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學生不夠格。
臺省的弟子——魏《南全集》序
時間:2004-65438
近年來,在海峽兩岸和海外的中國人社會中流傳著壹種說法:當代人不讀南就不知道中國文化是什麽。
誰是南懷瑾?有人稱他為國學、易學大師,有人稱他為佛學大師、禪宗大師、密宗上師,也有人稱他為當代道家或現代隱士。這些稱謂似是而非,因為每壹種說法都只涉及到為人師表和學習生活的壹個方面,但具體還不得而知。
南·懷瑾的生活既奇怪又不可預測。他是浙江樂清人。1918出生於書香門第。他受過宮廷的訓練,至少他廣泛涉獵了壹部分經典和歷史。他深諳禮義,以神童聞名家鄉,並向各門派學武。他畢業於浙江武術博物館。他離家稍晚,在金陵大學社會福利系學習,後轉入成都中央軍校,第十期研究班畢業。抗日軍隊風生水起時,參軍,躍居馬西南,安定邊防,任梁山墾荒公司自衛團總經理兼總指揮,回到中央軍校任政治指導員。懷大師早年研究道教。這時,他發了心要學佛。他離開軍校,在峨眉山大平寺躲了三年,讀了十二藏經。出關下山後,在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講學。1947期間,懷大師深入康藏地區拜訪密宗上師。後來,它先後被白教貢嘎宗師和黃教、焦紅和華嬌宗師確認為密宗宗師。65438到0949年到臺後,石懷在家裏辦了個戶口,教中國傳統經典;壹方面擔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教授。同時,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老古文化企業公司、什邡書院等文化機構相繼成立。1985年,石懷離開臺灣到美國定居。這壹時期,弗吉尼亞東西方文化學院、多倫多中國文化學院、香港國際文化基金會等文化教育機構相繼成立。
自1955出版第壹本書《禪海概觀》以來,石懷至今已出版散文30余種,被翻譯成英、法、荷、西、葡、意、韓、羅等8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石懷從教數十年,學生和弟子不計其數,曾在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講學。南懷瑾學院仍設在華盛頓大學。近年來,石懷還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推動兒童閱讀東西方經典的文化運動。石懷的知識涵蓋了儒釋道,除了研究中國文化,他還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精華。因此,很難說石懷的知識是偏向儒釋道的。準確地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推廣者。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近代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上落後於西方國家,受到西方列強的欺淩和侵略。壹些知識分子尋找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結果把責任推給了傳統文化。他們認為舊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為了中國的現代化,五四前後壹批人提出了推翻孔家店,推翻舊文化的口號。但他們分不清中國文化傳統中哪些是經過幾千年考驗積累的精華,哪些是後人添加的糟粕,肆意曲解。結果是精華和糟粕壹起丟棄。舊的文化被拋棄了,但是沒有人知道新的中國文化是什麽。胡適等人甚至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要求我們這個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民族像乞丐壹樣向西方討要文化食糧。就這樣,他們切斷了文化傳統,造成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文化傳統。
從青年時代起,石懷就致力於推廣中國文化。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大陸到臺灣省,從美國到香港,我在世界各地流浪,但我壹直在努力重建中國文化。無論是在作品中,還是在與學生或朋友的談話中,石懷都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發展的深切關註。他常說: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不怕亡國。最可怕的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滅亡了,那將是萬劫不復,永無翻身之日。