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妳對現當代文學的理解

妳對現當代文學的理解

1是研究文學的性質、特點、發生和發展的科學。屬於人文學科的範疇。有些人對文藝的對象理解很寬泛,認為除了文學,研究對象還包括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建築、工藝美術等其他藝術。壹般認為,文學藝術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也有人認為文藝是指文學理論。就作為三個組成部分的有機整體的文學理論而言,文學理論側重於文學的邏輯研究,文學史側重於文學的歷史研究,文學批評側重於文學的現實運動的研究,這三者密切相關,相互包容。文學理論不僅從文學史和文學批評中汲取營養促進理論體系的形成,而且為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提供壹定的理論觀點、方法、標準和範疇。

2文學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經常從美學、認識論、社會學、心理學等多種角度研究文學的本質、特征、內部構成和外部關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則。文學理論的任務是揭示文學作為審美文化現象的本質:要明確文學在整個文化現象中的地位和作用;還需要說明文學有別於其他文化現象的特點。文學理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文學實踐的理論總結,因而有其自身的發展過程。

這是美國當代文學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壹書中提出的著名觀點。文學四要素是指文學作為壹種活動,始終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四個要素構成。

廣義的文學是壹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的總稱,包括當今所謂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壹般文化形式。

狹義的文學是指當今盛行的文學,即包括情感、虛構和想象在內的語言和藝術行為及作品,如詩歌、小說、散文等。

6介於廣義文學和狹義文學之間,難以歸類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作品,可稱為折衷文學。比如歷史文學、紀實文學和壹些程式化的政治論文。

所謂話語,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進行交流的具體行為和活動,包括說話者、接受者、文本、交際和語境五個要素。話語積累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語言和意義的概括,意味著文學作為壹種社會話語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8話語積累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語言和意義的概括,意味著文學作為壹種社會話語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9文學是出現在話語中的審美意識形態。這種審美意識形態是壹般意識形態的特殊形式,屬於社會結構中的上層建築。

10意識形態本來是由“觀念”和“理論”兩個詞組成的,原意是唯心主義和理念的體系。概念既是現實的反映,又是思想和行動的指南,必須同時具有認識和實踐的雙重性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談到意識形態時,將其歸結為壹種社會上層建築現象,認為它是在壹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反映了壹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政治關系;因此,在階級社會中,它必然體現著壹定階級和社會群體的思想、要求、利益和願望,即具有壹定的價值取向,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著支配和調節作用。作為壹種意識形態,文學具有壹般意識形態的特征。

11文學作為壹種審美意識形態,是壹般意識形態的特殊形態,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復雜結合。從目的上說,文學既是功利的,也是功利的。從方式上看,文學既生動又理性;從態度上:既是情感上的,也是認知上的。

12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壹種特殊方式,是指人與世界之間的壹種非功利的、視覺的、情感的關系。

13是指人類為了獲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物質而進行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觀念性活動。科學哲學、文學藝術都是精神活動。

14是指人類為了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而進行的對自然的物質改造活動。

15是指作家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的壹切生動、豐富但相對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6是指作家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壹定的社會素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理解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和審美趨向,在觀察和審視外界事物時的獨特感悟。

17是指驅使作家從事文學創作活動的壹種內在動力。

18是指作家在素材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引導下,通過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創造出壹個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19直覺是通過省略推理過程,直接理解和揭示事物的內幕或本質。在藝術思維中,直覺有兩大作用:壹是作家對壹種現象的直覺把握;第二種是作家突然發現某個事物或現象背後發人深省的內涵。

20是意境階段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之壹。外在形式是對問題的突然頓悟。它不可預測,轉瞬即逝。

21作家最常見的構思方式,就是圍繞自己的中心思想,將許多舊素材加以改造,合成壹個能充分體現其意圖的藝術形象的過程。

22是指作家在構思時抓住壹個觀念,調動各種材料和加工方法為其服務,努力使其比周圍的其他形象更清晰、更明確、更有區別。

23指作家的思維方式,刻意少說,省略具體細節,抓住主幹,形神兼備,傳達形象的大體輪廓和內在本質。

24指作家在構思時極大地調動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出違反常規事物的形象。通過變形,作家往往可以獲得原始的意象。

為了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我們不必用通常的稱謂來描述事物,而是以壹種異樣的眼光,以壹種不同的風格出現。

26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由於某種外界刺激或內在沖動而快速創作出某部作品的情況。

傳記作者在文本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和轉移詞語和短語,以準確地將心理意象物化為定性作品。

