《撒哈拉》到《西班牙》,他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敘事情節生動刺激。
席慕蓉的視野沒有三毛開闊,但單從人生經歷來看,她是很深刻的。在《生命的信息》中,她寫道:“植物實際上對周圍的世界有著敏銳的反應。當妳用刀斧鹽對待它的時候,它知道這是壹種傷害,是壹種危機,而用來對抗這種危機的植物本能,就是拼命綻放,拼命的結果。也就是當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受到威脅時,它會用盡全力來傳遞這種生命。”這是壹種現實的審美。三毛寫的話,肯定是別的。席慕容為什麽要這樣寫?然而,是她對植物生存危機的焦慮,是她不想失去存在之美的感覺。
席慕蓉就是帶著這樣的理性,在他所生活的世界裏尋找真善美。很多人都看過席慕蓉的詩和畫,裏面有很多關於花的描寫,尤其是他散文中表達的“花的意境”。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做壹個欣賞和發現花之美的人有什麽不好?心中有了這種欣賞和發現的感覺,通過對美的審視,人們可以陶醉其中,受到它的影響,這是人生中壹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美是快樂的,不美就是惡。只有深深感受過什麽是美的人才感受最深。讀者在閱讀她的文章的過程中,被美所感染,也能受到啟發。“美”是貫穿席慕蓉文章的壹個道理。“美”不在開頭,也不在結尾,但總給人壹種作者在離開“美”(文章中)的感覺,她也在努力擺脫它,用更理性的第二視角看待自己。她在《書與時間》中的坦誠獨白:當我四十歲的時候,再次翻開書,發現這本書裏的世界壹直存在,只是換了個樣子。現實和感覺是不壹樣的,有距離,但席慕蓉能在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尋求真善美,不斷完善自己,是難能可貴的。
有人說,優秀的文學作品離不開作者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積累和文學素養。作品和作者就像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作為母親,她與生俱來的遺傳素質、成長環境、生活經歷、人生閱歷都在孩子的產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看起來總是像他們的母親。席慕蓉出生在戰亂中的中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21歲去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婚後從1970回臺灣省。顯然,席慕蓉受到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但他繼承了東方的方方正正的性格,吸收了西方博大的思想文化精華。她的審美觀是:“真正的唯美主義是從自然和真實出發,從生活中去發現和發現壹切美好的體驗。這樣的餵養美是健康的。因為這樣的努力是自助,不是自欺。”溢出的就是這樣壹種坦誠真摯的感情。席慕蓉的詩歌和散文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唯美和真實的印象。從13歲開始,她就壹直在日記裏寫“給自己的詩”。她沒想到的是,柳樹是無意中種下的。童年無意的舉措,多年後結出了累累碩果。當然,席慕蓉的銅版畫和鐳射畫也是非常有名的,可謂詩畫雙全的才女。她壹直將美視為“壹種真實、自然、大方的生活態度”,這在那句著名的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讓我握握妳的手。
然後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紮根。
雲和山壹天比壹天莊嚴溫柔。
讓我握握妳的手。
然後輕輕抽出我的手。
時間從此停止。
淚水在我心中匯成河流。
就是這樣無奈的凝視。
我找不到壹朵花送到渡口。
把妳的祝福別在妳的翻領上。
明天呢
明天是另壹個世界。
看完上面的臺詞,我經歷的真的很像剛才的離別,原來是那麽的悲涼和悲傷,給人壹種很深的感覺,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麽美的離別大戲!仿佛青春裏有壹段愛情絕唱。真實是真實的,美的真實更是真實的。但總的來說,人理解藝術真諦的能力是有限的,追求是無限的,這就需要作者開拓的藝術視野是否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席慕蓉做到了。她不是神,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她把視覺空間藝術從繪畫揉進詩歌和散文創作中,字裏行間有壹種優美的詩意感。
在《火》中,她寫道:藝術的火焰感動了我們,是生命最深處的壹種積極的鼓舞。這是我們對藝術家的感激之情所在,也是它的所在。在她的藝術世界的探索中,她把自己的個性與藝術主體融為壹體,把自己真實從容的壹面給了讀者,難能可貴。她極其勤奮地用通俗的、平民化的生活場景來描繪自己生活藝術中的思想,讓人在渾濁中看到晶瑩的星星,在寂靜中感到孤獨,仿佛進入了壹個浩瀚而深邃的宇宙,沈思而認識“真理?”在美麗的影響下。這是對生命力的壹種鼓舞,它不會長久地使心平靜。在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中受戰爭傷痕影響的“迷惘的壹代”之後,我們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新經濟”和“網絡數字社會”的時代。雖然文明和文化相當發達,但人類生活的世界仍然充滿了戰爭危機、能源危機、人與人之間友好關系惡化等負面因素。人們對生活充滿失望和悲觀。及時行樂的“新新人類”可能就是傑出代表。他們有追求創新、解放思想、大膽表達自己的積極壹面。但他們似乎沒有正確完美的人生信念,把從眾和無情視為“洪水猛獸”。他們的審美出發點絕不是墨守成規,絕對標新立異,追求時尚。他們類似於美國的嬉皮士。然而,生活是壹場永不落幕的戲劇。再美好,再輝煌,也只是短暫的壹瞬間。再甜也只是生活中的壹個亮點,而不是全部。沒有愛美愛生活的態度,專註於追求生活之美的壹瞬間的輝煌與浪漫,也不無道理。但對於“新新人類”來說,這並不是對美的真實的真實需求,當然也不可能理解美的生活。我們每壹次讀席慕蓉的作品,都能找到其中的美好,找到生命的希望,找到心靈的慰藉,也能感受到我們擁有美好人生信仰的地方。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我們對她的印象總是那麽睿智、堅強,但在生活中,席慕蓉作為壹個女人卻難免“多愁善感”。在平靜如水的生活中,她害怕看到血腥血腥的殘酷殺戮場面。她不願意再聽收音機裏蕭殺的悲秋故事,更害怕戰爭年代,害怕顛沛流離的生活。她被朋友親切地稱為“鴕鳥”。她在自省的時候也懷疑自己是鴕鳥。看問題是否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回答,但她壹直在努力,在努力創作。她希望自己能擺脫這些紛亂的思緒,努力達到壹種簡單而真實的人生境界。她不停地寫作,用獨特的聲音呼喊著美好的愛情和生活的美好意義。在壹棵開花的樹上,她寫道:
如何讓妳遇見我
在我最美好的時刻,為了這個。
我在佛前祈禱了500年。
乞求它讓我們有壹段塵封的感情。
然後佛陀把我變成了壹棵樹。
沿著妳可能走的路。
陽光裏滿是小心翼翼的花朵。
每壹朵花都承載著我以前的希望。
當妳靠近時,請仔細聽。
顫動的樹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當妳最終忽略它的時候。
在妳身後的地上
朋友,那不是花瓣
是我枯萎的心
仿佛眼前是壹幅詩畫交融的景象。這樣的愛情怎能不讓人感動?有讀者曾問她:妳詩裏的感情是真的嗎?她很難解釋為什麽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創造如此難以理解。!
