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西方樂器是什麽?多少世紀了?

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西方樂器是什麽?多少世紀了?

豎雅,又稱胡雅、豎頭雅、豎雅,東漢(公元25-220年)由波斯經西域傳入中國,盛行於隋唐(公元581-)。

鳳頭豎琴原為印度弓型豎琴“維納”,東晉時經天竺傳入中國中原。中國隋唐時期(581-907)廣泛使用。

高雅,音色明亮,音域寬廣,不僅能奏出旋律,還能奏出和弦。在獨奏和合奏方面更有優勢。是中國古代皇室不可或缺的樂器。中國大同雲岡石窟的浮雕和敦煌壁畫中的許多樂舞場景,都可以看出玩雅的人。可見在中國流傳很廣,很久了。

歷史:

豎琴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彈撥樂器。又稱豎頭、胡形,現簡稱“子形”。形狀多種多樣,有類似西洋樂器豎琴的棱角狀,也有用琴頭裝飾的鳳頭和龍頭。有大有小的棱角分明的籃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和清亮,表現力強。隋唐時期,用於西涼、龜茲、疏勒、高麗、天竺的音樂中,並傳至日本。明代用的越來越少,但失傳了300年。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音樂和樂器界的有識之士竭盡全力復興這門古老的樂器藝術..上世紀70年代末,他開始走上艱辛的現代探索之路。1984大獲成功,中國成功研制出新曲子,攀登樂器科學高峰。如今,千年古樂變得精彩紛呈,各種新型豎鈸被用於獨奏、二重奏、器樂合奏、歌舞伴奏或與樂隊協奏曲,成為民族管弦樂隊、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壹員,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喜愛和稱贊。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初稱為看後或孔後,有兩種類型:躺和垂直。早在春秋戰國之初,中國南方的楚國就已經像豎琴壹樣臥著了。漢代劉向《世本?左篇有:“孔國侯創造的孔侯”和“閻石創造的孔侯,也是頹廢的。出濮商,取空國侯之名。劉茜的史明也和史本壹樣。《孔後》為商代樂官閻石所作,取材於《普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後壹個君主。濮上,即濮水上,在古魏國境內,即今天的河南濮陽壹帶。說明它有3000多年的歷史。東漢應劭的《風俗依桐》說:“有空時,請按《漢書》?'祭郊:'孝武帝到南越,為太乙、後土祠堂祈福,開始用樂師候調,並依琴作跨欄之樂,說跨欄要有節奏,後主名為關。或者空著的時候拿在空中。琴瑟皆空,何必等。”“史記?《妖嬈禪經》中有:“(武帝)賽南嶽,祈太乙,後土,始用樂舞,以召歌,作二十五弦,以候於空中,豎琴豎琴從此開始。”司馬遷的記述表明,古代的臥鈸是有柱的弦樂器。漢代,臥榻作為“中國鄭聲”的代表樂器被列入“尚青樂”。當時有五弦十余柱,以竹為槽奏,不僅流行於中原和華南地區,還傳至東北和朝鮮,隋唐盛世時也傳至日本。東漢時期,壹種角籃由波斯經西域傳入中原。為了避免混淆,從六朝末就有了名字來表示躺著和站著的區別。隋唐時期的朝鮮音樂中曾壹度使用臥。唐代杜佑《通典》載:“雅,舊制以琴制為基礎,今依形小,七弦,撥奏,如琵琶。”後來在中國逐漸消失,以至於樂器失去了聲音,取而代之的是富有表現力的鋼琴和箏。但在中國的友好鄰邦朝鮮和韓國流傳下來,經過歷代傳承和改良,成為今天的宣琴。在日本被稱為百濟,是因為當時是通過百濟國傳入的(韓國和百濟都是古朝鮮名)。今天,雖然我們無法見證臥具的實物標本,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室的磚畫、遼寧集安北魏古墓的壁畫和集安高句麗墓室的壁畫中看到樂器的圖像。?