“二八”是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之壹,它要求作家進行主觀的、藝術的創作,在自己建構的假設情境中,表現出對社會生活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那些本質的東西。

29是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之壹,它要求作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去處理個別的或特殊的事物,在主客體相統壹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普遍性的藝術形象。

30是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之壹,它要求作家對創作對象進行情感體驗和評價。情緒評價是壹個主觀的心理過程。

31是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之壹,它要求作家賦予其創作對象以藝術形式。形式創作不僅體現在對內容內部結構的把握上,還體現在運用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段使其以外在形式出現。

現實主義文學是壹種註重以現實的方式再現客觀現實的文學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再現性和現實性。再現是指對文學作品外部現實的具體描述和模擬,它要求文學立足於客觀現實,面對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所以藝術表現手段的基本特征是現實主義,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生活中的各種事物。

理想文學是指以直接抒情的方式集中表達主觀理想的文學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表現性和虛幻性。表現性是直接表現內在的主觀世界情境,主觀理想在理想文學中具有高於壹切的地位。通過誇張、扭曲、虛構,不求生活的真實,而遵循情感的邏輯。以浪漫主義文學為代表。

象征文學是壹種以暗示的方式關註審美意蘊的文學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模糊性,具有多層次不確定性的含義。以歐洲象征主義為代表,這是法國文學史上的壹個流派和文學思潮。

35種文學體裁之壹。壹般認為,詩歌借助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感的高度凝練的語言,創造出“言不盡,意無窮”的審美意境和意象,表達詩人的感情。中國古典文論主張“詩言誌”,“詩以情為體”,“詩人以情為根,苗字,華聲,真意”。中國和西方都非常重視詩歌表達詩人主觀感情的特點,即使是敘事詩也相當抒情。詩人的主觀情感自然來源於外部現實,但外部現實必須內化為詩人的心理現實,即成為詩人情感的壹部分,才能作詩。在形式上,與散文、小說和戲劇文學相比,詩歌更有節奏感和音樂性。無論中國的詩歌還是西方的詩歌,通常都是通過聲音的有序排列形成有規律的韻律;大多數詩歌必須押韻。即使是中國現代自由詩也講究用韻,只是押韻方法比較自由。另外,相對來說,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更簡潔;語言含蓄,跳躍感十足。詩歌是最早的文學樣式之壹。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類型,如抒情詩、敘事詩、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十四行詩、民歌等等。

36種文學體裁之壹。壹般認為,借助藝術虛構,敘事內容以散文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壹定的故事情節來描述人物的關系、命運、性格、行為、思想、感情、心理狀態、活動環境,這是小說的基本特征。情節、人物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是人物的歷史,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說的核心,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環境造就了性格,性格也造就了環境。小說是文學中最具表現力的體裁。小說有能力描述生活中存在的壹切可以用語言表達的事物,如人、事、擬聲詞,描述人的感情、幻覺、夢境甚至潛意識的精神狀態。這就使得生動描繪存在於浩瀚時空的歷史圖景和某個空間中人物心中的精神世界成為可能。同時,作者還可以改變敘事視角,改變敘事人稱,運用敘述、議論、抒情等手法,使小說的藝術表現獲得哲理性和詩意性的光彩,增強思想力量和藝術魅力。

“三七”是壹種以人物臺詞為主,反映矛盾沖突的文學體裁。

文學體裁之壹。其概念古今不同。中國的古文是指區別於韻文和駢文的散文,包括歷史名著。中國的文學散文是從應用文字和學術著作(最早的是經典、歷史、哲人)發展而來的,從來沒有完全脫離過它們。中國的現代散文是指壹種文學樣式,稱為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包括雜文、小品、短評、隨筆、小品、通訊、遊記、報告文學、書信、日記、回憶錄。按其內容和性質,大致可分為三類,即以抒情為主的散文、以敘事為主的散文和以議論為主的散文。在西方,散文並不像中國那樣是壹個獨立的文學體裁,而是指所有不押韻的文學作品。所以不押韻的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文也是日常應用的壹種。散文題材廣泛,寫作靈活自由,多種多樣。它可以是敘事性的、抒情的、描述性的和議論性的。它能像小說壹樣描寫形象,描寫心理,渲染環境,烘托氣氛,像詩歌壹樣運用比喻、象征、擬人的手法創造意境。這就是散文的“散”的特點。但散文貴而忌諱,必須散而不亂,散而有條理。通過散而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凝聚成生動的畫面,把裏面的故事和外界融為壹體,把詩和境界交織在壹起,簡潔優美,樸實自然,音節鏗鏘,情感豐富,既有時代的生活氣息,又有個人的風格特色。