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化,壹個民族就沒有凝聚力,永遠像壹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壹個民族不會有創造力,只會模仿外國人的屁股。壹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就不會有自信,也不會被外人尊重。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麽?石懷說,在中國秦漢以前,儒墨道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化思想。六朝以後又有壹派,儒釋道成為文化主流。因此,壹個人必須深入儒、釋、道的知識,從博中回歸,掌握中國文化的精髓。現在的學者都是西式教育,大多把人類文化知識分類,成為專攻壹門學科的專家。所以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由於特殊的身世和學識,石懷不同於壹般的文人,可以在儒釋道之間進進出出。可以說,沒有石懷的教育,真的很難肩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多年來,南先生的許多作品在海峽兩岸都有出版,但普通讀者很難有機會系統地研究他的全部作品,所以往往從接觸過的部分給壹個定位,出現儒、釋、道大師等不同意見。就像《大寶經》裏說的:“許多人瞎摸大象,各拿壹頭”:摸大象腿的說大象像圓柱,摸大象耳朵的說大象像蒲扇,摸大象尾巴的說大象像繩子。誰也說不清大象的真面目。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學術生活的全貌,我們決定編輯出版《南全集》。
《全集》包括石懷迄今為止所寫的29種作品,以及與石懷有關的4種附件。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儒、釋、道、文史詩四大類。當然,這並不是嚴格的分類,因為石懷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舉壹反三,有時從佛教到禪宗;有時,禪宗入老,孔子入佛;有時入佛有洞;有時佛入洞;有時孔子和老佛都在而不在;有時候孔子,老佛,老佛都進不進。所謂的四類劃分,只是為了敘述方便。
第壹類是儒家著作。正如石懷所說,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是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中心的。“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總匯。“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專屬於孔孟的學術思想。“四書”在宋代以後逐漸盛行,取代了“五經”的地位。石懷對“四書”和“五經”的研究不僅深入殿堂,而且常有獨到見解。《全集》收錄的這方面的著作有五種:《論語》、《原大學略》、《孟子旁路》、《易經雜記》、《易經傳》,都是石懷歷年來給學生講的課。
《論語》是記載孔子生平和講學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書。正如石懷所說,“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首先要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說儒家思想,首先要研究孔孟之學。要說孔子的思想學術,首先要了解《論語》。“《論語》二十篇和語錄壹樣,用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和行動。從唐代開始,歷代著名的儒家學者都認為《論語》的篇章是隨意編排的,沒有內在的邏輯。經過他們的標記和註釋,《論語》成了壹部僵化的教條。沒有人敢跳出這個傳統的範圍,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石懷的《論語》裏裏外外,擺脫了幾千年的訓詁範圍,明辨歷代的錯誤詞義,重新定義詞義,還原了《論語》的本來面目。他指出:《論語》其實是他的弟子們精心整理的。每篇文章條理清晰,條理分明,書中20篇文章的安排也是自始至終呼應,等於壹篇天衣無縫的好文章。石懷以其獨特的見解,活躍了《論語》生動活潑的生活,使現代中國人能夠以現代的生活體驗理解《論語》真實的內在思想。