早在200年前的東漢時期,豎筐就隨著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從波斯(今伊朗)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唐朝的孫昌戊己等人寫過隋書?《樂記》載:“今樂為琵琶,豎首婉約弟子,且出自西域,非中國古器。”至於它的形狀,唐代杜佑的《通典》說:“挺而樂之好,漢高祖劉虹之好。”琴身彎曲而長,二十根中有兩根弦(壹為三),豎握於懷中,雙手齊奏,俗稱臂。“南宋時,葉凡寫了《後漢書》?《五行誌》中曾說:“靈帝愛胡夫...胡贊,胡棣,胡舞,京都所有貴族都爭著要。“漢武帝劉虹統治時期是168——188,至少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這種曲笛、足柱、足肋、二十余弦的蛐蛐,流行於東晉至唐宋的中國樂壇。宋代吳的《夢梁錄》(卷三)曾有這樣的描述:“高三尺,形似半身木梳,黑漆雕金畫座,二十五弦,壹人跪交。“這是壹個大的豎筐,還有壹個小壹點的豎筐,左手拿,右手彈,多用於禮樂。今天,雖然沒有豎琴的實物,但在中國北魏至唐宋時期大同雲岡石窟的音樂浮雕、敦煌的“隋樂隊”壁畫和五代前蜀王王劍墓的浮雕中都可以看到豎琴的形象。它們與亞述浮雕上看到的豎琴完全栩栩如生,而波斯是亞述豎琴的發源地。隋唐九十曲中,西涼(甘肅武威)、龜茲(新疆庫車)、疏勒(新疆疏勒)、高昌(新疆吐魯番)、高麗(朝鮮)等地使用豎琴,唐代民間音樂中也使用豎琴。在古代皇家音樂中,豎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演奏中的主要樂器之壹。因為它有弦陣,不僅能演奏旋律,還能演奏和弦,所以無論是獨奏還是伴奏都優於其他樂器。豎鈸也傳到了日本。在奈良戶多寺的正倉院子裏,至今還珍藏著壹只唐代制作的漆鈸和兩只珍珠母笛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古詩詞裏,妳隨時都能看到。在中國的漢朝,劉蘭芝,壹位碧玉的年輕女子,焦仲卿的妻子,非常聰明。她被背誦為:“孔雀東南飛,五裏飄零,十三會織布,十四會學裁衣,十五會彈琴,十六會背詩。”說明豎琴是當時女性喜愛的樂器,就像今天的電子琴壹樣普及和流行。漢魏時期,曹植曾經寫過壹首古詩,五個字,雅。梁健文的《給音樂壹個優雅的名字》說:“當妳匆忙時,會有人催妳跳舞。鈸壹壹響,衫歸半障柱。欲知其心不平,則見其眉斂。”換句話說,是壹個女人在伴舞。到了唐代,雅樂進入了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其演奏技藝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並廣為流傳,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在其名作《李平詠吟》中寫道:“伍肆蜀張彤高秋,空山凝雲不流。江玥為素女的悲傷哭泣,而李萍在玩中國。昆山玉碎鳳鳴,芙蓉哭,香蘭笑。十二門前寒光融,二十三絲動紫帝。女媧以煉石補天,石破地攪秋雨。夢入聖山教天神,老魚舞細浪團子。武氏睡桂樹,赤足斜飛濕寒兔。”這不僅是李賀的代表作,也是唐詩中描寫音樂題材的名篇之壹。它以壹場秋雨的生與息為線索,明明白白地描寫天氣的變化,暗暗地描寫表演過程,用神話人物來寫觀眾,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以奇異的幻想和極度的誇張,描繪了破石穿雲的音樂力量,使千年前宮廷器樂家李平演奏的鋼琴曲至今仍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唐代詩人岑參、顧況、楊巨源、路通、元稹、胡璋、李商隱、王人禹等也寫詩詠懷。“千鉤鎖金鈴,千珠流玉瓶。只是大家都想喝醉,廣佳壹會兒就醒了。”這是胡璋《滁州魏中丞雅》中描寫動聲的詩句。顧況的《李祭奏雅歌》中說:“...玩得快不如玩得晚;宜遠聽,近聽;左手低,右手舉,聲調容易轉移。大弦如秋雁,與龍觀相連。小弦像春燕壹樣,對人喃喃自語。病在手邊,手腕發軟,來去如風。聲冷索冷,珠玉落在空中。.....大和弦長,小和弦短,小和弦緊,大和弦慢。第壹支曲子像鴛鴦在水面上發出新的聲音;參觀鶴的秘密博物館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它完美地表達了優美的演奏技巧和美妙的聲音。唐代著名的棋手有張輝、李平、張小子和紀。