新聞與文學相結合的散文體裁,從新聞報道和紀實散文中產生並獨立出來。素描,特寫,文學交流。它以敘事紀錄片為主體,以報道真相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據主體的人和事必須真實,具有新聞價值;經過藝術加工,用形象反映生活,充滿了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情感態度,具有文學性。這種風格是現代新聞學的產物,曾在20世紀初盛行於蘇聯和歐美。在“五四”後的中國,壹些時事通訊、遊記和敘事散文具有報告文學的某些特征。但報告文學的正式倡導和自覺創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與左翼文學運動和外國報告文學的引進有關。

40-文學作品的文本是指作者所寫的供閱讀的單個文學作品。在中外文論史上,有人將文本視為壹個由表及裏的多層次審美結構。比如中國古代的王弼就提出了言、象、意的等級制度。西方也提出了兩層次理論、四層次理論、五層次理論。壹般來說,我們把文本分為三個層面:壹是文學話語層面;第二,文學形象層面;第三,文學意蘊層面。

41典型性是西方文論創造的壹個概念,有三個發展階段。17世紀以前的體裁理論,18和19世紀的人格典型理論,20世紀以後西方藝術中心轉向,典型研究相對沈寂,但馬克思主義典型理論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起來,成為中心話題。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文學典型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式之壹,比普通形象更具藝術性,是文學話語體系中富有特色的魅力人物。審美特征是:典型文學的特征和典型文學的藝術魅力。

42文學的典型特征: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國藝術史學家hirt (1759-1839)提出的。所謂“特征”,就是那些構成本質的個體標誌。從外延來說,特征可以是壹個細節,壹個場景,壹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壹個事件等。從內涵上看,特色有兩個特點:其外在形象極其生動、具體、獨特;它通過外在形象表現出來的內在本質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以情景交融為特征的意象系統,以及它所誘發和發展的審美想象空間。和典型的文學壹樣,意境也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式之壹。其特點是:(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征。(2)虛擬與現實並存。意境的真實部分叫現實世界,虛擬部分叫虛擬世界。現實世界是指被生動描述的景物、形狀和環境,也稱為現實世界、事件世界和物質世界。虛境是指由實境誘發和發展的審美想象空間,故又稱神境、境、神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它體現了創造實境的意圖和目的,體現了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繪,在意境結構中處於靈魂和統帥的地位,因而有靈境和精神境界的別名。(3)韻味無窮,是意境的審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包含的那種回味無窮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種因素,所以有韻味、神韻、情趣等多種別名。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美學範疇。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文學意象實際上是觀念意象,在文學作品中也可以分為兩種存在狀態,壹種是表現出審美理想不足的意象,壹種是表現出審美理想充分的意象。這種審美意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審美意象的本質特征是哲學性。(2)審美意象的表現特征是象征性的;(3)審美意象的意象特征是荒誕的;(4)審美意象的思維特征是直接參與抽象思維。

20世紀初以來,俄羅斯形式主義和後來的法國結構主義文學批評在敘事文學研究上形成了新的理論概念。這些新敘事理論與傳統敘事理論的壹個重要區別是,它們不像傳統理論那樣關註具體作品中敘事內容的特點,而是關註不同作品的屬性;研究對象不再局限於內容要素,而是把故事敘述的方式、敘述者的聲音特征、對敘事的接受作為新的研究對象。這就是所謂的當代敘事學。

文學的敘事是用文字虛構社會生活事件的過程。有兩個基本特點:壹是敘事內容是社會生活事件的過程,是人的社會行為和結果;第二種敘事是話語的虛構。它所指的對象不同於壹般的話語,它並不指向現實生活。它指向話語小說的文藝世界。

情節是根據因果邏輯組織的壹系列事件。福斯特是20世紀英國作家,他的“情節”觀很有價值。劇情是用因果關系來解釋和重組沿著時間順序偶然出現的事件。

表層結構:從敘事層面分析作品的結構;敘事學決定了最小敘事單位。從句法分析的角度來看,敘事內容可以簡化為壹系列基本句型,即記敘文句。

深層結構存在的基礎是相信特定的敘事話語與產生這些話語的整個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超越話語字面意義的內在意義關系。