《孟子》是壹部記錄孔子思想繼承人孟子言行的書。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人。他發揚了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道德和政治學說,因此被稱為“亞洲的聖人”。《漢書》記載的《孟子》有11篇,現存7篇,相傳另有4篇,已失傳。石懷的《孟子·旁傳》采用了壹種與歷代著名儒生註《孟子》完全不同的方法。從孟子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出發,聯系五千年來的歷史人事,探究孟子的學說從古到今為何顛撲不破。指出孟子壹直在呼喚人類的正義和傳統的道德政治,從未因為時代和環境的影響而有絲毫改變。他踐行的是他所倡導的拯救世界的精神。
大學是禮記中的壹章。朱的《大學》自宋代流行以來,長期被視為功名的敲門磚,但逐漸不為人知。認為《大學》思想源於《易經·幹卦·文言》,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有自己的邏輯脈絡,對朱篡改原文的做法大為失望。因此,石懷用原著講述了“大學”的故事。《原大學略談》對“紀、知、誠、誠”乃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二次修煉和實學進行了詳盡透徹的講述。懷大師在書中指出:“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明於德,近於民,止於至善”。圍繞這個總綱,闡述了內服藥與外用藥的密切關系。從“尊物”到“正心”,屬於內知的學問。如果內在知識的修煉達到明德境界,外用於持家、治國、平天下,那就要從修身開始了。修身是內服藥和外用藥之間的壹個重要關鍵。原本晦澀了兩千年的“大學”的本質,被石懷精辟地闡釋了出來,為現代人提供了修身養性、處世為人的指南。
易經是五經之首,是儒道乃至百家學術思想相通的源頭,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思想。要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了解易經。然而,李逸是困難的,每次讀者認為他害怕道路,他有意願可能不會通過門進入。石懷的《易經雜記》從“變、簡、難”、“理、象、數”的基本原理入手,敘述了易經的知識,為有興趣學習易經的人介紹了入門之道。《易經傳》是孔子學習《易經》的心得報告。在另壹場講座《易經傳》中,懷大師不僅對《易經》進行了更加精辟的闡述,而且通過對《易經》的分析,深入挖掘了孔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文化淵源。內容涉及自然哲學、人文精神、政治藝術和身心修養之道。
石懷的儒家著作有五個鮮明的特點:壹是詮釋經典。也就是把唐宋以後的註解推開,通過閱讀原文來理解儒家經典。因為在這些經典中,前壹篇文章的意思往往在後面的句子中解釋得很清楚。只要把前後兩章聯系起來,我們自然就能理解經典作者的原創思想。《論語》的寫法基本上就是用這種讀經的方式。
二是歷史與歷史的結合。即把儒家經典與相關史籍進行比較、比較、整合,來研究經典作者當時所表達的思想。比如《論語》,把《論語》和春秋時期的歷史遺跡結合起來看當時的社會政治混亂,從而看到孔子開創和確立的文化精神的偉大。《孟子·旁路》結合《孟子》七經和戰國時期相關史料,說明了孟子有心濟世的精神。
第三個是邊簽的引入。懷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包括百家思想的精華,集中外古今之論於壹爐,往往能博采眾長,解決壹直令名家望而卻步的難題。比如《大學》中提到的“知、制、定、靜、安、慮、成”七個層次,是中國先秦傳統文化中教育和學習的特點,也是儒家的修身功夫。雖然這“七證”對後世影響很大,但大學並沒有具體規定如何實踐。宋明以來的新儒家,都是囿於自己的見解,而無法說清楚。懷大師在《大學略論》中用佛道來說明“七防”功夫,從而超越了以往的觀點。
四是深入淺出的解釋。教書寫書的老師喜歡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明白易懂,態度平易近人,語言詼諧幽默。比如易經,總是給人壹種神秘莫測的感覺。石懷的兩部易學著作以獨特精彩的開悟贏得了解答,使博大精深的易學深入人心。通過石懷的解釋,讀者會發現《易經》其實是壹門很容易的學問。
五是貫通古今。石懷儒家著作的最大特點是“今昔之變,是俗語”。在他看來,“四書”和“五經”都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但理解這些經典要結合時代的變化。在《論語》和《大學簡評》中,石懷不僅幫助讀者聯系現在和現在的事件了解經典作者的思想,而且經常根據現代世界的文化趨勢指出他的民族和國家在未來應該走的路線和方向。因此,石懷的作品彌合了古代和現代文化之間的鴻溝,成為當代中國人了解傳統文化的橋梁。
全集的第二類是佛教作品。這部分作品數量最多,包括《禪海占蔔》等17種。佛教是對古印度文化的系統總結和偉大變革。漢代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儒、道思想發生了接觸,經歷了壹個從沖突到融合的過程,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自六朝以來,中國文化就是儒釋道合流形成的文化形態。因此,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