西洋豎琴和中國的豎琴在外形和演奏方法上非常相似,在造型藝術和音響效果上都達到了完美的位置。雖然它們流傳在不同的地區,內部結構也有顯著差異,但它們起源於同壹個祖先,是同源異流的樂器。最早的“豎琴”出現在古代,但當時很簡單。相傳,人們準備弓箭去打獵,當弓弦沒有繃得緊緊的時候,發現它隨著壹個波發出了美妙的音樂。於是,人們有意識地壹次次撥弓弦,聽它發出像唱歌壹樣的聲音。以後人們會用獵弓當琴弓,弓弦當琴弦,這是最簡單的弦樂器。在歐洲,經過許多世紀的流傳和改進,音樂弓逐漸在這種獨特的弦上增加了許多弦,才成為壹種古老的豎琴。它也被稱為豎琴,因為它的形狀像壹個直立的弓。18世紀初,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手動改變音高,無法用復雜的技巧演奏。18年70年代,法國制造的37弦豎琴成為壹件精美的藝術品,不僅琴柱用水洗葉雕刻,琴頭也被雕刻成類似小提琴的對稱螺旋,非常獨特。弦板兩側嵌有透明玻璃窗,內部精致玲瓏。這把豎琴目前收藏在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樂器博物館。1820,法國偉大的鋼琴大師塞巴斯蒂安?艾拉爾(1752-1831年)將豎琴的踏板改為復合踏板的機械結構,豐富了其表現力。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豎琴達到了今天這樣完美的狀態,成為西方樂器中的壹顆明珠。壹個既能獨奏又能伴奏的樂器,在壹般的管弦樂隊中也應該有壹兩個席位。豎琴內部結構精度高,外觀工藝精湛,制造工藝極其復雜。目前世界上只有英、法、美、日、俄、德、意等少數國家生產。中國在1958年成功制造出第壹把豎琴,當時蘇聯國家交響樂團正在中國訪問。施萊格納?托爾·斯塔亞試用我國豎琴後滿意地在留言簿上寫道:“北京制造的第壹把豎琴,造型美觀,做工精細,選材精良,音色非常柔和,使用方便。祝賀天才制造者取得這壹成就。”?

