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散曲是中國古代的壹種什麽,根據填什麽,句式是什麽,和什麽差不多。

散曲是中國古代的壹種什麽,根據填什麽,句式是什麽,和什麽差不多。

金元散曲是指金元時期的詩和集數。詩與調同源,是獨立的歌曲。套數起源於宋金時期的說唱歌曲,由若幹首歌曲按照壹定的調性組織而成。

據隋樹森《金元散曲》統計,作者160余人,詩作3800余首,400余集。代表作家是馬致遠。如他的詩(天凈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稀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它就像壹幅淡淡的水墨畫,只用寥寥幾筆,勾勒出壹些有特色的東西,渲染出壹種蕭瑟蒼涼的意境,寄托了關山之行的淒涼心情。

散曲有三種體裁:壹種是小令,與詞中的小令基本相同,但幾乎都是單調的;二是套數,按“黃鐘”、“路楠”、“雙音”等不同調性組織。三是有樂隊,是從定號裏挑出兩三首二重奏的曲子。

與詞的語氣相比,散曲有自己的特點:壹是可以在正式案外加襯字。比如“華英寨埋伏得很緊,但是旗升起來了,壹定會贏。誰敢和我媽打架?”其中“的”、“旦”、“誰”都是墊字。加了這些襯布後,更接近口語,更生動。第二,層次與層次的結合,韻更密,無論讀還是唱都更優美。第三,不避免詞的重復。所以散曲的風格壹般比詞更雄渾奔放。

散曲

它是長短句與音樂的結合。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吸收了宋金時期壹些流行的民間歌詞和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了新的詩歌形式。金元時期流行於北方,所以散曲又叫北曲。它包括兩種主要形式:小訂單和份數。

散曲又稱“清曲”、“樂府”。它有兩種基本類型:詩歌和套曲。所謂詩,主要是指單首歌,但也包括“取壹首歌”和“復壹首詩”。兩者中,前者是指同壹宮調中三首或三首以下單曲的組合,所用韻相同;後者由若幹詩句組成,應是同題同調,內容相同,句法相同,每首詩可單獨押韻。至於“套曲”的定制,壹般有三個特點:壹是整套必須押韻壹致;第二,有終點;第三種是兩首以上同壹個宮調的歌曲組合。套曲以其較長的篇幅表達了相對復雜的內容,或是抒情的,或是敘事的,或是兼而有之。

散曲和戲曲是不同的,但又是密切相關的。明代批評家王世貞認為元曲是由早期的“詞”演變而來的。金元入華以來,所用的胡樂嘈雜,急變快,前詞難以合拍,於是產生了“新聲”。可見散曲是隨著北方人進入中原而來,在大街小巷流行開來的。後來散曲被文人吸收,成為專業創作。

散曲題材多樣,從大量作品中可以體會到深刻的道學及其思想意義。首先,在田園山水作品中,“道法自然”的精神可以說是充滿其中。散曲作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來表達悠遠的情趣,使自己與自然融為壹體。其次,在詠物詩的主題中,作者運用了許多意象來裝點仙境,表達了對道教的敬仰之情。第三,在詠史主題上,作者通過縱向追溯,歌頌隱士的恬靜生活,體現了乘風破浪的審美情懷。在藝術表現上,與道門趣味有關的散曲善於烘托空靈淡泊的意境,風格自然質樸,發人深省。