佛教在當今世界仍有其重要價值。當今時代,全人類都以現代化為社會目標。現代化雖然帶來了物質上的進步,但也造成了社會病態。理性化是現代化的基調,理性主義最有力的表現是科學技術。植根於科學的技術實際上塑造了現代世界的特征。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將這種現代理性稱為“工具理性”,因為它只涉及實現特定目標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而忽略了生命的價值。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當代代表人物赫伯馬斯指出:“高度的工具理性導致了科技意識的任意決定,造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當今世界,人們忙於追逐物質財富,卻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人逐漸把自己異化為物,生命成了物的附屬品。人與自然、社會、家庭、自身疏離,切斷了與精神家園的古老聯系。表面上,人們仍然把快樂、成功或創造作為人生的目標,但實際上並沒有目標。人們越來越感到空虛、焦慮、煩躁、孤獨、寂寞、絕望,產生了壹種被美國社會學家彼得·伯傑稱為“遊魂”的感覺。所以,如何安定人心,對於壹個完美的人生越來越重要。
這時,人們突然回過頭來重新發現宗教對生活的意義。宗教,只有宗教才能滿足人類超越自我,追求永恒、完美、真善美的心理需求。這是所有宗教共有的功能。所以,人的宗教精神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存在形式,但不會消失。西方基督教主張依靠上帝的拯救來實現這種超越。但“上帝是萬能的”觀念在現代理性精神的沖擊下已經崩塌。人們不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人類。上帝無所不能。用尼采的話來說就是“上帝死了”。人可以放棄上帝是“救世主”的幻想,但不能沒有宗教精神,放棄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佛教並沒有被這種“救世主”的觀念所拖累。它教會人們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生死的痛苦。所以佛教才能肩負起安定人心,提升人生價值的使命。這是今天佛教逐漸由東向西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根本原因。
石懷17種佛教著作,大致可分為三部分:佛經解釋、禪宗、佛法修持。佛經解釋包括五種:楞嚴經大義解釋、楞伽經大義解釋、覺遠經簡介、金剛經所言、藥師經救世觀。因為過去流傳的中文佛經大多是唐朝以前翻譯的,語言古舊,含義晦澀。更何況理解和解釋需要幾千年,古今完全不同。因此,壹般讀者覺得佛經難讀,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但是,這些佛經壹旦被老師講解,就變得通俗易懂,受到各個文化層次讀者的喜愛。懷老師講解佛經的特點是:壹方面,譯釋結合,在保持原文詞句含義的前提下,用現代語言講述其中的重大意義;另壹方面,佛教的本質是用現代物理原理解釋的。比如懷大師推薦《楞嚴經》作為壹切佛法的大綱。這部經典系統地總結了佛教的核心精髓。它不僅為利智指出了直指人心、悟佛本性的方法,也為那些根柢鈍的人展示了修行的方法、秩序和各種方便。顧先說:“自從讀了冷艷,就沒讀過人性糟粕的書。”。由此可見《楞嚴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懷大師指出《楞嚴經》是從七分識心八分歸開始的,壹步步解釋心物合壹的原理。懷大師在《楞嚴經大義釋》中對此做了現代解釋,解釋了《楞嚴經》如何從身心實驗中證明物質世界的原理,如何從物理範疇中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告訴我們,佛教中的心物壹元論不僅僅是壹種思想理論,更是建立在人的實際心理狀況之上的,是可以通過實驗證明的。所以佛教確實有科學驗證和哲學論證。
當然,佛經不僅文字難讀,很多佛經因為內容深奧也難讀。如果妳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善於辨別方法,集中思想,從真正的實踐出發,就很難壹窺他們的教導。比如《楞嚴經》就是公認的最難讀的佛經之壹。蘇子瞻曾說:“冷嘎之意靜,文筆古樸,讀書人不壹定會造句,但離開文章得其意而忘其意的人,就會受到關註。”在壹位老師對知識的認真鉆研下,他對《楞嚴經》下足了功夫,思考縝密,辨析清楚,分析嚴謹,總結論點,融會於心。因此,他在《楞伽大義》中為讀者清晰地闡明了此經的線索:經中65,438+008個關於人生的哲學問題,首先由大智提出,但佛陀並未壹壹解答,而是坦陳自己的心、性、相,分別辨析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進而引向玄學。可見《楞嚴經》的宗旨是直指生命的身心生命和宇宙的根本性質。在石懷的幫助下,倫加的意思很明顯。