中國宋元時期繼續使用雅俗。在宋代,楊晨的樂書記錄了各種形式的優雅,並描繪了其形象。宋代詩人韓濂《聞風雅》:“縹緲仙雲之窗。說起蘇州,還沒把人腸子弄斷。月亮隨著湖煙落下。醒醒嫦娥,竹筍細長。頓時琵琶半額妝。撥盡相思,十二五洋。疏清夢入瀟湘。於佩鳴鸞,吹落天庭的芬芳。“它描寫了文人雅士的情懷和婉約的美妙聲音,引人入勝。自宋代以來,豎琴逐漸失傳於民間,成為宮廷專屬樂器。長期被禁錮,限制了發展,演奏技巧逐漸退化,失去了生命力。到了明朝,樂器和樂手已經是鳳羽鱗了。到了清代,妳消失了又消失,最終失聲三百年,但在清代續文書總考中仍有記載和描繪。?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有兩個鑲框的豎筐,都是仿照《清代續文書通考》中所畫的“豎筐”而作。此史籍載:“縱十八弦,柄旁壹弦十品,* * *二十八字,備四聲。彈的時候中下部可以用二手復抱,高音部分可以用左手和右手拉弦,還可以加夾指彈。弦分大中小三種,手柄上有壹根弦特別小。上半部分系在手柄槽內的活動銷上,下半部分系在音板上。這個共鳴板可以把和弦音調提高壹個度,有誦經的功能。音量是琵琶的兩倍。放在桌子上玩吧。”這種籮是在宋代詩人吳的《夢梁錄》中所描述的半梳形籮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低音弦的壹側加了壹個木制的鋼琴柱。這個琴柱雖然還很細,但已經初步具備了豎琴的框架,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其中壹件(圖),紫檀材質,高138.5cm,底長49.5 cm,寬10cm,為框架式立筐。* * *音箱位於底部,呈窄盒狀,長465,438+0cm,高65,438+09cm,寬6.5cm,兩側鋪泡桐片,頂部設有兩個錢眼音孔,右側設有壹條長竹橋。琴頭是凹螺旋形的。棱角分明的彎木上有21個紅色木質小提琴和弦(左10,右11)。張有21兩種粗細的絲弦。琴弦的上端穿過曲木的中間,纏繞在弦軸上,琴弦的下端系在琴箱右側下方的21紅木弦上。在高音弦壹側的曲木下端附近,有壹個烏木指板,上面嵌有九件青銅器。底座塗黑,描繪金龍,琴柱包金,飾有龍紋。玩的時候放在桌子上,手裏拿著炸彈。這架鋼琴是現代產品,曾被中國著名鋼琴家鄭珍藏。另壹件為紫檀木制作,高137 cm,底長47.5 cm,寬12 cm,為框架式豎筐。底部是壹個狹長的箱形* * *發聲盒,長42 cm,高19 cm,寬6.5 cm。兩邊鋪著泡桐拼板,上面有兩個由五個錢眼組成的聲窗,右邊放著壹匹紅色的木馬。琴頭呈凹螺旋形,23個紅色木質小提琴式和弦(左11,右12)放在棱角分明的彎木上。共有三種粗細的23根絲弦,弦的下端系在琴盒右下側的23根紫檀木弦上。靠近高音弦的曲木下端有壹個指板,上面嵌著九個骨制的音品。用紅漆繪有金龍戲珠、龍紋、雲紋等圖形擺件。演奏時放在桌子上,雙手彈奏,可根據高音在指板上串起來。這架鋼琴是現代產品,由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先生收藏,並由程先生於1958捐贈給國家。這兩個古立仿制作精美,裝飾精美。雖然不在音樂舞臺上,但卻是中國民族樂器的優秀作品,是後人學習的無價之寶。已收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繪本》。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音樂和樂器界的有識之士就開始了復興工作。上海大同音樂會俱樂部是國內知名的民族音樂俱樂部,聚集了當時著名的器樂演奏家和樂器制作家。在他們制作的壹套143的古今民族樂器中,有20件樂器進行了改制,其中壹件是立式的。這個豎筐的上部與《清代續書通考》所載的“豎筐”相同。配有琴柱,琴弦是“系在柄槽裏的活筐”。下部的窄盒形* *發聲盒改為琵琶形* *發聲盒。這是將琴弦從“綁在小音板上”改為琴盒右下框,在面板(右側)上安排壹個插腳作為琴弦聲音的導體。這壹改革嘗試顯著擴大了音量,豐富和美化了音色,使這壹古老的樂器有了新的發展。可惜這種樂器由於連年戰亂或其他原因沒有流傳下來,只有樂器的照片代代相傳,保存在上海民族樂器壹廠中國民族樂器博物館。

1959年,高級樂器工程師、著名小提琴制作家王美先生和北京市樂器研究所所長姚文林等人參考古代樂器和現代仿制品的圖片,根據現代豎琴的造型和結構原理,設計並嘗試制作了框架式豎筐,但未能用於音樂實踐。

樓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

中國小提琴發展史/web2/?操作-查看新聞-itemid-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