動作邏輯是指支配故事中動作的內在規律。這些規律包括兩個層面:故事的邏輯,沒有邏輯就無法理解故事。每個故事都受到文化、文學體裁、作者風格等特定因素的制約,導致每個故事本身都有獨特的邏輯。壹般行動邏輯的基本形式是以下三段式序列:可能性、變為現實、達到結果。

51敘事作品中的人物對故事最基本的作用是作為壹個行動單元來推動事件的全過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動作元素”。角色是指角色自身的個性所導致的身份和獨立性。

這篇文章的時間,即閱讀這篇文章實際需要的時間;另壹種是故事時間,即故事中虛構的時間關系。這兩種時間有時可以重疊,比如敘事電影中的壹個場景,古典戲劇中的壹個場景或者文學作品中的壹段對話。但總的來說,這篇文章的時間和故事時間不僅性質不同,而且長短和順序也不同。兩種時間的矛盾關系形成了敘事結構中的節奏,主要體現在時序、時長和頻率上。

持續時間是指壹段連續時間的長度。故事的持續時間是確定的,雖然有些敘事房間被標註,變得溫暖而不清晰。這篇文章的長度是指壹段文字的閱讀時間,但閱讀時間並不統壹,沒有人可以衡量標準長度。我們無法對兩種時長進行量化比較,但可以假設壹種“統壹敘事”,即故事時長與本文時長的關系始終保持壹種理想的敘事作為參照點,從而比較各種敘事作品中的時長和節奏特征。兩種時長關系的變化對敘事速度的影響可以概括為省略、概括、情景、停頓四種形式。

敘事頻率是指話語與故事內容之間的重復關系。重復包括兩種基本類型:事件的重復和詞語的重復。前者是指某壹類事件的重復發生,後者是指某壹事件的重復敘述。

55也叫聚焦,即觀察和講述作品中故事內容的角度。視角的特點是由敘述者決定的。傳統的敘事作品主要采用旁觀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稱敘事。近期的敘事作品中第壹人稱敘事較多。第二人稱敘事是壹種罕見的特殊現象,還有壹種更重要的特殊情況,那就是變換人稱和視角的敘事。

敘事動作,即“敘事”行為本身。如果敘述的是存在於外界的真實事件,那麽敘述動作:也就是如何講述這些話就不是很重要了。相反,如果內容是虛構的,那麽如何講述才是重要的。

故事中敘述者的存在不僅體現在敘事內容和敘事話語本身,還體現在敘事動作上,即用什麽樣的語氣或態度來描述,這就是敘述者的“聲音”。不同的敘事風格也可以從敘事聲音的不同來區分。

抒情性:作為壹個文學理論概念,具有特殊而豐富的意義。在歐洲文學傳統中,Lyric壹詞是從古希臘的lyre壹詞演變而來的。七弦琴最初是指用七弦琴伴奏的抒情短歌,後來發展成為壹種傾向於表達內心情感的文學類型。抒情寫意是中國傳統文學最顯著的特征之壹。

作為審美話語的壹種形式,抒情話語具有不同於普通話語系統和敘事話語的特殊結構,凸顯了話語的感性,使其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在創造表達性話語的過程中,作家采用各種抒情行為或動作來支配和組織抒情話語,形成壹系列抒情方式,使抒情話語成為壹個創造性的復雜話語系統。

抒情作品和敘事作品是對稱的,是以正式的話語組織形式,主要表達作家內心情感活動的壹類文學作品。它在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創造審美價值、實現文學的意識形態功能等方面不同於敘事作品。為了表達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獨特的內心生活,抒情作家必須創造有意義的話語形式,從而產生直接融合抒情內容和抒情話語的抒情作品。

61抒情作品通過特殊的話語組織形式表達情感。抒情內容和抒情話語構成了抒情作品的兩個基本要素。

62是作家壹系列作品所體現的內容與形式統壹的獨特性,是作家創作個性在作品上的印記。它是由作家的創作個性和特定的話語情境造成的相對穩定的整體話語特征。

創作個性,也稱藝術個性,通常是指作家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天賦特征。這種個人天賦突出表現在他如何從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主題,並以自己獨特的感受、思考和交流方式表達出來。

文學消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文學閱讀和文學欣賞,狹義是指近代以來文學作品成為人們消費的特殊商品。

在文學閱讀之前和閱讀過程中,讀者作為接受者,由於個人和社會的復雜原因,往往具有既定的心理結構。讀者閱讀這篇文章所依據的現有心理圖式被稱為期待視野。在具體的文學閱讀活動中,這種期待視野主要呈現為三個層面: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