石懷的講課不僅為讀者澄清了背景,而且指出了容易學習的要點。比如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就是壹部影響很大的佛經。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了所有的宗教,包含了所有的宗教,不局限於佛教的範圍。千百年來,無數人研讀念誦《金剛經》,因之得道。金剛經有什麽玄機?在《金剛經》所說的,懷法師指出:此經的重點是善良,關愛思想,這是從凡夫到覺悟的道路,聖人和凡夫修行也是如此。妳在乎什麽?學佛就是證道,諸佛證道的最高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涅槃是圓滿,不是生也不是死,不是來也不是去,永遠是清凈。如何保護自己的心靈?妳應該沒地方住,也不應該出生。不動不從相,就是保持內心平靜的想法。即使在動蕩中,它也是安靜的,仿佛靜止不動。再比如,藥理學家的經典是壹部通俗易懂的佛經。懷大師在《藥師經典中的救世觀》中指出,藥師佛的12願是這部經典的重點,表現了大乘救世救人精神的偉大。讀者抓住這個關鍵點,就很容易讀懂藥理學家的經典。再比如,《覺遠經》是壹部指導壹切眾生修行佛法的正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回答了12菩薩提出的問題。這些12菩薩,外形各異,代表12的修行方法。在《覺遠經略》中,懷大師明確提出了如何認識自然、如何修、修觀、修禪的要點。懷大師在講解佛經時,經常引用大量事例來說明道理。在《覺遠經略》中,說到見地、修證、許願,都有舉例詳細說明。許多例子都是石懷自己的經歷。在《藥理學家經典中的濟世觀》中,石懷經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結合經典進行闡釋,所以即使深入到最細微的地方,讀者也壹定能看懂。
懷大師的禪學著作有《禪海探秘》、《禪與道入門》、《禪修視頻》、《禪談》、《禪林體系》、《中國社會》等五種。當然,大部分關於佛教的修訂著作都與禪宗有關,為了敘述方便,單獨列出。自宋代以來,禪宗逐漸成為佛教的主流。天下佛家說禪者無數,佛寺號禪林遍地。但是,大多數人對禪的目的壹無所知,從靜坐到打遊戲。當今世界,很少有像石懷這樣通情達理、有修行的禪修者。因此,如果僅僅就這壹成就而言,南是當代禪宗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禪海錄》是石懷最重要的禪學著作,它不僅記錄了石懷壹生的禪修經歷,也是壹部原禪之作。石懷從對意義和位置的清晰理解開始:禪的目的是理解自然和達到佛法。廣泛征集語錄,聲討各種禪語,懂得解禪抓短語,探尋禪的源頭。懷老師著重闡述了禪與教、頓悟與漸悟的道理。中國佛教大致有十個分支。除了禪宗之外的所有分支都踐行自己的教義(經典、法條、學說),只有禪宗標榜“無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後來禪宗弟子認為可以拋棄經學和藏傳佛教的學習,悟道。其實禪宗與教論的關系是“言之理在理,佛說三藏教十二分,皆依之。”如果推到極致,壹個字都站不住,已經是第二層意思了。"懷大師指出:禪宗的古德雖不壹定是先學教法而入禪,但大多也是開悟前或開悟後通曉義理,與心學教派融為壹體。所以禪者不可疏於研讀佛經,而應溫故而知新,融會各種學說。
禪宗壹開始標榜“無文字”,是希望擺脫教條,以獨特的方式為受困於文字、戲劇各種理論的佛教徒打開壹條思維之路,進入壹個充滿自信與活力的世界。到了唐宋末年,禪宗的活法已經成了死字,各派祖師不得不做壹些不同的事情,比如說說話、看公案、握拳頭、喝棍子等。,為了考察學者,錘煉學識。但後世禪修者舍本逐末,老死不相往來,再也出不來。有鑒於此,石懷沒有把談吐作為真正的方法,沒有把飲酒作為家風,回到了禪宗的本來面目。
禪宗從五祖五祖弘忍大滿禪師開始分南北,南宗頓悟,北宗漸修。南傳佛教在後世風靡全球。禪修者以為禪宗不需要禪定,只需要在壹機壹境中頓悟,就能得道。懷法師指出:“做藏傳佛教的大事業,統壹壹切修行方法,是逐漸獲得經驗的。就是禪宗的創始人,文字上的頓悟,也是熏蒸積累的。”所以禪者壹定要註意修煉。至於是先修行,後悟道,再同時修行,還是悟道之後再修行,石懷認為,三者雖然理論不同,但道是壹家,根源不同,沒有必要互相爭論。懷大師的禪法既融合了佛教的揭秘之學,又貫穿了儒道兩家的文字。相對於數量,它將是統壹的,唯壹的。