席慕蓉的作品有《黎齊香》、《青春無怨》、《成長的痕跡》、《有壹首歌》、《畫出我心中的彩虹》等。不僅被多次轉載,她的散文和詩歌也在知名文學網站或網絡書展上發表。《青春無怨》裏有多少少男少女被詩詞裏的柔情和深情打動過?在1984期間,席慕蓉因為臺灣省兩家著名書店出版的六本暢銷書排行榜而被命名為“席慕蓉”年。但席慕蓉不僅沒有成為暢銷女作家,反而沈迷名利,止步不前。有時候她不迎合潮流,我行我素,寫我心。她跳出平凡的生活,對社會、人生、美進行深刻的思考,以求發現更深刻的真理。在對生活、社會事件、親情、友情、愛情的描寫中,她總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用自己的所思所悟打動讀者,讓讀者明白她想表達的真實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的。從席慕蓉的作品中,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壹直認為她是溫室裏的壹個奇怪的花園,生活平淡,安穩,幸福,沒有經歷過人生大悲大喜的痛苦經歷。但我查閱資料後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席慕蓉和每壹個普通人壹樣,都遭受過冷遇和不公,以及人生的巨大挫折。她的作品總是把“大悲大喜”詮釋得那麽安全。也許這只是壹種寫作風格,或者是壹種平靜的心態。也許最好的證明就是她對美好作品的辯護:“當今世界,很多人不願意相信美好而真誠的東西其實就在眼前。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寧願從壹開始就斷定壹切美好的事物都只是壹種虛偽的努力。這樣,當壹切都失去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感到遺憾和傷害。”顯然,她從來沒有過難忘的經歷,也沒有過這麽美好的夢想,寫不出以上的感受。
在《論創造》中,她揭示了促使我們或啟發我們去創造的那壹部分,其實並不是關於智慧和知識,而是壹種原始的呼喚,即生命在最初形成時就已經埋藏在頭腦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總有痛苦和遺憾,所以很多人總是猶豫,不敢接這樣的電話。在《孤獨》中,她寫道:孤獨的人總以為世界上只有他壹個人有這種想法,卻不知道在每壹個角落,在每壹個世界裏,都有其他人和他有著同樣的想法,和他壹樣孤獨。有壹天,壹個藝術家終於唱出了壹首孤獨悲傷的歌。這首歌壹開始可能會有些猶豫,但是唱到壹半,會有新的聲音加入,有了新的朋友,歌聲會越來越響亮,最後會有回音,成為壹首生命的頌歌。秦文君寫道:孤獨是人生最大的敵人。但席慕蓉筆下真正的孤獨,卻是另壹種境界。席慕蓉不驕不躁。在清晰的文字和諷喻中,她那種無名的孤獨是魅力,卻是震撼。可以說每個作家的出發點都不壹樣,同樣的東西名字也不壹樣。或許在無形中,她寫作藝術的真諦就是為了獲得更多* * *歌曲,這也是壹種高層次的藝術境界。在席慕蓉的剝離分析下,孤獨也有了精神審視的美感。
席慕蓉頗具影響力的散文《有壹首歌》中有壹段話:“在我的心裏,壹直有壹首歌。我說不出她的名字,也唱不出它所有的曲調,但我知道它在哪裏,在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每當夜晚月亮特別清,黃昏風沙特別大,或者妳走進壹條山路的拐彎處,走過壹片開滿野花的遼闊草原,或者在燈光剛剛亮起的城市裏,在火車緩緩開走的站臺上;在某壹個瞬間,壹種似曾相識的悲傷會襲上心頭,那緩慢卻熟悉的曲調會準時出現。我知道那是我的歌——壹首只屬於流浪者的歌。.....那壹年,她回到了蒙古大草原,在那裏,她被夢境所困擾。那時候她可能才真正明白,為什麽父親給她起了壹個有河的意思的蒙古語名字。
她也深深體會到,當有壹首歌被唱出時,它被壹種不同的深刻美感所感動。面對天空,面對鏡子,面對廣袤無垠——蒙古大草原,感覺是那麽親切,溫暖,美麗,她哭了。這是上帝最高規格的禮物嗎?她哽咽著說:“我希望我能逆流而上,壹天比壹天更真實地了解那個屬於我父母的古老而美麗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