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孔子的文學思想主要保存在《論語》中。這部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整合而成的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內容極其豐富和深刻,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包括文學思想史)有著極其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壹、孔子文學思想的基本內容

(壹)、孔子評價詩樂的標準:思想無邪。

壹首詩遵循什麽標準才算好詩?孔子在《詩三百首總論》中從文學的社會功能出發,提出了好詩的標準,即《論語》為政提出的“思無邪”:

子曰:《詩》三百首。壹句話,說的是:“思無惡”。

孔子的“以為無罪”的標準主要是針對內容的,詩歌的內容要符合孔子或儒家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和審美標準。起初,300首詩中的作品不僅與內容(歌詞)有關,而且與音樂密切相關。所以從音樂上講,“思想無邪”就是崇尚音樂,音樂應該是正義的、和平的,“樂而不淫,悲而不傷”;在文學作品方面,要求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語言都不能過於激烈,要委婉曲折,而不能過於直白:

《論語·八蜀》)孔子說:“關雎”,喜而不淫,悲而不傷。

孔子的音樂觀以“思想無邪”為根本要求,以“樂而不淫,悲而不傷”為情感表達要求,崇尚雅樂,釋放鄭聲。這個“禮”的標準,明顯地打上了時代的統治意識形態的烙印。

(二)、孔子論文藝的社會功能:賞受眾,怨受眾。

孔子在論述文藝的社會功能時,提出了“興、觀、群、怨”之說。

子曰:“何不學詩?詩歌可以欣賞,可以觀察,可以分組,可以怨恨。妳是萬物之父,妳是遠方萬物之王。文學的社會功能在鳥類、動物和植物的名稱中是眾所周知的。”(《論語?6?1陽貨”)

興、孔安國註為“比興”,朱註為“情誌”。也就是說,“興”是以詩為禮(《論語·泰伯》),“學詩是表達修養的第壹步”(《論語·言和》引為鹹註),講的是詩歌在修養方面的教育作用。簡單地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說,詩歌具有振奮人的精神的作用,能夠引起人的聯想。

看來,鄭玄的筆記為“察民風興衰”,而朱的筆記為“察得失”。也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實的作用,可以看到世事的起伏,所以談詩有壹定的認知作用。

群,孔安國註為“取長補短”,朱註為“和而不流”。是詩歌讓讀者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實現和諧,凝聚人心。

怨,孔安國註是“怨刺政”,朱註是“怨不怒”。也就是說,詩歌可以幹預現實,可以批判黑暗的社會和惡劣的政治。

“賞景訴苦”論充分肯定了文學的審美功能、認知功能、教育功能乃至知識學習功能。

(3)論述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孔子還討論了詩歌的內容和形式。總的來說,孔子對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同樣重視。這種既重視表達內容,又反對形式過度的觀念,本質上是“文學”與“質”的關系。

孔子說:質勝於文,文勝於質。溫柔,然後是紳士。(《論語·永業》)

孔子關於“文”與“質”關系的理論,本來不屬於文藝範疇,但意義深遠;它將文學與人們的生活和道德修養結合在壹起。孔子將“文”的論述運用到文學創作中,要求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完美統壹。

孔子說:“有意誌;言無不盡,言無不盡。妳不說,誰知道它的野心?無字之言不在遠(《左傳·相公二十五年》)。這就是對“寫”的強調。

第二,孔子文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1)孔子“思無邪”的審美標準,是在其“無邪”到“中庸”理論的基礎上衍生出“溫柔敦厚”、“含蓄蘊藉”的審美追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開啟了中國古代以政治功利為目的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傳統,但只是片面強調文學的外在作用,忽視了對文學內在規律的研究。

(2)他的“文與質”論不是關於文學問題的,而是從漢儒正式引入文學批評,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標準;

(3)孔子的文學思想對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傳統影響最深刻的主要是他的“賞景怨”論。孔子“興、關、群、分”的詩學教學原則對文學理論的影響不僅在於這些概念本身,還在於“關興群分”這壹物化行為的意義。孔子的“關興群分”理論是現實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源頭,對後來的現實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和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興、關、群、怨”理論,尤其是“詩可怨”理論,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學和文論的長期發展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漢代《毛詩序》提出了“諷諭”理論,充分肯定了文學批評的現實意義和作用。司馬遷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詩可以怨的思想。在《史記·屈原列傳》中,他說屈原的《離騷》“覆以自怨”,由此產生了“以怒著書”的理論。後世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往往以此為武器,反對文學脫離社會現實或缺乏積極的社會內容。比如鐘嶸特別強調要在“詩”中表現“怨”;到了唐代,陳子昂在詩歌中強調“吉星”的作用,白居易則強調“諷刺美言”和“編時事、釋人情”的作用,都繼承了重視文學社會功能的傳統。直到封建社會末期,黃宗羲等許多作家都深受這壹理論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論語》的論述中表達了他的“文學”概念,真實地反映了孔子文學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些觀點極大地展示了中國儒家文論的面貌。中國的文學在歷史上普遍遵循壹種“中庸之道”,中國的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作品往往難以達到高雅。說到底是受孔子崇尚雅正,鄙棄通俗文學和文學的影響。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在任何紙媒上使用。網絡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