禪修視頻是歷年主持禪七的懷大師的開篇語錄,十方學習的修行報告。通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壹窺真正的禪宗風格。禪七意在禪修期間收集證據,以了解生命的真諦,生死輪回的原因,進而超越生死。參考禪宗,石懷采用了唐宋的方法。由於眾生的習性和煩惱不同,他打破傳統的打七法,嬉笑怒罵,因材施教。結合《禪海探秘》壹書閱讀,讀者會對石懷的禪學思想和造詣有更深的理解。《禪與道概論》的前半部分講述了禪宗的宗旨、起源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禪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歷代禪宗的公案,堪稱壹部通俗的禪史。禪宗叢林系統與中國社會詳細介紹了禪宗叢林系統的特點、起源和演變。這三本書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關於禪的知識。
修佛的書有五種,分別是《禪定長生》《智慧初修》《壹個學佛人的基本信仰》《禪宗正脈研究》《如何修佛》。學佛不同於學其他知識。不僅要學習佛學理論,更要身體力行。見地、修行證、做願,是學佛修行必須堅持的大綱,密不可分。懷大師在《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指出:實現願望是修行壹切佛法的基礎。壹個學佛的人,壹定要把信仰建立在菩薩的大願之上,才能突破諸多煩惱造成的惡業,成就菩提道。在他的書中,他解釋了《華嚴·普京仙願》的秘密含義,並公開了普賢願望的實現。《如何修行佛法》是懷大師最重要的著作之壹。對學佛修行的實踐步驟進行了精辟的講解和具體的指導,糾正了修行路上的困惑、錯誤和無意識的錯誤。《定慧初修》是關於如何止視、修定、修慧的講座,適合初學者。其中《觀無量壽佛經大義》重點介紹了修凈土的方法入門知識,闡述了凈土與禪、唯識學的關系,消除了修凈土只是無心說佛號的誤解。大乘必須以小乘為基礎。小乘的做法是怎樣的?在對禪宗正脈的研究中,懷法師以禪宗秘法為基礎,傳授禪宗的實踐。通過這種觀念的實踐,我們身體的不純性就會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的內心,這將幫助我們擺脫身體觀,進而看到空性。《冥想與永生》是關於冥想練習的最權威的著作。書中懷大師融會儒、釋、道的禪定原理,吸收藏秘之氣的知識,指出各種方法,並點評歷代各路僧人配合中西醫的修行經驗,傳授正確的修法,解答各種有關氣的變化、脈象反應的問題。懷大師的佛學實踐教學在當今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他不僅融合了佛、儒、釋、道、中西醫、宗教、哲學、科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幾十年如壹日的努力。懷大師的禪定功夫已經過科學鑒定。臺省鐵路醫院骨科主任周曉茹博士、中興醫院麻醉科主任卓博士利用檢測儀器,適時對懷孕教師的生理狀態進行檢測。發現他的心電圖上有壹條直線,沒有波動。科學證明,禪定境界的“停脈”確實是真的。
此外,全集中收錄的石懷的佛教著作還有《中國佛教發展簡史》和密宗道教、東方神秘主義等。《中國佛教發展簡史》是壹部簡明的佛教史。從印度佛教的起源到佛教傳入中國後的過程,達到了當代世界各國佛教的現狀,為了解佛教的歷史起源提供了清晰的線索。道教、密宗、東方神秘主義介紹易經、中醫、神仙煉丹術、藏傳密宗的原理,闡述密宗的真諦,揭穿宗教神秘儀式的假象。正如懷先生所說:在人類文化中,神秘主義從古至今壹直流傳著,像宗教與非宗教,像哲學與非哲學,也像宗教與哲學。作為壹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是神秘主義的發源地之壹。過去,神秘主義因其神秘而流行,人們往往重視它,引用神話故事,甚至聚眾斂財。如果我們能夠發揚科學精神,去偽存真,去蕪存精,仍然可以從中發現許多有價值的文化遺產。
第三類全集是關於道教的學術著作,主要是《老何姿說》和《中國道教發展史簡介》。此外,前述佛教著作中的壹些章節,如《禪與道概論》、《禪定與長生》、《道教密宗與東方玄機》等,也是關於道家學問的。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壹。道家學者從老、列、莊諸子以下,"全面羅百代,博大精深"。自漢代以來,道教發生了變化,並集中於道教,其“通史”必然導致“無序、怪誕、碎片化”的弊端。所以在現代社會,學者們往往把道教文化當成迷信,甚至有壹群無知的人假設道教本身沒有思想學術,只是抄襲佛教。懷先生早年學道,得道三昧,所以對道教文化推崇備至。他曾說:儒釋道三家之中,佛教更側重於出世。佛教的大乘雖然也主張入世拯救眾生,但僧人本身更側重於出世;而且佛教的知識是從心理學開始,然後進入形而上的途徑。以孔孟之學為基礎的儒家之學,偏向入世。雖然有壹些出世的思想,如“大學”、“中庸”,但偏向入世,從倫理開始,然後進入形而上的道路。道家學,莊子學更好,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不管是出去還是進來,隨它便。在個人保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